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整体性角度对“人的解放”理论研究进行不断追问,进而对本体论开展根源式探寻。起点始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范畴,取之合理成分并跳脱其思维之外继续前进;基于经济理论探究资本社会的客观实际之上,论证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找寻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力量即无产阶级,指出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无产阶级革命。
关键词: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何谓理论体系?就是说明这个理论不是仅由一个或割裂的几个部分组成,而是作为一门整体性极强的理论系统出现。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样也不是孤立自在的部分,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论系统。在这个整体的系统之中,有一个核心主题贯穿始终——“人的解放”。想要对与一个问题进行根源式探寻,就需要具备不断追问、连续追问的能力,只要追问达到三次,必定会上升到哲学角度俯瞰全局,如同拥有“上帝视角”,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基于此种能力来研究人类发展的。由此可见,“人的解放何以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扬弃以往哲学家的思辨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探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寻求无产阶级革命如何才能解放自身乃至解放全人类的终极追问。
一、“人的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根本追问
何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对本体论追求定位为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追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解放”归结于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异化”中的“类特性”。在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又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宝贵文件”,文件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出发,通过运用实践观点辩证地指明了人类解放的正确方向,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确定为人的“实践”,合理地创生出“人的解放观”,即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指出一切人自由发展也是基于此的。因此,马克思将“人的解放何以可能”集中表达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且把这种探索本体论的“实践转向”定位为能够“改变世界”的哲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特别强调研究前提,提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真正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去理解生活本身和探寻社会的发展。他们认为这种实际活动就是人的劳动,即生产生活资料,也可以叫做“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出发”证明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就一直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这是他们一生的探索目标与核心主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探索历程的根本追问。
二、哲学思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探究起点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理论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成功问世的基础理论。因而,想要探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究竟是什么就必须首先从“本体论”一词的哲学起源谈起,只有明确其科学内涵这点之后,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作整体把握。因此我们说,哲学思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探究起点。
(一)本体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演变历程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大致来说,以往哲学所指的本体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本体论则是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分为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被称为宇宙论,后者被称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而广义的本体论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1613年,《哲学辞典》首次将术语“Ontology”解释为形而上学。“Ont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字,由词根词缀组成。其中,词根“ont”意为beings,即“存在者”、“有者”或“是者”;词缀“ology”意为“学问”。因此,“Ontology”则可以翻译成“关于存在(或有、是)的学说”。黑格尔曾引用沃尔夫的相关表达:“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说法也得到了当时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认同。这同亚里士多德所持的“第一哲学”观点同样相适应,体现了狭义的哲学本体论。
“本体论”是全部哲学研究的起点与核心问题,它有着自己的歷史来源。古希腊哲学中米利都学派为了打破希腊神话对自身的禁锢,通过研究自然事物,挖掘世界万物背后的根源,探寻是否有这么一种东西,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使万物源于此,亦皆归于此。而后,世界上首个哲学范畴为人们命名为“世界本原”,从此拉开了西哲对“本原”进行探讨的序幕。当时以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许多自然哲学家对世界本原都作出了定义;以后的哲学家逐渐发现其观点的局限性,例如,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入人间,他通过归纳事物共性而追求其本质概念,这杯后人称之为概念论;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将世界分为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世界和虚幻的现象世界,其中理念世界为本体世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了批判,认为形式决定事物本质且本质不可知,从而又转回了二元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神”的哲学统治着万物,基督教的上帝成为最高的“唯一”。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思维的转变,从信奉转向批判神学本体论,开始意识到“认识”的作用,也涌现了许多像培根、笛卡尔、康德这样的哲学家。正如恩格斯提到的这句话——“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之前“本体论”观点的碰撞,因而,实现了古代哲学思维的根本性颠倒,克服了以往哲学的错误。这是广义的本体论。之后,黑格尔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思维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想要实现绝对理念必须具有普遍性和绝对现实性。这一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对黑格尔哲学本体论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本体论的概念,也没有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但这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抛弃了对本体论原有的判断,而是通过以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在黑格尔的哲学世界里,“本体”即“绝对理念”。他的以无数“绝对理念”架构而成的逻辑大厦为人们的理性思维运动提供了逻辑基础,为人的理性自由提供可能,为人的自我意识解放和全人类意识解放的统一提供根据。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形容不过是“培养自己的精神”而已,因此正应了恩格斯所说的“睡帽中的革命”。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存在,是脱离了人的自然与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的统一,并不是某种超然世外的遐思。恩格斯对以德国伟大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旧哲学的终结和创建新哲学的道路做了总结:“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对黑格尔本体论的终结并不是对黑格尔哲学本体论的追求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马克思基于此开始了对蕴含现实历史本体论的追寻。
