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社交背景下新闻主持人的主体性建构

2020-09-10 07:22海米提·买买提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主体性短视频

摘 要:在短视频风口下,电视新闻主持人纷纷拿起手机拍起了Vlog(视频博客),是与电视荧幕上不一样的新闻主播,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主持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有力拓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表达的多元形式。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主持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80-02

从央视新闻主持人朱广权的“段子”到央视新闻在新媒体端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内容,主流媒体新闻主持人的主体性表达日益凸显。新闻主播或新闻主持人不再是“肉喇叭”,而是一个和节目制作团队融为一体的、具有主体性表达的个体。国内新闻主持人的角色转型和主体性建构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首都新闻学会提出:“为了当好党的思想中心,就要从加强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结合抓起,从抓重大主题、新生事物、重大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入手,这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口。”[1]新闻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政府的传声筒,也是传媒现代性探索的重要阵地,是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新闻主播的表达从“我们”转向“我”,呈现身份转型、关系转型、观念转型和跨界主持4个方面的主体性建构。

一、身份转型:新闻人到媒体人

播音主持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这基于我国特殊的新闻事业的国情使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广播严肃紧张,播音员长期处于“高、平、空,冷、僵、远”的状态,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肉喇叭”,“播音员”这个词更加适合当时的播音主持工作岗位。而“主持人”是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新闻评论性节目《观察与思考》里出现的称谓。《观察与思考》的第一期节目片尾打出了字幕“主持人:庞啸”,虽然是简单的称谓转换,却是电视主持人行业的重大转型,自此之后,新闻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自主表达方式。广播电视同台,不少新闻播音员从广播走向电视荧幕,从电视新闻播出的台前走向幕后,也有新闻记者出身的新闻人从一线报道现场走向演播室的聚光灯下,如白岩松、敬一丹等。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型,是主持人到新闻人的转型。主持人的传播力构成包括广播、电视这一权威媒介渠道和媒介机构,这也是主持人的主要工作阵地。此外还有新媒体传播、出书、广告、商演、公益等个体活动,在当前新的媒介环境下共同构成传播力构成机制。尤其是短视频、直播流行的话语表达空间,主持人在新媒介空间下的话语表达让主持人从新闻人转向媒体人。2019年11月9日,@央视新闻发布了一则视频,命名为“康辉的第一支Vlog”。视频中,康辉拿着镜头对着自己的脸,还摇晃着镜头拍自己行走的路面,看上去很是新奇。第一支视频截至目前有3450万的点击量,4万多条评论,之后每条视频浏览量基本都破千万,是当之无愧“一炮而红”。不少网友表示,用Vlog形式播报新闻很有趣、新颖,大大增强了自己收看新闻的欲望。可以说,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是鲜有的、大胆的主持人UGC(用户原创内容)新闻产品,也是新闻主持人身份转型的重要标志。

二、关系转型:无我到自我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工具,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刻意避免出现“我”的字眼。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工作中心发生转变,电视新闻从“媒介工具化”向“媒介人格化”转变。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率先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主持,充满了人情味。老一代主持人沈力是电视节目主持的重要实践者,她在节目中努力尝试自我称谓的变化,以个人的身份与镜头前的观众面对面交流,而不是以官方面孔,一板一眼地发布命令、宣读新闻。沈力的主持個性鲜明、有自己的见解,充满了主体性话语。

央视新闻在新媒体端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板块给了主持人展现自我、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表达自我意见的机会,并且在“主播说联播”板块不一定只是新闻评论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主持人工作、生活相关的有趣话题,如“主播播完新闻联播后会聊点啥”就是展示新闻主播工作状态的内容,与新闻内容并无关系,却展示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板着面孔的主播。11月9日,央视新闻官方账号推出了“康辉的第一支Vlog”,迅速引起网上热烈讨论。视频中,康辉手持前置摄像头,分享自己出国报道前一天的行程,央视总台的内部构造,康辉旅行箱里装着哪些必备品,都通过他的拍摄尽收眼底。他的化妆包、公务护照、旅行箱款式等也成为热议焦点。这也是对主持人自我角色塑造的重要内容。

三、观念转型:正面宣传到舆论监督

央视《观察与思考》抓住了一些敏感话题来报道和评议,以大众参与评论的议题设置来发挥舆论监管作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进行有力批评,而不是一味地正面宣扬。评论性新闻节目如凤凰资讯台的《总编辑时间》、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等以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起着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在民生新闻之外,尤其是国际新闻,媒体也能够借助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角色形象来表现主观化的态度和立场,如在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中出现的几档节目,“海霞今天要给杜富国点一百个赞,还想问你一个问题”“有些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睁眼瞎’!刚强说的谁?”等,在标题上都具有非常主观化的态度。

在新闻议题方面,从宏大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播读下探到世俗化的民生话题,新闻主持人话语中不再只注重宏大叙事,世俗化的民生话题也多了起来,语言活泼而犀利。在央视《交流》栏目中,一次连线到轻工业部部长,就当前面临的缺纸问题现场提问,在老百姓和现场记者的发问下,部长就要抓紧回答,“这样一来穿靴戴帽就都没用了”,[2]这样的效果要比口头播报更有力。再如,小切口解读大政策的例子,“以房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将住房反向抵押给保险公司,从而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这是政府鼓励的一种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但是有部分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招摇诈骗。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中安民生以房养老骗局”,从受骗老人的角度读解了真正的“以房养老”保险政策。这种关注民生、语言随和或诙谐犀利的语调与过去高八度音调截然相反,让人感到新鲜亲切。

从“声画两张皮”到“我在场”的真实性追求。[3]以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央视报道为例,主持人李梓萌、郑连凯、潘涛以出镜记者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联欢活动。李梓萌作为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从演播室到现场掌镜让人耳目一新,5分钟左右的直播报道流畅自然,方位词运用得非常到位,很好地引导观众转移视线,引导观众由大到小,由全貌到具体地了解阅兵方阵所要经过的检阅区域。空间要素精准运用,抽丝剥茧,层层分析,讲解十分到位。

四、跨界主持:变身网络红人

央视在新闻主持人的品牌塑造和形象维护方面自成系统,各级地方主流媒体相继引为样板。近几年来央视放松了新闻主播的管理,主持人团队向年轻化倾斜,新闻主播也可以在社交平台展示工作之外的多彩生活,如朱广权在微博晒段子、康辉在微博发短视频等。这在几年前是电视台明令禁止的。除此之外,央视的新闻主播一改庄重、严肃的新闻主播单一形象,转身投向多类综艺节目的主持,如康辉、朱广权参与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机智过人》等综艺节目。之前正襟危坐主持《新闻联播》的康辉、朱广权转身成为网络红人,与撒贝宁、尼格买提并称为“央视F4”“康撒朱尼”,其参与主持的综艺节目大火,成为网络平台热议的话题,康辉、朱广权在节目上的“金句”被网友截成了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转发过百万。出圈之后的“央视F4”让官方媒体披上了年轻化的外衣,引起了年轻观众的注意。

五、结语

《主播说联播》这类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新闻表达式主流媒体顺应新媒体时代的积极探索。表达方式在转换,传播渠道在拓宽,主持人的主体性建构也在不断拓展,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让新闻变得好看、有趣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 童兵.主体与喉舌[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88.

[2] 陈一鸣,等.三个电视人的十年[N].南方周末,2008-12-10(12).

[3] 於春,李娜.主体性建构:改革开放初期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转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8):110-114.

作者简介:海米提·买买提(1988—),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国家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电视新闻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主体性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