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明 区玉姬
摘要: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是促进中职教育由规模向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仍处于借鉴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同时受传统单个专业建设思想的影响,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存在组群逻辑不清、人才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改革不彻底、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本文系统分析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取向和基础,并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例,从研判专业群与产业对应关系、厘清群内专业逻辑关系、精准定位人才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健全保障机制等五个步骤,探讨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为其他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开展专业群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
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是促进中职教育由规模向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仍处于借鉴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同时受传统单个专业建设思想的影响,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存在组群逻辑不清、人才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改革不彻底、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将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例,探讨中职专业群建设的取向和基础以及建设路径。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智能制造
中国工信部定义为:“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基础,包括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在内的各个环节,具有深度自感知、智慧自学习、优化自决策、精准自执行等功能的生产方式”[1] 。本研究主要关注佛山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智能制造产业链对中职相关专业群建设的关联。
(二)专业群
专业群的概念源自于产业集群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产业集群现象即把与产业中下游、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贸易组织等机构连接起来[2]。在教育领域专业群概念最早出现在2006年国家的高职教育政策文件里[3]。关于专业群的表述,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有两类,一类认为专业群是具有相同基础,即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或技术基础、或学科基础的专业集群。另一类认为专业群是指为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而展开的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4]。
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取向和基础
(一)专业群建群的取向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围绕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能适应产业需求、特色明显、效益突出的专业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区域内产业成群、集聚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交换的产业链。产业链呼唤专业链,产业集群呼唤专业集群,这种产业结构的新形态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形态上作出积极回应。组建专业群不应是职业学校对教育政策的简单回应,更不应是基于单纯利益的潮流驱动,而应是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自觉顺应和主动策应。当前,中职的专业群建设仍处于探索实践的起步阶段,主要参考和借鉴高职教育的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中,学术界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三种模式,即对接区域产业模式、围繞职业岗位模式和依托共享资源模式[5]。
一是对接产业链建专业群。即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通过深入分析专业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准确判断产业升级和发展趋势,以此为前提,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专业布局等情况,确定专业群建设,使得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或者建在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这种取向是中职学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开门办学的新途径。
二是面向岗位群建专业群。建群时需全面分析区域内的产业背景和服务面向,确保产业中的岗位与主要的职业岗位密切相关[6],结合学校现有的专业基础和条件,调研出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技术服务需求等,在此基础上选在核心专业作为建群的支柱专业,形成专业群集群优势。
三是依托共享资源建专业群。即主要通过课程内容把相关专业组建为专业群。围绕共享资源组建的专业群,通常具有共同的学科或者共同的技术基础,群内各专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享关系。通常会开设包括群内各个专业所共同需要的知识、 技能和素质课程,供群内各专业学生学习共享,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7]。
佛山地区的中职办学规模不大,校内开设的专业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把专业群完全建在一条产业链上不切实际。因此,对应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结合专业群内的专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是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
制造业的智能化是当前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产生对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佛山以制造业立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是先进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目前正朝着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中职学校制造类专业(群)按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对接产业,通过系统科学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立足专业(群)实际,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产业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维护,高端数控操作、产品质量检测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是中职教育服务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专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专业群设置不仅要满足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快速变革的需求,还要满足职业教育内部专业结构快速调整的需要[8]。智能制造产业链涉及的面很宽,技术纵向有深有浅。智能制造专业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正常运转,需要专业群在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中同时具有稳定性和韧性,确保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可持续性。经过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专业群的建设若能实现群内的专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才能为称之为中职学校专业治理水平。
三、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
(一)研判专业群与产业对应关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在专业群对应产业过程中,发现智能制造产业的计量及精密检测、智能检测技术等岗位没对应上,因此,本专业群内4个专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为拟建专业)以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目标,围绕佛山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产业、家电工业产业等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典型零部件制造以及典型产品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产业所需要的数字化制造装备编程与操作、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自动化机器人集成运维、质量管理/测试(QA/QC)、三坐标检测等智能制造工作岗位所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与产业高度契合。为支撑先进制造产业向高端发展,学校重点打造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群,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群内专业优势互补,融合创新。