(三)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总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与改变世界。”他认为改变世界才是进行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与归宿,改变世界必须是在合理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起此岸与彼岸的真理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阐述了相同的观点:“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哲学往往脱离现实,用纯粹思辨的理论解决理论的提问,并未切实地解除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陷入的困境。而基于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它可以作为主客观之间的桥梁来完成传统旧哲学无法完成的任务——解决认识问题。
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等一切持旧唯物主义观的哲学思想,终结了旧的哲学,实现了世界观的新转变——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此诞生。
三、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客观实际
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的解放”过程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最大的客观实际。因为一切为解放人类所做出的举动都是基于此的。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革命性的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对人的异化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逐渐成为特殊的商品,工厂手工业的逐步发展使工人成为了劳动力的一部分,身体成为了可操作的劳动器官,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日渐深重,工人可支配的时间减少,资本双方矛盾趋于严重。马克思指出:“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厂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厂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这正像是拉普拉塔各州人们为了得到牲畜的皮或油而屠宰整只牲畜一样。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他指责国民经济学家不考虑工人和产品的直接关系,屏蔽工人劳动异化的事实。同时,他基于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阐述的劳动概念的吸收,进一步发挥了黑格尔关于劳动观点的解放维度,强调了劳动是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本质活动,应该是隶属于自由的人的特征。从而,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观点能够与黑格尔的“奴隶”劳动观相区别开来,得出工人解放应该是现实中的解放并非意识中的解放的结论。然而现实情况确是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他们的一切劳动都是迫于生计,为了能够活得下去。这就体现出劳动“异化”的扭曲性和非本质性,不但没有解放意义,甚至还具有强大的压迫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不相适应,资本家和工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态势也越来越严重,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想要社会继续发展,必须打破当前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模式,再加之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人的解放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现实合理条件。
马克思通过在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的解放”进行分析,凸显了他对异化劳动理论现实性的深刻认知与把握,指出了资本主義的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合理与必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客观实际。
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找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从母胎中分离出来便自带的症结,同时也找到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实中的革命力量———无产阶级。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恩二人作出这样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发展”指的是每个人基于共产主义社会之上的一种状态,是历史的、现实的,但是这种“现实”需要在无数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之后才能真的实现。所以,“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 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也就是说,若想要达到这种人的理想状态,想要获得民主,想要解放自身,必须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在解放全人类的基础上解放无产阶级,改变全世界。
现实情况的确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压迫愈加深重之上,无产阶级日渐觉醒,开始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想要从劳动异化和资本家压迫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获自由。进而,无产阶级革命也随之产生,革命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受压迫阶级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即马克思所说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人的解放运动成为了一种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道路有机统一起来,加之不断探索,最终系统阐释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路径就只能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总论上文,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出发,有机统一地对其本体论进行连续追问,最终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哲学思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探究起点;第二,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客观实际;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路径。这些结论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本体论的深刻探寻,和对“人的解放”的革命性追求。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J].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
[2] 王婷慧:本体论的演变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哲学研究,2018年第10期.
[3] 张愿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人的解放”的再思考[J].文化学刊,201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静玉(1995-10-),女,天津静海,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