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荣
摘 要:“体育”的概念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受到重视,城市居民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对体质的增强和体育文化对身心的洗涤,都是城市居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作用与体育运动文化的重视程度进行调查,主要考察了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与实践,以及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同时对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体育建设普查数据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对“体育”这个大概念在城市居民中的普及及建设情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城市居民体育运动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居民;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083-03
基金项目:广东省河源市社科学界联合会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健康河源’视域下河源市广场舞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HYSK19QN05)
一、研究目的
随着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主流生活方式的发展,“体育”的概念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劳动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过往,现在的城市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来选择进行体育运动[1]。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强调衣食住行的质量,还注重运动、休闲和娱乐。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居民不仅愿意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而且更加关注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众体育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传统运动,还包括武术、舞蹈等休闲养生项目。同时,人们根据运动的需要组织和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运动团体,使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团队性,以便更好地开展运动活动。“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保证,而且是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基础。人们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
无论是坚持从“身体教育”出发,把“增强体质”的运动方面作为体育的价值取向,还是从“大体育”出发,认为体育承载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诸多价值,其实都是居民对于体育文化的认同与实践[3]。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渗透到各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严峻,内心的压力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甚至会对社会有害。为了缓解高压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心理压力,体育锻炼是个好方法,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大众化的体育锻炼成本并不高,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精神面貌,使身心愉悦,也是一種交流手段,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对于体育运动对体质的增强和体育文化对身心的洗涤,都是城市居民体育建设中的重要部分[4]。本文对体育的运动特质及文化特质进行聚焦,分析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作用与体育文化重视程度的情况并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居民体育运动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资料数据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献法对问题具体定性、问卷调查法将问题调查结果量化,并作为文章主要依据,对文章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资料研究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在选题、基础资料搜集作为依据在研究方面意义重大。可分析国家体委会发布数据等方面的资料并通过文献阅读与搜集把握城市居民对体育运动与体育文化的了解与实践情况,明确其概念和理论,把握本次研究的要点,深化对文章选题及核心研究关键点的认识和理解,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以此提出本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二)问卷调査法
在参考相关文献及研究的现状后,围绕研究核心设计居民对体育运动作用与体育文化重视程度问卷,以了解居民对体育运动的作用与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核心概念界定
1.体育核心界定
本文将体育暂且划分为体育运动与体育文化两方面,探讨居民对体育运动实践与概念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体育运动包括狭义的体育和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与身体娱乐。“体育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的价值。我国社会处于加速转型阶段,体育的发展也不例外”[5]。本文将对体质增强起主要作用的活动划分为体育运动,将影响人的意识形态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体育活动划分为体育文化部分。
2.城市居民
本文的城市居民指的是18到40周岁、居住于城市、有时间以及能力进行体育活动的居民。不包括身体残障、无自主能力、脱离社会环境的群众。
(四)问卷设计
1.体育运动
量化指标:此部分问卷设置5道调查问卷题目,分别为:(1)居民每天自主锻炼时间(A:1小时以内,B:2小时,C:3小时以上);(2)进入体育运动场所间隔时间(A:1天,B:2~3天,C:3天以上);(3)认为体育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A:不认为,B:一般,C:很赞同);(4)对自主体育运动与集群体育运动的偏好(A:偏好自主体育活动,B:无偏好,C:偏好集群体育运动);(5)有时无法进行体育运动原因(A:不喜欢体育运动,B:休闲时间不足,C:没有物质经济条件,其他:自填)。
2.体育文化
量化指标:此部分问卷共7道选择题,设置其中5道题目,答案设置仅为是或否,是为A,否为B,分别为:(6)是否了解体育产业与文化;(7)生活中是否经常接触体育文化;(8)对体育文化衍生品(如养生、武术、舞蹈)是否有过参与;(9)是否有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意向;(10)是否有让子女参与体育文化运动的意向。其余两道题目为:(11)您认为不愿意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理由(A:无此情况,B:对生活工作没有帮助,C:认为该种活动无意义,其他:自填);(12)倾向于何种锻炼与运动(A:田径运动,B:球类,C:自由锻炼(如登山或太极养生),D:球拍类)。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是对在广东省河源市内的几个主要城区居民社区定点发放问卷,填写赠送小礼品调动积极性,共发出273份,剔除年龄不满足18~40周岁以及填写不认真的废卷后剩余问卷200份。并对2019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城市居民体育运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图1为1到4题的调查情况:(1)居民每天自主锻炼时间(A:1小时以内,B:2小时,C:3小时以上);(2)进入体育运动场所间隔时间(A:1天,B:2~3天,C:3天以上);(3)认为体育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A:不认为,B:一般,C:很赞同);(4)对自主体育运动与集群体育运动的偏好(A:偏好自主体育活动,B:无偏好,C:偏好集群体育运动)。
根据图1可知,超过60%的居民每天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下,每天运动3小时以上的居民不到2%;大部分居民进入体育场馆间隔时间在两天以上,而对于体育是否是生活一部分的调查,仍有接近超过25%的居民不这样认为;而对于体育运动集群偏好问题,大部分居民无偏好,偏好集群的居民略高于偏好自主运动的居民。
