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共建理念的高校党支部建设路径研究

2020-09-10 23:53:38冯梓明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基层党组织

摘要: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完成高校历史使命的保证。在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党支部建设路径显得极其必要与紧迫。本文基于协同共建理念,认真研究高校党建内涵、师生群体特点,探索高校党支部建设新机制,建立党支部协同共建新模式。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协同共建;路径研究

高校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石,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是党与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的政治核心,在高校党的组织架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和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的最前沿。协同共建是党支部党建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的体现。本文基于基层党组织协同共建的理念,探究党支部共建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基层党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高校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分头建设、互不相干

高校党支部党建工作长期以来形成教工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前者主要承担党员教师党建、教师党员发展等工作,后者主要承担学生党建及学生党员发展等基础性工作,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情况,很大限度上阻碍了高校党建步伐。

(二)优势不能互补,资源不能共享

高校党支部的二元结构形成体制性障碍,分离的二元结构使教工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两大似乎不相关的党建系统,以至于造成了教工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优势不能互补,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显然不利于高校党建,阻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党支部“规定动作”单一,“自选动作”欠缺

党支部党建工作人为的分块化导致基层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党建的内容严重脱离了高校工作实际,党支部党建工作往往成为读报告、做材料、写总结、开大会,缺乏创新,长此以往,党员师生、入党积极分子及团学干部对党建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基层党建工作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丧失殆尽,支部共建也失去了载体。

(四)影响组织生活的问题较多

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体现在保障不到位,缺乏资金和场地,组织生活形式老套、内容枯燥,存在党员不愿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还有部分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或者忙于工作,组织生活应付式进行。

二、党支部协同共建的意义

(一)党支部协同共建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多年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形成了“学校党委―院党委(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纵向组织管理模式。但是主体往往是组织,党员体现不了主体性,党内生活缺乏互动性,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密闭性。协同共建是加强横向联系的有效载体,党支部协同共建让师生党员亮明了身份,明确了党员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促使他们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党组织之间的共建,拓展了党员教育的主体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党支部协同共建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引领先进文化,不仅是适应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支部协同共建有利于促使高校党建工作形成高校与基层、基层与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联动局面,有利于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党支部协同共建有利于强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朋辈群体、师生互动的作用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不容忽视,专业教师与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共建,跨研究生、本科生学历层次、跨年级同专业的组合,使教工与学生之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本科生高、低年级同学之间增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三、基层党组织协同共建的类型和内容

(一)师生共建。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共同培育优良学风以及共享学习资源,达到了师生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促进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共同进步。教工党员参与到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的指导中,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特长,以教师自身的丰富阅历和成长经验作为现实生动的教材,对学生党员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教育,指引方向,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深化全员育人。由教工党员联系并担任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的指导老师,促进学生党员党组织生活与学科专业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党员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在教学科研中有针对性地参与大学生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新老共建。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与学生党支部开展协同共建,用离退休党员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和感染年轻的大学生党员,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基本的为人处世,扮演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角色;此外,也以大学生的青春和活力去充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实现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大学生关爱老一辈双向互助目标,使离退休党支部党员、青年学生在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双向关心、双向进步、双向提高、双向受益,构建好共同学习的平台,在协同共建中形成师生平等的良好氛围,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生生共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党支部开展共建,就党建工作、专业学习、学生工作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沟通。同专业的高低年级党支部建立联建联创的工作机制,搭建学科专业的共同话题,加强专业联系与交流,增强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构建起优势互补、互学互助、共同发展的党建新格局。并且,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的协同共建形成了“研本互补”,把研究生、本科生党员教育纳入一个教育体系,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研究生发挥其学历优势和朋辈优势,以学术上、生活上的丰富阅历为本科生提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指导。在本科生受益的同时,研究生党员在共建中体验“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酸甜苦辣,优势互补、利益双赢,增强研究生党员的使命感。

四、结语

高校中层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与师生党支部、离退休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高低年级学生党支部之间面对面、点对点沟通的桥梁逐渐搭建起来,使协同共建成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和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有效载体,成為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阵地。在今后高校党支部建设路径的探索中,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不断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积累经验,开创新路径。只有把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好,才能更好地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师生中凝聚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颖,王祖星,王敏达.高校基层党支部“多维矩阵”协同共建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6):11-12.

[2]李珺,刘帷.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联动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12):126-127+130.

[3]徐婉,赵岩.新形势下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现代化,2017,4(37):261-262.

[4]张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共建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3):1+3.

作者简介:

冯梓明(1989-),男,汉族,广东云浮,华南师范大学,助教、硕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基层党组织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商业经济(2016年6期)2017-01-03 20:20:40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26:02
高校校企合作中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路径研究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12:12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48:28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58:47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研究
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