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轮黄日》中的阶级解读

2020-09-10 19:35翟胜楠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场域阶级

翟胜楠

摘要:《半轮黄日》是一部以尼日利亚内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小说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在阿迪奇笔下,小说却映射出了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包括阶级与种族问题,本文拟从阶级理论出发,探讨小说中的阶级,并主要通过乌古的改变分析其阶层变化。

关键词:阶级;阿迪奇;乌古;场域

一、理论解读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建立在实际物质基础与社会生产关系之上所产生的,阶级理论产生之后,有大量关于此的探讨。而随着社会进步,阶级的概念也非一成不变,其被赋予更精确的内容。阶级一词,包含有更多的社會意义而非传统那样以财富的拥有而进行划分的层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研究,也为后来阶级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例如,汤普森在谈及阶级理论时,“十分希望将更为丰富的文化范畴引进历史学的研究,以此反对粗略的经济主义和简单化的经济决定论”[1] 而另一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空间理论中谈及阶级,他认为阶级并不简单的是经济所决定,更加肯定人的社会意义,个人的社会意义,文化以及知识的差异而导致社会分化,在个体的场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个体行动者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本, 相互之间进行斗争, 以力图改变或维持自己所占据的空间范围。阶级指的就是在社会空间里位置相接近的人”。[2] 在布迪厄的阶级理论中,空间概念是重要的,他认为资本,财富的拥有并不仅仅是决定阶级的唯一要素,在一定社会空间中,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个人所形成的群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生存条件。

阿迪奇笔下的《半轮黄日》以小见大,通过对发生在小说中不同阶级人物身上的桩桩事件的描写,阿迪奇刻画出了《半轮黄日》中的各类生动且自然的人物形象。

二、小说中的阶级分析

在《半轮黄日》中,乌古是阶级分类中的普通阶级,在准备进入奥登尼博家成为其佣人时,阿迪奇这样描述乌古“他不相信有谁每天都能吃上肉”,这样的想法也正是基于乌古本身所处的阶级环境而得出的,乌古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让他无法想象主人家的陈设,他所在的社会阶层是属于对财富,知识几乎无法拥有的阶层。而对知识的拥有是需要金钱的,也即经济资本,这就是区分阶级最基本的要素。

在小说中,奥登尼博与乌古之间产生这样一段对话,奥登尼博询问乌古是否读过书,在乌古回答由于庄稼没有收成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奥登尼博厉声说道父亲应该借钱供他读书,教育是最重要的。乌古所拥有的社会中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与奥登尼博相比,是少的可怜的。而相对于乌古而言,奥登尼博便属于不同的阶层,身为恩苏卡大学的教授,他占有经济与文化资本,并拥有社会资源,在奥登尼博所处的阶层中,相对固化的阶级所带来的无形的管制,使得奥登尼博与乌古拥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思考模式,不同的惯习,正像布迪厄所表达的,他们“带着自己特有的阶级秉性, 进入不同品味的场域”[2]

在奥登尼博带乌古回家看望乌古生病的母亲的路上,奥登尼博与乌古之间的对话令乌古以之为自豪,他一边担心着未知的母亲的状况,一遍又兴奋于高于姑姑的优越感。乌古的这种感受受到了他所在的阶级与社会圈层的影响,由于经济资本的匮乏,乌古并不像拥有各类资本的其他阶层一样,拥有着知识与文化。但成为奥登尼博家的佣人之后,乌古逐渐发生了改变,所处的环境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区别于最初自己所在的阶级。对乌古来讲,不自觉中改变以往所占据的社会空间,而逐步向另一个空间范围内靠近。

在非洲这样一个拥有浓重殖民色彩的国家,种族问题总是避免不了的。而《半轮黄日》中,也有种族问题的反映,殖民的环境中,尼日利亚人民的生活总会受到殖民的影响。《半轮黄日》中,有这样一类人物。他们是是移居尼日利亚的英国人,二十世纪初,尼日利亚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阿迪奇这样描写道,这些人喜欢参加派对,并且会在派对上探讨尼日利亚部落政治说尼日利亚人民可能没有做好自治的准备,他们谈论的事情掺杂了属于他们那个阶层的观点看法,这些人享有社会政治资源与社会经济财富,但相对于文化资本,却相对匮乏,在这个圈层中,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空间,他们把自己的社会身份当做一种资本,这群英国人在派对上讨论的主题与内容,言行举止也是因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资本所决定的,而他们变现出来的特定的行为也正是属于他们这个阶层的惯习。

而身为下层阶级的乌古的生活,有着与以奥登尼博为代表的拥有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教授学者所在的阶层和那些拥有经济资本的定居于尼日利亚的英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这便体现出了不同阶级由于所占社会资源与各类资本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分化,文中所探讨的三类主体都有他们自己的惯习。不同阶级之间是存在着斗争的,不同人员所处的环境与生存条件的改变,也会使不同阶级人员进行流动。乌古从没有接受过教育到在主人家受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拥有一定的知识,虽然他并未成为严格意义上阶级观点中的上层阶级,但也脱离了原本所处的阶层。小说接近尾声,阿迪奇描写到,乌古准备写一本书。这怕是最初的乌古无法做到的,在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之后,乌古也逐步改变,而这些变化也使他拥有了改变原处空间的条件,而进入新的空间领域。

总结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是细致且富有张力的,而代表下层人物的乌古,通过客观与自身主观条件的改变,惯习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其所处的阶级有所改变。 “最初乌古是为了金钱与生存成为仆人,而后的乌古,并不仅仅追求经济独立,也对精神知识方面有了想法。”[4]个人所处阶级的改变并不只由金钱的多寡而决定,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方珏.论E.P.汤普森“历史-人类学”的阶级理论[J].东岳论丛, 2020,41(01):22-28.

[2]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 2003(06):33-42.

[3]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Half of a Yellow Sun. [M].2006.

[4]李玉婷.探索丽莎·克里帕《查韦斯家族系列》中呈现的不同阶级女性的自我实现方式[D].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场域阶级
德育场域视域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场域理论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