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娟
摘要:如果说儿童就是一棵小树苗,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给儿童提供适宜成长的阳光和雨露,那么一节语文课上的“阳光和雨露”到底指什么呢?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改进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提供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的学习方式并且做好哪些教学应对措施呢?笔者在执教完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之后,对于改进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和体会。
关键词:学习;合作;应对
一、研读教材,提供最需要的营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双线按照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在执教前,我仔细研读三年级语文教材,研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考量第23课《带刺的朋友》在该单元中所处的位置,细读文本和课后习题后,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我们又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学习的规律和认知规律确立了我执教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力求给孩子在本节课中提供最需要获得的成长营养。两节课都紧扣教学目标,教学进程不偏不倚、直击鸪的。
二、追求“润泽”,给予最适宜的环境
如果环境允许,每一个孩子都可能长成自己应该长成的那棵大树。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做的便是提供给孩子最适宜、最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尽情地学习、成长。怎样营造一个“润泽的课堂”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如同拉弓射箭一样,只有方向明确了,才有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当教师和学生都目标清晰时,教师才能教得沉着冷静,学生才能学得气定神闲。《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和难点是:让学生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对“称呼”有概念,我在课堂导入时就与孩子们交流:“在生活中你的家人、朋友、同学除了叫你的姓名以外,还怎样称呼过你呀?或者你有没有给别人起过有意思的称呼呢?”这样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真心话可说,也可以让学生自觉意识到每一个称呼中都有特殊的意思和情感,轻松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短短三分钟的课前交流,就让学生慢慢放下警惕,只有当学生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安全的润泽的课堂才有可能会形成。
(二)信赖一切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信仰儿童有能力,是一个小思想家,小创造家、小建设家……”基于对儿童的信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促进儿童去学习,让他们自觉地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产生新的经验,让学习悄然发生,切实保证儿童在课堂上有学习冲动、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
为了让学生有效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板书课题之后,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称它为‘刺猬’,而是称它为‘带刺的朋友’呢?读读这两个称呼,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是什么?”举手的同学甚少,我鼓励提醒他们:“张开嘴巴,读读这两个称呼,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很快,一个个自信的小手举起来了,他们的眼睛发着光,神情非常自信。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就自信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带刺的朋友’这个称呼体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刺猬’这个称呼没有这种喜爱的感觉。”我相机总结:“原来称呼不同,情感也是不同的。”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作者对刺猬的其他称呼。整个过程都是基于对学生的信赖,尊重儿童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和发现能力。
三、合作学习,关注集体成长
如同园丁一样,我们面对的树苗远不止一棵,为了让眼前的这群孩子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展开合作学习,在协同中建构学习共同体,形成集体教育力。
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这个故事,看看谁把刺猬偷枣的本事讲得最高明,也可以相互提提建议。学生讨论完了之后,我采访了一个小组(四个人),让他们分享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讨论的。一个学生说:“我们轮流说,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讲完后,我们会提一点建议”。另一个同学补充了一点:“他的声音有点小,我们提醒他稍微大一点点”。这是一段多么美妙的发言啊,孩子们已经在不知道不觉中学会合作了,他们懂得了合作的方法——轮流发言,他们领会了合作的基础——倾听与尊重,他们甚至知道了合作的意义——提点小建议,也就是人人都有提升,他们还意外地发现合作讨论时,声音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这是多么可贵的修养……
四、高效应对,做好课堂三件事
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疏忽了教师的主导性,除了守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还应该能动地做好佐藤学所提出的课堂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
(一)倾听,教学活动的基础。
课堂教学本质上一种交往,交往的本质就是对话,而对话的前提就是倾听。我们要努力地去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观点,甚至还要去捕捉那些言外之意和无声之言。只有这样,教学才是基于学生的、为了学生的、成全学生的。
(二)串联,教师活动的重心。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程的推进,更应该关注的是串联学生的学习,将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将学生的思考和教材串联起来,将学生当下的学习与以往的经验、未来的学习串联起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场串联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实在太多,教学进程绝不是一条直线,它应该有柳暗花明和万条阡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串联,编织一张硕大的网,如同植物那硕大而丰富的根部一样,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成长的养分。
(三)反刍,收获成长的欣喜。
在教學中,教师似乎只会在意层层推进的教学进程,只会在乎处理完整个教学过程,很少会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很少会梳理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的方法。如果我们暂时放下教学过程的挺进,回忆、整理我们遇到的难题、解读的方法、掌握的要领,也许会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如果一棵大树可以看到自己一寸一寸地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程,他一定会坚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信心,继而更加自信地成长。
五、鼓励阅读,做一棵会独立成长的树
一棵小树苗终将离开园丁,学会迎着骄阳、顶着风雪独立成长,变成一棵有强大生命力的树,续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作为儿童,怎样培养他们的强大生命力呢?我想除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重要的阅读。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我让学生大胆猜测:作者有没有找到小刺猬的家?小作者有没有弄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三个问题,并且简要介绍了一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正当学生听得入神时,我推荐大家阅读宗介华爷爷的散文《带刺的朋友》,为孩子们展示了书籍的封面以及部分插图。
在整节课上,不论是让学生体会称呼语的情感还是用自己的话讲刺猬偷枣的故事,我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大胆表达,我认真地听着、想着,与学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学生学得自在、真实,同时也能收获学习方法和成就感,并且带着满腔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走出课堂。我想,只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必要的阳光和雨露,他们一定会长成应该长成的模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教育科学》2001年第17卷第4期。
[3][法]安德烈·焦尔当著,杭零译:《学习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5][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