(二)厘清群内专业逻辑关系
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智能产品开发、智能产线控制,在线检测与数据处理、产品质量检测,结构与工装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典型制造单元(包括机器人、数控加工装备和激光加工装备等)和工业互联网等。与此对应,需要培养智能产品加工制造工艺技能人才、智能机器人应用技能人才、计量与精密检测及应用技能人才、数字化制造技能人才、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技能人才、数控加工技能人才等专业技能人才。
专业群拟在精密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计量及精密检测、智能制造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方向进行建设,对这些方向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整合组建为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群。专业群建群逻辑图如下图专业群及方向架构(“1-4-N”专业群)所示。“1”代表的是“智能制造产业链”。“4”代表的是4个专业组成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群架构。“N”代表的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对应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专业群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核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支撑,对接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化制造和计量及精密检测;以工业机器人为链接,对接智能产线控制和智能机器人及机械手。
(三)精准定位人才目标
根据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改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专业群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理念,坚持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先进制造业生产高端岗位,基于共享融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依托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和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契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覆盖面更广、专业技能更高端的“懂工艺、精操控、能集成、会检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构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和评价方式而开展的人才培养总和[9]。以培养具备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先进制造中高端人才为目标,专业群将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三位一体、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构建基于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为载体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行业、研究院所、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建立“行校参与、多元诊断”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实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制造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目标。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校+公共实训中心+企业”或“学校+实习基地+企业”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岗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托校外公共实训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第1-4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通用技能课,第5学期到校外公共实训中心或实习基地跟岗实践,第6学期到对应企业进行岗位实践的课程体系,整个过程由校企双导师授课或实岗培训学生,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是融合新技术和标准,共建在线开放课程。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智能制造生产过程岗位需求,确定专业群核心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指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包括企业技术骨干、专业骨干教师、任课教师、网络开发人员等)。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设一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课程。积极将行业和产业发展中的机器人、精密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引进课程,同时将国内外先进制造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群操作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汇聚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针对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构建“基础共享、技术互补、资源相融”的实践教学条件。建成对接市级标准的开放共享型专业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和拓展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打造人才培养校企命运共同体。
(五)健全建群保障机制
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专业群的建设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的背景是制造业的智能化,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因此健全智能制造专业群动态调整运行保障机制是建好专业群的必要条件。
一是完善专业群建设运行机制。组建专业群建设小组,由专业群负责人牵头,专业部统筹各子项目建设进度,落实建设内容,协调人、才、物资源,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聘请职教领域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建设质量和效果。并且建立项目“月度汇报、年度检查、阶段评估”机制
二是健全专业群内部诊改机制。以专业部为主体,每年基于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数据状态分析进行专业质量分析,开展自我诊断和改进,专业诊改情况与专业部绩效考核、教研组绩效考核挂勾,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专业群诊断与改进机制,保障专业群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健全對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时刻关注区域重点产业,确保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链,形成建设持续改进的监测预警机制,做好过程控制、促进改善提高,提升专业群建设的质量。形成项目建设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及其激励机制,激发争创一流、办出特色动力和活力。
结语
在制造业朝着智能化发展的产业转型背景下,职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将产生对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职教育专业群建设需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出发,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通过研判专业群与产业对应关系、厘清群内专业逻辑关系、精准定位人才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健全保障机制等五个步骤,做好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 2015 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585/n3057589/c3590704/content.html.
[2] 韩旭,陈守则.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 职教论坛. 2016(27):116-117.
[3] 张新民,罗志.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J]. 职教论坛. 2016(27):5-9.
[4] 董显辉. 我国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综述 [J]. 职教通讯,2011(1):18-22.
[5] 袁洪志.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 [J]. 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 54.
[6] 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 80.
[7] 宗诚. 高职院校专业群:怎么建 如何评 [J]. 职教论坛,2020(7):41- 45.
作者简介:
张济明,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专业部长、高级讲师;区玉姬,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助理讲师。
本文系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面向智能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fky180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