李若峣
摘 要:美育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是我国“三全育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高校美育教育展开论述,简单分析高校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并对美育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审美素养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陶冶情操、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等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高校;美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31-02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也随之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同时高校担负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重任。需要将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术科研等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机协调起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养信仰者、传播者和行动者。现代教育中,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将美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部分,强调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1]。
一、美育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美育即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关于美的价值教育的简称。美育教育正在成为高校全方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美育教育的传递,使受教育者能够了解美、认知美,并通过现实生活去感知美、发现美、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创造美。
(一)认知存在误区
据调查了解,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地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教育,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艺术教育,强调实施艺术技能、艺术修养教育的所有活动;美育,强调给予被教育者以美学素养的所有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美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即使高校中开设了美育课程,却并没有设置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2],仅仅以技能掌握程度来评价美育教学的成果,显然较片面而单一。
(二)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美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对教学者的专业程度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师资配备上部分高校美育课程教师大都是兼职,并没有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其次,许多新招聘来的美育课程教师大多数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研究生、博士生,尽管具备美学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缺乏课堂教学、课程引领的实践能力,使得美育教学进程缓慢。
(三)教学方式亟待改善
任何学科都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的情况下,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家庭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及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据调查显示,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方式还是存在大多数高校美育课程教育当中的。由于长期以来只将智育教育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评价标准,忽视美育教育,造成学生对美育课程缺乏认知,专业水平普遍偏低。高起步的教学,粗放型的讲授方式,使得教与学之间严重脱节,学生听不懂,学起来自然没有兴趣,课堂效率也大受影响。
(四)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目前是困扰高校美育教学的显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美学人才,无法更加深入地开展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制约了美育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和形式不能够深入人心,种种因素共同影响了大学生美育素养的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资源配置
身为教学的主导者,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因此,美育课程教师人才的培育应当成为高校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实现“三全育人”工作的要点。一方面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在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教学工作补充新的血液;另一方面注重在职培训,通过校外交流、讲课大赛等形式,以赛代训,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建设,并且教师自身也应注重专业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汲取养分,促使美育课程得到提升和突破。这样学生的美育学习才不会空洞无物,才能将现实中感受到的美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通过美育教育实现“三全育人”。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体系对美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美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当从优化教学体系着手。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比较受学生青睐的合作教学、分享教学等形式,这就需要教师理清授课思路,制定教学方案时因学生审美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要理论结合实际开展美育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接触、亲身体验、动手制作等方式提升审美能力,感知美育教育带来的成果。
(三)主动学习、资源共享
在各种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文学、美术、音乐等讯息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状态,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逐渐被这些网络资源所侵占,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中进行选择确实十分困难,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对网络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积极健康的美育教学素材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理解、接受、热爱真善美的事物和理念,将违背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避免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三、高校美育教育对“三全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了美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积极提倡在高校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美育教育[3]。高校開设美学课程对学生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作用,美育课程的开设,可引导大学生形成更高雅、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在高校中涉猎广泛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也能得到更好的完善,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及素养的目的。并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进传统的模式化教学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新方法,充实课件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展室外课程教学,利用好校内户外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四季的变化,万物的更迭,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还可以适当组织校外实训,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欣赏艺术作品,在一言一行、一笔一画中提升审美情趣。这样,可以通过多元教学方式为美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推陈出新,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
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是高等院校开展美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古代文学鉴赏等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在艺术感知能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就美育教育本身而言,其是一个潜移默化培育学生的过程,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建立以及未来就业、创业的发展上都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近来,一档名为《上新了故宫》的栏目非常受欢迎,节目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文物为依托,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了解故宫,节目邀请演员担任嘉宾,演员邓伦、张鲁一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探寻故宫深邃悠久的历史。若是可以利用美育课程进行适当的校外拓展,带领大学生到省博物馆一睹芳华,必定令大学生感到震撼,从而产生单纯理论讲解所不能及的理想效果。
(三)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艺术审美能力及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影响着人类个体的情操。“世间一切美之光皆来自于心灵之美,若是心灵不美,那么世间万物都不会是美的。”这是我国著名美学家,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的宗白华先生在其代表作《美学散步》中所提及的。由此可见,美育教育对人的高尚情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美育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4]。对美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分辨善恶美丑的标准,了解美的事物有不同的属性和分类,男性之美在阳刚正气,女性之美体现于阴柔温婉。对美也会产生自主的评判标准,从而净化情志、涤荡心靈、陶冶情趣、调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四)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极其旺盛的青春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普遍单纯、缺乏社会阅历对这些出生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的95后、00后们来说,强调个人主张个性、标新立异是他们所希望追求的目标,在审美认知上也是别具一格。教育者应当把握好这一点,通过美育课程的开设,有效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基调,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以美启真求善,远离功利化、世俗化以及激进化的审美。
(五)建立大学生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国际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知名高校,汇集了全国乃至全球多国家多地区的学生。由于民族语言肤色的不同,青年学生相聚在一所大学共同学习,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信仰、审美的大碰撞。通过美育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关于美的不同事物,还可以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华夏璀璨文明,增强我国青年学子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我价值,进一步实现“三全育人”的伟大教育目标。
四、结语
美育教育不仅是艺术审美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承载了塑造人性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青年学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驿站,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通过美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促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7(4):7-10.
[2]彭军林,李赛红.素质培养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探析[J].美与时代,2014(1):121-123.
[3]王小栋,高等.学校美育的理解偏差与认知冲突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3):33-36.
[4]胡智锋,邓文卿.站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角度重新审视高校美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7(4):11-13.
(责任编辑: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