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霭旼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主张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目的论为口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力和支持力。会议口译在当今的对外交流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需求也越来越大。德国功能派理论中的目的论对会议口译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探析其对会议口译策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会议口译;策略
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因此,口译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口译的目的是为听众提供与原文相同的信息,它的关键是满足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观众需要理解会议中的发言,会议口译应以此为目的。这符合目的论。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和会议口译特点的简要回顾,提出了会议口译应以目的论为指导,并对会议口译的策略提出建议。
一、目的论导论
(一)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建立的基础是认为“目的”(skopos)是目的论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目的”(skopos)是被诺德定义为“目标”(aim)或“目的”(purpose)的希腊语术语。根据目的论,整个翻译活动是由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决定的。目的的概念有三种应用方式,因此也有三种意义:1)翻译过程,即翻译过程的目的;2)翻译结果,即翻译的作用;3)翻译模式,即这种模式的意图。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它顺应了非文学文本类型的需要,从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转向翻译的功能理论。该理论以功能翻译行为理论为基础,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过程。汉斯·弗米尔的功能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程序”。当翻译的目的与与作者的“交际意图”一致时,这是可能的。然而,当翻译的目的与作者的意图不一致时,它能不受可能的“目的”范围所限制。目的论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和责任。译者没有义务去遵循跨语言对比分析及等值原则。
(二)目的论的原则
1. 连贯性原则(语篇内连贯)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本身要连贯,要使所有读者都能根据假定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来理解。
2. 忠实性原则(语篇间连贯)
忠实性原则可以定义为译文与源文之间存在的一致性。忠实性原则简单地规定,一旦满足了目的性原则和一致性,那么源文和译文之间就能保持某种联系。
二、会议口译的特点
会议口译是指在国际会议及讲座、电视广播、峰会等高级别会议上使用的口译方式。尽管同声传译是会议中最常使用的口译模式,但有时也需要其它的口译模式,例如交替传译、或甚至是耳语口译。
但无论会议口译的形式是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发言者所讲的信息能够被目标受众接收、理解。因此会议口译的策略是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的。
三、会议口译的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指对一个句子进行原原本本的翻译,保留原信息的形式,包括句子的结构、原词的意义、原词的比喻等。要求译文流畅,目标受众能容易理解。
例如,当导游介绍桂林的时候,他(她)引用了两句诗——“水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反义词英文是:“The river seems to be a green silk ribbon while the hills are just like jasper hairpins.”译文与中文原文有相似的结构,也使用了比喻,把山和水比作了丝绸和碧玉。口译员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兼顾了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既保留了地域的特色,又能准确传递原文信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自由口译
自由口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不关注细节,也能做到译文通顺自然。自由口译无需关注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句子结构、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比喻等。但是自由口译并不意味着对原文进行删改或增添内容,口译员必须仔细考虑原文,了解其重点,再自然地进行口译,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自由口译是一种技巧,要求口译员既要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也要了解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并且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
例如,在2009年3月的总理记者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面对一个记者的提问答道:“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动,而不能坐等。”现场的口译员将其翻译为:“Like you said, sometimes things may seem pretty bad, but if you work hard, there will b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We must act rather than sit idly by.”在这几句话中,温总理引用了两句中国的古诗。口译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由口译,这符合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口译员应考虑译入语文化的需要和期望,为目标受众提供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译文。
在目的论中,文化和文化差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被认为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媒介。目的论主张译者应考虑译入语文化的需要及期望。与此同时,口译员还应在口译过程中考虑到对话者的需要和期望,其目的是为目标受众提供令其满意的译文。
(三)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和新的用途而进行的改变或修改。源语是口译的主要信息来源,口译员口译选择哪些信息需要呈现在译文中。
例如,源文是“中国一贯主张裁军,反对一切军备竞赛,既反对常规军备竞赛,更反对核军备竞赛;既反对地面上的军备竞赛,也反对在太空进行的军备竞赛。”口译员将其译为“China consistently stands for disarmament and is opposed to all kinds of arms race, conventional or nuclear, on the ground or in outer space.”在源语中,讲话者用了五个动词来强调其堅定的态度。但如果保留这个结构,在英语中将会太过冗余,所以口译员只用了一个动词——“oppose”,并在其后接了五个名词,表达了反对的全部内容,以此来表现讲话者坚定的态度。
综上所述,在目的论视角下,口译员应该寻找各种策略来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口译员应该关注源语的目的或目标,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从而使译文能对目标受众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以达到源语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 An overview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G]. Medford NJ: The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1988.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刘琦琪.基于目的论的答中外记者问口译研究 [J]. 现代交际,2019 (24): 96-97.
[5] 杨静琳.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古建筑景区术语口译策略[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 (6): 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