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彬 许婷婷 陈吉迅
摘要: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从供给端与需求端明晰了三地会展人力资源融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京津冀三地在地理位置与院校培养基础的优势,通过差异化专业培养、会展业态迭代升级及会展企业视角进行了对策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一、京津冀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区域产业布局情况。5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链条加快理顺。北京市科技、金融、信息等优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近几年来逐步构建了“高精尖”经济结构,“瘦身提质”效果明显;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持续平稳增长,“强身聚核”能力不断提升;河北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健身增效”。2018年,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为4.3∶34.4∶61.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为81%,天津为58.6%,河北为46.2%。京津冀第三产业比重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8年,河北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第一大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来看,京津冀地区应营造更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加速打破瓶颈,消除产业结构发展层级。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影响。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紧密相关,从京津冀行业人才匹配度数据分析看,三地有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性过剩,需要向其他行业转移,如建筑业;有部分行业存在结构性失衡,可在三地间流动达到新的平衡,如北京、天津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的产业从业人员可向河北省转移;有部分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性不足,如工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其中京津两地金融业从业人员紧缺程度最为突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计算机产业、高新技术、电子通信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次次印证着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从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形势分析,创新型、尖端型、复合型人才极度短缺。
二、京津冀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一)供给端:京津冀区域内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近五年在北京市会展业整体化规划及天津市、河北省的相关产业规划带动下,京津冀区域内开办会展专业的院校增多,减少了与南方会展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从各院校公开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区域内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重点集中于策划、管理方向,大中专院校培养模式多为会展实务及设计。会展产业从属于服务业,却依然保存劳动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征。在会展项目开发与执行全过程中,对于综合素质强与多项技能融合的专业会展人才需求激增,差异化人才培养缺失成为京津冀会展人力资源融合发展的短板。
(二)需求端:京津冀区域内会展企业人才需求与激励机制差异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以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与石家庄国际展览中心等大型场馆开发凸显北京市会展资源需要得到有效疏导。由于区域内会展产业发展差距大,北京市会展企业开发较多自有品牌会展活动,国际化趋势明显,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质量更高,其需求集中于品牌培育、会展策划、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而天津与河北受累于当地产业基础,会展人才需求多集中于会展产业链中端及末端,集中于会展现场服务与管理、会展展示设计及会展搭建等领域。三地企业背景与融资渠道的不同使得三地对会展人才的有效激励措施差异明显。
(三)产业与人才融合度有待加深
1.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须提升
目前京津冀区域内人才结构与各自功能定位仍不匹配。总体看,北京市人才资源丰富,但缺乏世界级顶尖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求不相适应。天津市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与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求不相适应。河北省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配套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及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与建设全国产业升级试验区要求不相适应。比较而言,河北省在产业承接、产业调整和升级方面的压力更大。从地区看,北京产业人才匹配度最佳,天津其次,河北偏离度指数最高,产业与人才的匹配度最差。
2.区域内人力资源竞争明显,产城融合有待推进
由于地缘关系以及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发展差异,京津冀形成了普通劳动力和中高端人才资源朝向京津的单向流动。河北省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须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基础公共服务上面,建立人才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推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社保互通,重点解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河北要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在龙头性企业入驻后,加大招商力度,打造立体化、多维度的产业链,包括金融、配套、服务等各方面对接,提升产业区域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京津冀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对于北京市非首都职能的疏散成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会展业人力资源融合开发的重要窗口。基于京津冀三地在地理位置与院校培养基础的优势,本文提出以下会展业人力资源融合发展对策。
(一)统筹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开展差异化及专业化培养
京津冀三地会展院校不僅是会展人才培养的供给端,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枢纽。三地开展会展专业的院校应立足于优势学科,创新本专业教学体系与核心课程设计。通过自编教材,培养模式创新等方式展开差异化培养。同时可以通过京津冀区域内校企异地实习培训基地的搭建、校企项目合作等方式推进三地会展人力资源的融合开发。在会展展览展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重点院校可以开展会展信息技术产业研究、品牌展会开发等前沿研究方向校企合作课题。
(二)推动会展产业业态迭代升级,建立互通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近十年,国内会展产业从规模化发展逐渐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演变,由此带来了会展产业多种业态的融合,特别是大型企业的物流、仓储、营销、策划等产业链全链条式发展。近几年出现的“智慧会展”“互联网+”等发展模式为京津冀地区会展产业业态迭代升级提供的新的机遇。京津冀三地企业之间的会展产业服务可以根据区域进行进一步细分,由此产生小范围的人才聚集,更有利于不同专业及服务背景的会展人力资源融合发展。同时目前三地之间缺乏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可以通过规范职业资格考试或职称评定优化三地会展人才的互联互通。
(三)规范会展企业招聘,通过专项财政缩小京津冀会展企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融通离不开对员工的招募与激励,企业的人事工作需要更加贴近会展行业业务需求。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会展企业仍未完全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招工思维,人事工作中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可以向三支柱模式转变,使企业招聘同一业务培训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政府可以通过紧缺人才名录、专项财政等形式进行会展人才引进,京津冀三地企业可以逐渐从业绩至上向能力考核的双重职业晋升激励机制转变,通过争取财政社保、人才引进补贴减少三地会展人才激励压力。
(四)立足功能定位,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对三地的明确功能定位,依托各自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而不是同质竞争,引导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合理布局。京津根据功能定位,要充分发挥两地人才资源密集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布局,以各自特色产业集聚人才资源。北京立足全国科创中心建设,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并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结合首都产业的区域转移,发挥好首都人才资源对天津、河北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人才+产业”的发展模式输出人才资源;天津靶向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来集聚人才;河北省要在京津高技术产业转化承接、现代制造业的加工配套、建设全国产业升级试验区方向上集聚相关人力资源。三地要在各自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错位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承认并谋求各自利益,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创建京津冀城市群的共同繁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短板最明显,所以,河北更需要准确定位,尽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提升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河北省要牢牢抓住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千载机遇,主動对接京津,依托《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打通人才信息链条、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作为,与京津共同构筑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张敏,赵宜萱.人力资源管理百年:演变与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12):50-73.
[2]史宏伟.京津冀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03):19.
[3]章凯,时金京.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格途径:理论基础与管理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36(01):152-163.
[4]缪洋.国际知识溢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技术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北京、上海、深圳的数据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06):121-128.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