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金
一場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学方式,和一场全面革新的教育形式从此展开。让一些只会利用智能手机打游戏的学生,开始重新认识智能时代;让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也变成了“网络主播”。我们也开设了“阳光校园,空中黔课”的活动,让学生们站在统一的起点,接受相同的教育,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分重要,不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将阅读的教学落到实处,就必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融入感,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当中。
本次案例分析选取的是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的教学过程。通过名著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拓展,并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民主党阅读来进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与融入感是一大重点难点,因此根据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分析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1 悬疑推理,激发兴趣
每一本名著的完结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对于作者的了解是学生对名著的初步学习,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为例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学生名著的作者姓名,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作者的照片和一些简单的作者生平,让学生来猜测到底是哪位作者?这时就能加深学生对作者基本资料的印象。
针对名著的导入,教师同样也是通过设置悬疑,来提高的学生参与感。再整个导入环节,学生无时无刻没有在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思考,从而保障了学生在刚一上课,就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在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后,教师再解释了教学目标以及骆驼祥子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使线上教学落到实处。
2 标题入手,感知人物
《骆驼祥子》属于小说的类型,因此了解小说当中的每个人物,对于学生以后的自主阅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这里用力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并没有直接给出阅读材料中的角色,而是给了学生一张目录的图片。
目录当中就显示出了小说当中的各个人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目录进行观察,然后在目录当中圈出具体的人物角色,明确小说的主人公。
根据主人公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古诗的具体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下真正打开名著耐心阅读,使线上教学能够落实。
3 片段展示,初识人物
对于一篇小说而言,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展现主人公的变化,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融入感,教师为学生分享了两个片段,并且通过片段的总结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人公的变化。
并且通过图片与文字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能够产生心理上的震撼:祥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再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学生就能更加有重点的进行名著的阅读。
4 三起三落,抓住线索
在学生正在思考祥子的变化原因时,教师乘胜追击,直接告诉学生,祥子经历的三起三落,并且通过思维图和目录,让学生思考三起是在文章中的哪些部分,三落又是哪些部分,让学生进一步对名著的内容进行了解。
5 视频赏析,感受情境
时间过半,学生的注意力也在逐渐涣散,为了保障后半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及时插入了一段小视频,这段小视频,主要针对祥子第二次“落”。通过小视频的播放,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被集中,同时,教师还告诉学生,影视作品是通过名著进行改编的,所以多少会有想一些出入。打消了一些学生耍小聪明,希望通过观看影视剧来代替阅读过程的心理,使线上教学落到实处。
6 展示主线,梳理情节
在学生初步了解祥子的三起三落后,教师为学生对整本书进行了梳理,展示出本书的主线内容,方便学生在以后的自行阅读环节中,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社会对人的影响。
7 方法分享,提高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举例,来为学生讲解了“圈点批注法”。摒弃通过不同形式的批注法,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展开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8 全程回顾,再次融入
最后教师从名著的具体内容与阅读方式两个角度对文章进行了回顾,通过回顾让学生回想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对于线上教学来说,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听课,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线上教学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八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融入课堂,即使学生在课堂进行到一半时,稍微有些松懈,也被教师利用视频巧妙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线上教学虽然不能像在课堂中一样,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直观的监督,但是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能够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但是线上教学的形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线上教学虽然是直播形式,但是无法做到和学生连麦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不能及时地向教师反馈,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线上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地区思南县枫芸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