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我市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

2020-09-10 23:23王喆 刘晓明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技工工匠精神培养

王喆 刘晓明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天津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技工院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更加重视,但是在技工人才培养实际中,仍存在着学生厌学、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

本文以我市某技工院校为例,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开展实例性研究,从而为我市同类型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进而为推动我市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贡献力量。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践

(一)规范学校管理制度,保障“全员德育参与”有效落实

1.规范奖惩制度、调整组织结构,调动师生德育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校德育制度体系中,增加制定《德育全员参与实施办法》,《德育全员参与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办法》和《德育全员参与的学期总结制度》等,明确教职工的德育参与责任与具体要求,对涌现的先进个人实施物质和精神鼓励,提高教职工德育参与的积极性。在组织结构上,设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導小组,整合各类德育资源,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计划性和协调性。成立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会和班主任工作研究会,聚合各层次德育人员智慧,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合力。

2.学习优秀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管理

贴近职业岗位的实训环境、氛围和管理模式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学校制度层面上,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设立严明的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在实训车间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和企业人才,使技能训练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生产要求,并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3.“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以“传承工匠精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宗旨,通过学生组织“启航班”(班主任助理班)建立了学校与班主任及学生的良好链接。通过团代会和教代会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心声,使学校的各项政策符合广大师生的利益。以科学、民主为基础,依靠教代会、团代会,并建立班主任学生助理“启航班”,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考核等工作。

(二)开展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氛围

1.狠抓教学改革,开展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

该校始终以国家级示范校的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宗旨。德育课采取“模块化”教学,中职一年级的德育课加入《工匠精神读本》模块,帮助学生树立榜样和职业自信。中职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德育课程教育,逐渐懂得了什么是职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师,进而成为“大国工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求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并在教案中体现德育目标和德育能力。

2.重视主题德育活动,推进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为素质教育周,系统开展素质教育相关主题活动。每天早午上课前进行晨午检活动,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纠正学生行为陋习,锻炼学生意志力。每学期开展师生共建美丽校园活动,将校园中最容易忽略的,作为班级美化活动的对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加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力度,在社团活动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和专业精神,锻炼学生执着专注的品格。

(三)着力提升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创造物质条件

1.校园环境设施突出“工匠精神”传承

通过加大校园景观建设力度,统一建设风格,来营造“匠心传承”氛围。校园设立景观石,刻入校训等富有文化气息的碑文,体现传承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宣传橱窗定期更新时事要闻,于无声中传递正能量;教室宿舍楼内橱窗设立学生生活照陈列和优秀班级、学生照片,用智慧和真情督促提醒学生,伴随学生成长;实习车间张贴6S操作流程,督促学生牢记安全生产细则,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将企业文化嫁接到实习培训中。

2.搭建信息化平台,丰富学生“工匠精神”体验教育途径

学校建设德育影音资源库,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素材库、影片库、案例库,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见贤思齐、反思提升。同时,打造信息化交流平台,用新技术宣传“工匠精神”。

3.建设学生活动场所,实现沉浸式“工匠精神”教育

兴建心理咨询室引进专业仪器,培养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双师,重点解决学生厌学、早恋、叛逆等心理问题,并为技能大赛选手做赛前心理辅导,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对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建成人造草坪足球场、乒乓球室、形体活动室等多个学生课余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精力发挥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降低了学生违法、违纪率,使校园充满正能量。

二、实践效果与创新

(一)完善德育体验,共享德育资源

“二室、三园、四中心”德育体验基地的建设,以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的开展,将抽象的德育变成了全方位“沉浸式”教育。通过德育资源库的建设,完成10余本德育教材的编写,完善了德育教育信息模块、课件案例、微课等资源,累计惠及学生近万人。并通过承办市级“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幕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活动,挂牌某大学本科生培养基地、某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进一步扩大了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二)规范社团阵地,提高综合素质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积极为学生和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目前学生主力组织社团13个,覆盖近70%的在校生,学生自主管理规范并接受学校检查、考核机制制约,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提升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扩展视野。学生从被动的教育对象,转变为德育的主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教育,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五年前相比,学生就业率由90%提高至98%,就业稳定率由80%提高至95%。

(三)全员德育参与,比赛屡获佳绩

按照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理念,建立德育办公室,加强对德育全员参与的领导力量,规范奖惩措施,调动和激发师生德育参与的积极性。师生在全国工匠精神教育、 “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全国创新创业比赛、市级以上技能大赛等比赛中不断获奖,并承担市级工匠精神课题研究。

(四)多维辐射推广,示范引领明显

包括“工匠精神”培育在内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得到认可,前往宁夏和鄂尔多斯进行经验分享和对口支援。并承担内蒙、甘肃、宁夏等地区挂职校长、教师培训锻炼工作,接待外国留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真正整体教育特色进行国际化辐射推广。

三、关于“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第一,强化学生自我认同。工匠的涌现离不开职业教育,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层次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教育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同与协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工匠精神”实现的良好指标。

第二,营造学校浓厚氛围。从学校顶层设计及各个关键环节步步推进,持续打造沉浸式教育,加强“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完成思想启迪、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的校园职能,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体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双提升的育人效果。

第三,体现社会效益价值。学生经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环节,最终走向社会,而社会既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和促进者。现阶段,社会对技工教育进而对职业教育重视有余而发力效果不彰。因此,从社会角度对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明确更多层次、更高水准的需求,同时增加对技术人才的包容度、重视度,以及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喆(1984.7—),女,天津人,工程硕士,校长办公室主任,讲师,职业教育。

刘晓明(1987.11—),女,满族,河北承德人,工学硕士学位,智能制造系副主任,讲师,职业教育。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工匠精神培养
从技工到英雄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技工与专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