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策略

2020-09-10 20:48符连英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古诗词语文教学

符连英

摘要:新课标特别强调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文很多,特别是古诗词。可见,增强传统教育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所需,尤其在西方节日的冲击下,传统节日面临着断流的危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了。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语文教学

我们打从便接触语文,从小便开始背古诗词。可到高中之后,我发现我们的农村学生除了“背”便“什么”都不会了。透过这一可怕的现象,我们发现我们学生“背”古诗词不“爱”诗词,甚至对古诗词“敬而远之”。原来,农村学生的家长很多都是学历低的,不懂得从小引导孩子对诗歌的鉴赏;再者,学生自认为学“诗词”不外乎是了解作者及背景,再来字词理解。所以,在这种循环教学下,诗“魅”淡了,诗“情”蒙了,活生生糟蹋了语文的“人文性”的重要性。

新课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语文不仅是教学生读懂文章,还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可以从古诗词寻到,那么,寻“文化”之根的重担自然落到语文老师身上,语文教师手执教鞭,想方设法带领学生去寻“文化之宝”。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史孕育了文化硕果。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人对传统文化之果越来越“食之不甘”。一个读了十年书的高中生却从未看过中国四大名著,殊不知《三国演义》在日本、韩国大受欢迎;一个讲时序,重节气的国家却让自己的节日在“洋节日”的流行下备受冷落,大力追捧所谓的“万圣节”“复活节”,却不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却在2005年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中国的七夕节不仅是爱情美好的象征,更是真、善、美的追求,却大大不如西方情人节受欢迎。长期以往,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被他国文化代替,那么这个国家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便陷入了“文化衰落”的可怜境地了。希特勒曾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我们不能不传承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不尽心竭力使自己传统节日充盈时代精神而理性回归。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语文课也选取了不少关于“传统文化”的篇目。打开高中课文一看,不难发现很多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篇目主要是集中于“古诗词”,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语文老师肩负着“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在古诗词教学中,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因子”,以便达到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目的。

1 教师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

意欲叶茂,须要根深。教师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须提高自身的节日文化素养。如果教师个人缺少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缺乏古诗词底蕴,不熟悉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意义,那么他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就会缺乏足够的认识,他的课堂仍为“满堂灌”,重讲解,轻感悟,忽迁移,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目标仍在高考指挥棒下“举步维艰”,这样的课堂毫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才华满腹的老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可以设想,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会抛经引文,又能如康震老师那样讲解诗词之美,哪还会有古诗词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的现状。再者,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此点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优秀文化的素养。诗词之美,流芳千年;节日之蕴,安放精神。如今传统节日文化在西方节日的碰撞下夹缝生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期以往,我们将失去了赖以自豪有精神的家园。精神寄放何处呢?语文老师既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执行者,又是传授文化的培养者。要改变现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热爱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须有一定的传统节日文化解读能力,凭自身才识为课堂创设更为人文精神的天空。

2 挖掘教材,巧用文化“因子”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处处彰显着人文与文化的意蕴。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教师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在课堂上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便可弘扬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西节日的认识上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怀有敬畏之心,重新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寻找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春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元宵节(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清明(唐代)杜牧《清明》,韩翃《寒食》,七夕(汉代)佚名《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宋代)秦观《鹊桥仙》,中秋节(宋代)苏东坡《水调歌头》,重阳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代)李清照《醉花阴》,冬至(唐代)白居易《邯郸冬至夜》等。

这些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神。通过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学生既可以了解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如王安石的《元日》,就有“开门爆竹”之民间说。原来爆竹不仅可以创造喜庆的气氛,还是一种驱邪除瘟和驱赶野兽的有效工具,这皆因于“年”怪兽的传说。中国人利用“年”这个特殊的节日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因,也达到有限的狂欢和心理满足。而《迢迢牵牛星》为的不仅是彰显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有对织女勤劳的讴歌,对劳动的敬仰;《清明》不仅具有孝亲敬祖、思亲报本的感恩情怀,也有晋王公和介子推的君臣历史传说;《水调歌头》不仅让人忆起中秋赏月的活动,还联想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美丽传说,为的是感情的寄托和人间的团圆。历代文人骚客甚至帝王将相为了一个接一个的节日书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也因此有了诗情画意的风雅。这些节目无不含有深沉的历史感和灵动的人文性。如果将这些传统节日的诗歌汇编成冊,教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那么“诗歌课”也不会枯燥无味,节日独有的文化会深深浸(下转页)

(上接页)入学生的脑髓,且产生潜移默化且刻骨铭心的影响,假以时日,便会显示它独有的魅力。

3 尊重个性,恰当引导

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不能只停留于自己独有的文化中,须与时俱进,关注新的形势,以便自己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由于年隔较远,古诗词与现代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教师独霸课堂,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因此,教师若要利用古诗词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谈何容易?再有,现在的学生都是90末或00年的,在洋节日的冲击下,都盲目热衷于洋节日。这也使得国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弱化,甚至忽略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流于表面的形式。

不可否认,西方节日有它的可取之处,它浪漫、有趣、轻松、好玩、刺激等,如西方情人节送玫瑰花、巧克力、烛光晚餐,浪漫而又不失爱情美好;万圣节各种妆容、搞鬼搞怪,却有释放压力,刺激好玩……这些西方节日迎合年青一代的心理需求,自然得到认同,而中国传统节日太多不以娱乐为主题,就算是在今天要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背景下,在大多数年青人眼中过中国节日不外乎就是“吃喝”,甚至“节味”也淡了,稍微让人高兴一下的是,各地过“七夕”的热情升温,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是按照西方情人节以送巧克力、玫瑰花的方式来过节的,并没有体现七夕应具有的独特性,“披着洋装”的中国节日让人担忧。可见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入侵之深。究其根源,在部分学生心目中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逐渐淡忘,学生对节日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再有更多的探究,只停留于获取感官的快乐。因此,教师就对此情况恰当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否定西方节日,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树立健康的节日文化观,使学生理性对待各种西方节日,又能享受到节日所带来的欢乐,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根”,强化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体会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難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中秋赏月的民俗活动,又要让学生领悟到借月思亲人的蕴味,同时利用此节日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通过这些节日,学生了解到先辈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而这才是中国节日的魅力之处。这样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解诗中的节日,坚持以古诗词背后的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让学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深厚兴趣。

当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仅仅靠语文课堂上完成效果甚微的,只是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要有意识带领学生去思考和了解传统节日,让我们大量有价值的节日文化保存下来,也让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之河能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李汉秋.传统节日的微妙――我们怎样过节[M].中华书局,2015.

[2] 胡波,胡全著.循环与守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诠释与解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3] 林红,黄跃,刘佳.新媒体技术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现状研———以长春地区大学生调查问卷为例实证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6(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爱周中学)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古诗词语文教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