图2(如下所示)为有时无法进行体育运动原因(A:不喜欢体育运动15%,B:休闲时间不足85%,C:没有物质经济条件35%,D其他:自填75%)。
对于图2有时无法进行体育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只有7.5%的居民不喜欢体育运动,大部分居民苦于没有足够休闲时间进行运动,没有物质条件的只占少部分,对其他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他原因中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主观能动性不足以及缺乏活动的组织。
图3为6到10题的具体情况,答案设置仅为是或否,是为A,否为B。题目分别为:(6)是否了解体育产业与文化;(7)生活中是否经常接触体育文化;(8)对体育文化衍生品(如养生、武术、舞蹈)是否有过参与;(9)是否有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意向,(10)是否有让子女参与体育文化运动的意向。
根據图3可知,居民了解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人数多于不了解的,但是否经常接触体育文化的调查结果却恰好相反,以未经常接触体育文化的居多。对于体育文化衍生品(如养生、武术、舞蹈)参与过的居民超过75%,没有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意向的居民仅占7.5%,而有意向让子女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意向的人数是100%的比例。
图4为第11与12题的具体情况:(11)您认为不愿意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理由(A无此情况,B对生活工作没有帮助,C认为该种活动无意义,其他:自填);12.倾向于何种锻炼与运动(A田径运动,B球类,C自由锻炼(如登山或太极养生),D:球拍类)。
根据图4可知,居民不愿意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活动无意义或者对工作生活没有帮助,自填的其他选项中主要还是时间问题。而对于运动类型倾向主要是倾向于低运动强度的球类,球拍类及自由运动类。
图5为2009~2019年中国体育人口、全国体育场地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调查表。根据图5可知2009年到2019年全国体育人口由26%上升到了40%,全国体育场地从85万上升到169万,而人均体育场地也由1平方米上升到1.5平方米。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居民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大部分是了解与认可的,但是对自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却大多在一小时以下,苦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并且居民对体育文化也普遍了解,但参与人数还不足一半,参与意向却十分明显,对于是否愿意让子女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调查中100%的居民都认为有必要。根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可知,2009年到2019年中国体育人口比值上升了14%,体育场地增加84万个,接近100%的增加比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增加了0.5平方米,切实地增加了50%。在面对体育人口大幅增加的国情下,国家依旧大力开展体育场地建设,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上升,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居民体育建设的决心,而从居民对子女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意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尽管居民由于时间以及物质条件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体育文化活动,但是对于未来子女参与活动的意愿却很明显。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在城市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其运动特质还是文化特质都对城市居民身体素质甚至总体素质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可以从既往研究得出:“体育运动方式源于日常生活,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它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6]。“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循环,提高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7-9]。“体育可以磨练人们的意志,增强心理韧性。只有自信,才能尝试并影响自己的目标”[10]。因此,发展体育,对体育运动与体育文化进行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进行计划与实践。根据调查结果,城市居民由于剩余休闲时间中缺乏有效的体育活动组织,且认为体育文化活动对工作生活帮助不大,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对于其下一代的子女,是十分愿意让他们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这表明城市居民对于体育文化甚至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是足够的,但相关体育活动的社区组织明显不足。从国家体育总局数据可知,国家对全民体育建设是有决心和动力的。因此,如何让城市居民居住的社区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以及组织合理充分的体育活动,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以上问题,在社区体育运动组织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切实解决几个难点。第一,城市社区本身存在的居民生活空间和日常活动独立性导致的组织困难,需要社区有影响力的居民作为组织者参与进来,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城市居民由于工作和作息时间的不统一,需要社區体育活动组织者充分考虑居民的情况,做到多时段组织,自由自主积极参与,也就是需要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者在以日或周为周期的时间段内多次并有规律地组织活动,让每一个居民有自主参与的机会。第三,最重要的是社区需要协调锻炼器材与场地的安排使用。关于这一点,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器材大多是有保障的,需要的是合理地安排时间与组织运动的形式。相信将以上的三点难点突破以后,城市居民的体育运动组织与体育文化建设将会有良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葆丽,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3-16.
[2]陈丛刊,陈宁.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引导需求与改进供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6):16-22.
[3]仇军,张兵.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模式选择与路径找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3):8-20.
[4]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人口研究综述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4):13-18.
[5]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6]巩庆波,等.“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以体育价值、政策、参与为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4):485-492.
[7]史兵,等.健康中国视域下群众体育发展模式的结构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2):36-45.
[8]李宏.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关系的研究[J].好家长,2019(16):124.
[9]项明强,胡敏.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实现型动机的调节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3):12-16.
[10]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4):42-47.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