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熹
摘要:唐殷潘选盛唐诗人二十四家,诗二百三十四首,编为《河岳英灵集》,提出“神来、气来、情来”,以“风骨”和“兴象”为旨趣。这本唐人选唐诗集在唐诗学史上有其不可抹灭的历史地位。本文从理论贡献,唐诗人品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河岳英灵集》的历史地位三方面展开论述,以彰显其在唐诗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河岳英灵集》;殷潘;唐诗学
一、《河岳英灵集》的概况
殷播,开元天宝年间的丹阳进士,生卒年月不详。他以独到的眼光选录了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二十四家诗人,编为《河岳英灵集》。现存各本《河岳英灵集》的《序》以及《文镜秘府论》南卷都坚持此说。另一说法是“终乙酉”,即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此见《文苑英华》卷
七一二殷播序)近四十年间的二十四家诗234首,跟《文选》的编选者萧统一样通过选本来体现自己的诗学观点。同时,他对人选各家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作了简洁评价,不乏精辟之见,齐艺术观点和选诗标准在《序》与《集论》中都已表露无遗。
《河岳英灵集序》中说诗选共分两卷,至宋代不少人沿用此说法,如宋刻本(国图藏本有清季振宜题款,另一种有清莫友芝校)。但从明代开始,却著录成三卷,如明嘉靖刻《唐人选唐诗》六种本。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是三卷,致使之后大多数人都以为是三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也都著录为两卷,而明代毛晋、清何悼都曾有手抄本为两卷本。因此,有学者认为今本三卷是后人“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编著者原意”。《河岳英灵集》版本繁多,露出自己的主张与其他各执一方的评论家不同,在他看来
目前,宋刻本、明善本、汲古阁本、日本文正本和清代几个版本在国图都有留本,通行的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人《唐人选唐诗(十种)》中。为更好地研究《河岳英灵集》应以宋刻本为底本,参校几种明清时期的刻本如《文苑英华》《文镜秘府论》。
二、《河岳英灵集》“骚人以还”等论述与殷璠诗歌史分期论
“骚人以还”,见殷璠对李白的品评,这是《河岳英灵集》殷璠诗歌史分期论中最早的一个时间概念。除此以外,《河岳英灵集》的《叙》《论》以及品评诗人时,尚有“梁昭明太子撰《文选》”“自萧氏以还”“自永明以还”等诸多论述。有唐建国到《河岳英灵集》编集时期,除诗文合集以及诗句选,唐人编集诗歌选本较早者,有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疑为杨恭仁妾赵方等《宴乐》、慧净《续诗苑英华》、佚名《诗编》、郭瑜《古今诗类聚》、佚名《歌录集》、佚名《翰林学士集》、崔融《珠英学士集》、孙季良《正声集》、僧玄鉴《续古今诗集》、吴兢《古乐府》、芮挺章《国秀集》、孙玄成《宴乐》、李康成《玉臺后集》等,这些集子,大多数逸佚。今可考资料较多者,有《续诗苑英华》,唐初慧净编,集佚,但该集序今存。然,该集序为刘孝孙所作。《国秀集》也有集序,传为楼颖所为,且今存选本中未见评品。《玉台后集》有序,计90字,未知题序者,其内容以述论该集编选主旨及标准为主,选本中无品评。今存《翰林学士集》《珠英学士集》无序,亦无品评。因此,多数选本,要探究其编选者的文学批评思想,只有通过研读选本内容才能管窥。换句话说,《古今类序诗选》《国秀集》等诗歌选本,更多的是注重选诗实践,虽然编集前也有预设的理论构建,但编集家的理论构想主要是渗透在选本中。因此,这类诗歌选本,其理论价值相应薄弱一些。
与《古今类序诗苑》《国秀集》等选本所不同的是,殷璠《河岳英灵集》不仅有集《叙》,又有集《论》,而且,选本中还有大量的评品。其中,涉及诗歌史分期的,以选本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而论,计有三处:一是集《叙》:“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 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二是集《论》:“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十有余人,然观其乐府,犹有小失……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三是作家品评时的诸多论述。除前文评李白所云“自骚人以还”,又如评刘眘虚:“眘虚诗……自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评薛据:“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可谓旷代之佳句也。”评綦毋潜:“潜诗……历代未有……数百年来,独秀斯人。”评陶翰:“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也。”评王昌龄:“元嘉以还,四百年内……风骨顿尽。” 综上,结合《河岳英灵集》选诗,可知殷璠所构建的诗歌史分期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论及诗歌史的分期,指出不同时期诗歌特点。对唐以前不同时期的诗歌特点,唐初史学家魏徵、令狐德棻以及选本编集家刘孝孙、慧净等,都做过相关的论述。如《周书》卷四一《王褒·庾信传》后附史臣论曰:“曹、王、陈、阮,负宏衍之思……潘、陆、张、左,擅侈丽之才……虽时运推移,质文屡变,譬犹六代并凑……”《隋书·文学传序》:“暨永明、天监之 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于时作者,济阳江淹、吴郡沈约……方诸张、蔡、曹、王,亦各一时之选也。”刘孝孙《续诗苑英华序》云:“……逮乎颜、谢掞藻……咸递相祖述,郁为龟镜,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温、邢誉高于东夏,徐、庾价重于南荆。王司空孤秀一时,沈恭子标奇绝代……”唐代诗人在诗文中也作了探讨,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古风》:“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与魏徵等人对比,殷璠构建的诗歌史分期理论有三个特点:一是历史分期更为系统全面。