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2020-09-10 05:23奉莉
学生学习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作为媒介和载体进行知识传播和学习的时代,促进了教育变革新生力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配置的特征,不仅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模式各自的弊端,而且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得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深多元互动学习的概念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发展趋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时代背景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传统的课堂面授环节与各类在线教学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思路与新样式,使得各项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运而生。抛却传统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关于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模式的争论,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纳入传统教学中,结合在线学习优势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无疑为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实现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最佳答案。

一、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何克抗教授首先引入介绍了美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他认为,混合教学是要结合传统学习方法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并发挥教师的指导,启发和监督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并将其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它将课堂面授教学模式与在线数字化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育收益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識观的视角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本质,并且需要在特定问题的背景下,通过自身积累的丰富且独特的经验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非教师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根据其经验背景,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与传统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认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向和组织。[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聚焦于在教学中创造教学情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讨论和合作来完成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主张基于合作的互动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自19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和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环境下建构主义倡导的基于问题和基于情境的学习方法的有益实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所带来的最新成果也为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支撑条件,特别是在混合式教学领域方面。

在混合教学课堂中,建构主义被用作理论基础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并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深度建构。上课之前,老师通过平台上传各种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来积极地构建知识,经过自我学习测试后,教师使用平台数据反馈的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劣状态;在课堂活动开展期间,老师通过问题导向、项目教学、任务练习等活动形式的开展,结合线上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实际活动展开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协作与探索。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950s和1960s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尤其关注作为自然人个体的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身发展方向的自由和权利,每个人都有实现目标和发展潜力的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本质上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反对机械灌输教学内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的层次结构,强调了人类发展潜力的动力。罗杰斯强调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观,[3]并指出教学过程和方法应得到重视,而不是一味机械灌输教学内容以及过多关照教学结果的好坏。人本主义“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4]与此同时,人本主义呼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突显情感价值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在线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线上学习有效发展的关键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与人本主义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匹配。同时,教师努力营造一种促进体验式学习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立足学生的兴趣点拓宽延伸学习的时空维度,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共同环境作用下,实现学习的探索与交流,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情感因素的增强需要通过课堂内外交流平台这种媒介开展互动与交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教学理念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达到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我评测的目的。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体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最近发展区理论”。[5]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这一场域的形成,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流观点、发表意见,产生交互作用,在这一场域中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6]维果茨基的这一概念指出,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在这一临界区的发展。

在混合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高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但同时也涉及学生当前认知水平所涵盖的内容。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由此在“已知”和“未知”阶段之间激起学生的猎奇心理以及对知识探索的渴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上课前,学生要接受初步测试。在课堂上,通过了初步测试中平台数据的反馈,以确保组中每个成员的开发水平都在最新的开发区域中。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进行分组,以确保分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发展水平处于同一阶段,以促进合作的开展。活动任务是分层设计的,分为低,中和高任务,并根据不同组的级别选择不同的任务。在制定低,中,高水平的任务时,教师应在每个阶段为学生制定艰巨而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二、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将课堂活动从单向转变为双向教学。有鉴于此,混合式教学必将在这个恰好的时代迅速发展,将为加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进程提供历史契机。混合教学结合了在线教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以及线下及时监督的优势。在合理的教学干预基础上,师生双方相互协作,实现了信息技术时代完全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呈现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及深化多元交互学习理念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知识发展迅猛的时代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线上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补充。因此未来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消弭课堂教学受制于场地、视线等方面的局限性,建立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见的无缝衔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其必要。一改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势必会成为未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导向。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7]这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线上网络教学模式时有了变化,促成了新时代新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新型师生关系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进行转变,更加凸显人本性、平等性、双向协作性、互为主体性,更加注重师生双方的尊重、接受与关爱的情感需求。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单向传输者,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强烈的自主性,师生之间以平等交往、积极对话,整个过程离不开师生双方协作互动。

(三)深化多元交互学习理念

多元交互式学习在新时代电子信息科技和多媒体介质交互的时代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强调结合多方媒介相互沟通交流的新型教育方式。多元交互式学习理念使得老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索知识的带头者。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深化多元交互学习理念提供了实现的平台,塑造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灵活的特征,这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时机的灵活性的要求,满足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创建终身学习体系。

三、结语

教育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时代,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出现了不平衡、供需不协调的矛盾,使得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在数字技术的跨界发展驱动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有效克服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助于为混合教学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也有助于使混合教学模式在未来的实际运用中明确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孔宪遂.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128-133.

[3]马健云.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及保障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18.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刘静怡.从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看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17(06):64-68+78.

[6]钟启泉.最近发展区:课堂转型的理论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11-20+34.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P23.

【作者简介】奉莉(1980-),女,重庆云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18年度教改项目《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3244,主持人:姜运隆。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55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