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播音主持创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主持人在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当前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环境下,本文立足广电改革发展的实践,对作为媒体形象呈现者的主持人需要在哪些方面发生改变、在哪些方面保持不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播音主持一线工作有所启发。[1]
关键词:广播主持人;“应变”;“不变”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62-02
在网络新媒体兴起之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长期占据信息垄断的优势,在大众传播中居于领先地位。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加速到来,纸媒可以有声,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网络收看,人只要会说话,在家里架一个话筒就可以制作广播节目。传统媒体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到“应变”与“不变”,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持人如何做到“应变”
(一)变单一为复杂
工作内容由单一变为复杂。以前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大多只需要根据稿件进行声音的二次创作。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要求可能更高一点,有的需要采编播一体。而在当前,广播节目内容的传播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语音、视频来实现。主持人必须一专多能,既要掌握新闻传播、播音主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能熟练掌握网络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和新媒体进行新闻的采编、策划和传播,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信息进行整合传播。现在各个媒体大都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因此主持人还需要具备这方面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这对主持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信息来源由单一变为复杂。以前传统媒体节目的信息来源主要靠记者采访和编辑整理。而现在,网络新闻从编辑到发布几分钟即可完成,接着迅速通过网站、APP等方式传遍整个互联网,很多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转向网络。这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有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如果缺乏甄别能力,则很可能会以讹传讹。传统媒体的节目内容从采访、编辑到播出都有严格的流程。以广播节目为例,由主持人、节目监制和频率总监构成的三级审稿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真实、可靠、精准。以前广播节目的时效性是所有媒体中最强的,而现在却被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对此,需要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提升时效性。同时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可靠,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这就要求身处一级审稿者位置的主持人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地提高综合素养,跟上这种变化。
(二)语速由慢变快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例,播音员的语速从20世纪60年代每分钟180~220字,逐步增加到90年代260字,明显变快。现在,广播主持人的播音语速更快了,每分钟可达290~300字。语速加快,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增加了内容和信息量,提高了传播效率。另外,慢语速容易给听众带来懈怠、拖沓的感觉,显得主持人的精神状态不佳,容易让人觉得无精打采。除了语速的加快,新闻播报的语气和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说话式”的播报风格更受欢迎,加快的语速和更加亲切的播报风格反映了当下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态度,那就更加平等、更加自由。
不管是语速加快,还是风格变化,这些改变都是对播音员主持人专业能力的考验。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和听的速度都有一个极限。语速过快容易给听众带来压力,使人紧张。特别是对新上岗的主持人来说,片面追求快语速容易造成口误,影响人们的理解。而且播音主持作为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规范、吐字清晰、语音准确。虽然现在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是尽量用“说”的语态,但是吐字清晰、语音准确依旧是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味地加快语速,压缩发音过程和时间,难免会出现发音不全的情况,使人听不清,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回顾这些年来播音员语速的变化,快而不乱、快而不慌、快而有序,这些都和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新时期新事物的及时接受分不开。
(三)变整为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大量的完整时间来接收信息。当前,人们大多会通过智能终端来获取信息,信息量多,获取容易,因此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超过10页的图文,就没有耐心仔细看完;节目超过半小时,就要换台。因此内容短平快、语言精练的节目更受欢迎。以广播为例,以前居家收听是广播的主要收听方式;如今随着汽车的普及,车载收听已成为都市广播的主要收听方式。这种变化要求广播节目必须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然而碎片化的传播手段只是一个战术,在战略上目的还是要把信息全面完整地传递给受众。简而言之,主持人需要通过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来表达完整的內容。这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编排方面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笔者所在的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晚高峰广播节目《事事关心》为例,这是一档晚间的新闻资讯类节目,两位主持人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播报,还加上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描述与点评,简洁地表明媒体的立场。其符合晚高峰广播节目的特点,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气氛放松。
二、当前媒介环境下主持人的“不变”
主持人必须有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文化价值、坚持新闻专业精神的意识,这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其都要保持“不变”的方面。
(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公众生活和情绪、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因素。各级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媒体形象代表的主持人更应如此。
比如笔者所在的河南广播电视台的《百岁帮帮》节目组,主持人曾多次利用媒体资源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重拾生活信心。这些帮助所展现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引导正面舆论的作用,体现了媒体和媒体人的温度。然而有些同行现在已经不再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或者采访时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些人直接到被采访单位拿所谓的“通稿”,或者把相关领导的讲话、网上现成的工作总结、简报等拿来改一改,这样就形成了一期节目稿件。这样的工作作风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操守,还极易产生假新闻,从而混淆视听。主持人要代表媒体,真实反映社会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要展现鲜明的立场,褒荣贬耻,弘扬主旋律。坚持深入基层,始终踏实工作,努力使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听众服务,这是主持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要坚守的。
(二)积极传递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提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媒体从业人员应积极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的核心要素,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传递核心价值。比如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新月亮船》节目作为中原首档融媒体女性节目,就把传递中华传统家庭文化作为节目的宗旨,所推出的“我的家风”系列策划,用诗歌、散文、征文的形式,为传统文化“家”的主题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感,推出后广受好评。
(三)坚持专业精神
1.真实性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真实性,是对广电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采编播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非新闻单位或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分享信息。有些信息是真实的,而有些却是道听途说。目前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和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提升,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上刚刚收到当天推送的新闻消息,还没来得及浏览完,极有可能又收到一条新消息,提醒你上一条是“假新闻”,使人感觉雾里看花、难辨真假,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
不管传播方式发生怎样的改变,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主持人应该坚守的职业素养。不信谣,不传谣,不在节目中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在个人微博、朋友圈发布不实信息,这是在融媒体时代广电主持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
2.规范性
首先是语言的规范。无数播音前辈在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广播主持人如能坚持学习和继承,就能够在一线主持工作中得到启发和提升。但是现在有些人认为,吐字归音里的字正腔圆是生硬呆板,传统语言的二度创作是照本宣科。笔者认为,我国的播音学传统是正确的创作之路,丢失了传统的创新,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是道德的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主持人的事业发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大众媒体影响面广,这份社会责任重大且神圣。媒体从业人员如果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职业道德失范,就等于自毁前程。《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是所有广电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应当铭记和遵守的道德规范。
最后是节目的规范。广电节目的制作播出一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一档优秀的广播节目,无论是稿件内容、播报方式,还是制作流程等方面都非常严谨。例如节目播出的三级审稿制作,就是对主持人的职业规范操作的要求。融媒体条件下,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代替采访机、摄像机,甚至可以代替一名摄像记者。利用互联网,节目的制作播出更加方便快捷,一个人便可以身兼数职。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对新闻的传播既有积极的影响,有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一些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所谓广播节目,缺乏有效监管,内容粗俗,格调低下,以追求点击率、播放量为目的,传播非主流价值观。虽然时代在变,但很多东西是无法改变,比如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所制作播出的节目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众感知美。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广电主持人都要对自己的职业有规范要求,不降低自己的专业水准,不一味迎合,坚持制作播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节目。
三、结语
在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主持人应灵活把握,根据新闻信息进行调整,转变传播手段,同时需具有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文化价值、坚持新闻专业精神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趙霞.以“融合”拓境界以“培养”促成长——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主持人素质提升浅议[J].新闻爱好者,2018(07):86-88.
[2] 佟强.关于广播新闻创新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2011(06):203.
作者简介:杨强(1970—),女,河南开封人,本科,正科副高职称,研究方向:播音主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