据集《叙》、集《论》以及选本中的品评,可以看出,殷璠《河岳英灵集》所涉及的盛唐以前的诗歌史可分为屈原时期、汉魏、晋宋、萧梁至武德初、武德末至贞观末、贞观末至景云中、景云中至开元十五年、开元十五年以后,共八个阶段。二是对不同阶段特点作以归纳总结,如“萧氏 以还”的“尤增矫饰”“武德初”之“微波尚在”“魏至于晋宋”的乐府“犹有小失”、建安“气骨”、太康“宫商”等。三是对唐代诗歌史分期具体而且明晰,尤其是提出了“盛唐文学”及这一时期审美标准。殷璠的诗歌史分期,亦见其《丹阳集序》:“李都尉没后九百余载……建安末……太康中……元嘉肋骨仍在,永明规矩已失,梁、陈、周、隋,厥道全丧……”可见,《丹阳集序》的文学史分期和《河岳英灵集》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反思萧梁迄唐初的浮丽诗风。据上文,《河岳英灵集》集《叙》所谓“萧氏以还”,即“南朝萧梁”以后。对这一时期诗风,殷璠的评价是“尤增矫饰”,其义,王《注》释为“过重辞藻音律”,甚是。齐梁以后的诗歌,一味讲求声律辞藻,除殷璠集《叙》,唐人多有论述。如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杨炯《王勃集序》:“洎乎潘、陆奋发……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梁魏群材……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丘坟……”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爽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诸家所论,和殷璠有诸多相近之处。初唐诗风,《河岳英灵集》谓“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对比文学史可知,“武德”年间,文坛上陈叔达、颜师古、袁郎、庾抱、魏徵、虞世南、王绩、刘孝孙等文士,或隋以前已有声名,或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唐朝。他们的文风,深受南朝影响。到了唐太宗时期,文坛上有陈子良、虞世南、魏徵、王绩、上官仪等,文风虽有很大的好转,但仍未彻底改变齐梁文风。正如魏徵《群书治要序》所说:“近古皇王,时有撰述……竞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也说:“唐太宗时,一些有名的文人,如虞世南、魏徵、令狐德棻等,多是朝廷的重臣。他们在议论上虽然反对江左的轻绮诗风,但他们所作的应制诗还是讲求辞藻的繁缛。”唐高宗至唐睿宗景云年间,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四杰、陈子昂等相继登上诗坛,诗风又有了进一步转变。可见,殷璠对有唐建国到景云年间诗歌面貌的认识,是颇具慧眼的。
第三,总结盛唐诗人诗风特点,提出了盛唐文学及其主要审美标准。《河岳英灵集》选诗时间范围,今存其集《叙》谓“起甲寅,终癸巳”,《文镜秘府论》南卷亦同。“甲寅”,唐玄宗开元二年。“癸巳”,天宝十二载。该集终止年代,另有《文苑英华》卷七一二所载殷璠《叙》,作“终乙酉”上,乙酉是天宝四载。又,今存《国秀集》后有宋徽宗大观年间曾彦和跋:“殷璠所撰《河岳英灵集》作于天宝十一载……”虽然诸典籍所载《河岳英灵集》迄止年代有异,但可以肯定在天宝年间。也就是说,殷璠所选,时间范围界定在盛唐时期。其遴选标准,殷璠集《叙》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对这些诗人,殷璠评价他们“声律风骨始备”“诗笔双美”“物情之外”“纵逸”“国士之风”,所有这些,既是对盛唐群星的论评,又是殷璠对其选诗标准的概括,也是对盛唐诗歌风貌的描述。同时,还是盛唐诗审美理论的概括总结。与初盛唐诸多理论家比较,殷璠以选本实践与理论构建相结合的方式,把开元二年至天宝时期称为声律风骨齐备的文学时期,把这一时期的孟浩然、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称为“河岳英灵”,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的尝试应当是首次。
四、《河岳英灵集》的历史地位
唐人选唐诗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已散佚大半。傅漩琼等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十种)的基础上增加了六种,编为《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在这十六种唐人选唐诗中,《河岳英灵集》的价值尤为突出。首先,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如《河岳英灵集》中保存了刘杳虚的作品,而《全唐诗》就直接依据此而选人。其次,反映了唐朝人的选诗标准,被处于同一时代的他们称为佳作的诗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诗坛谁主沉浮。再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范本。即使它基本上没有收录杜甫的诗歌(除《又玄集》中收录杜甫七首诗),但如王维、高适等基本都有诗作收录。总之,《河岳英灵集》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唐人选唐诗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傅璇琮,李珍華.河岳英灵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郑谷撰.严寿澂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62.
[3] 吴任臣撰.徐敏霞等,点校.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15.
[4] 张安祖等.《河岳英灵集》“神来、气来、情来”说考论[J].文学遗产,2003(2) :28-34.
[5] 卢盛江.殷璠诗学几个问题新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5.
[6] 卢燕新.殷璠《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心态[J].山西大学学报,2007(6) :59-63.
[7] 卢燕新.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诗歌批评方法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16(5) :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