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Y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10:23赵响刚王志伟杜胜华曹湘婷潘烨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治理

赵响刚 王志伟 杜胜华 曹湘婷 潘烨

摘要:本文基于对Y市社会救助站及几个重点调查地区的走访观察,对现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与思考,并对我国目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提出改进意见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社会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Y市各级民政部门严格按照“瞄準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救助”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坚持应助尽助、应保尽保。其中,Y市社会救助站是开展社会救助和执行社会帮扶的重点参与对象。

目前,Y市社会救助站联合相关民政部门,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相关制度,其中也包括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发放价格动态补贴资金等政策,在资金上予以支持;除此以外,Y市相关的社会救助制度也日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和运作流程。

尽管Y市社会救助部门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拥有一个基本的救助模式和管理框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身份甄别复杂、管理救助效率低下、人力物力短缺等实际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进行制度与管理的创新,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有待进一步去思考与实践。

二、Y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救助管理模式单一

救助站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在于收容与供养,包括提供住宿、发放生活必需品、医疗救助等等,这样可以确保他们的最低生活需求,但缺少了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精神救助与就业技能培训。这样做的弊端为可能造成被救助人员对救助站行成依赖心里,使他们无法知道脱离救助站后如何进行独立生活,这对其个人发展极为不利[1]。同时,如果一些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接受救助站的物质帮助而不愿离开,新的流浪乞讨人员再加入进来,会使救助站的负担持续增加,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救助模式单一,是救助站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二)救助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目前,相关部门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缺乏有效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地方虽然设有社会救助站等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地方,但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自愿求助者少、管理维护难、流浪乞讨人员难以甄别、“二次流浪乞讨”现象突出等。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在救助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缺乏规范,相关的管理救助措施无法有效地进行贯彻实施,在救助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上出现了问题。

(三)救助管理社会关注度不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市民对社会救助站的了解并不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并不怎么关注。社会上普遍对于救助管理的关注度不高,而公众的社会关注度不高,那么也就无法引起大家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就无法有效地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引起社会对于救助管理的关注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多么的重要。我们应当让人们主动地去关注,去思考,去帮助,而非强制地灌输。

三、Y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实践对策

(一)加大资金的投入与资源的倾斜

由于流浪乞讨人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中较少数,所以目前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还不够全面,存在人力、物力上的短缺与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对于救助站,完善基础设施和保障资金供给,配给足够的救助人员;针对医院,增加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救助补贴,配置固定的医疗资源;对于与救助管理相关的城管与公安部门,完善群众反馈通知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实现政府社会保障和生存兜底的社会责任。

(二)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相关法律与规定

从目前来看,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主要依据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攻坚政策,对于如何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实现精准救助,完善规划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亟待出台相关性的政策文件和制度安排。政府需要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法律法规,完善救助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在救助管理中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

(三)扩大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宣传力度

虽然社会公民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数都有救助的意愿,但往往缺乏相关的救助经验,既不能够区分职业乞讨人员与真正的流浪乞讨人员,也不知道如何对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2]。有关部门应利用宣传渠道,对市民展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式的教育普及。通过向社会普及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广大力量。

(四)引入多元协作治理的管理结构创新

社会治理理论作为城市规划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理论,可以精准切实地嵌入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管理之中。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为核心,构建社会力量融入其中的联动机制,规避原有的政府单一、组织管理弱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救助与规制的有机复合。以社会救助站为主要阵地,实现与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医疗部门、城管部门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社会群众等社会力量的有机联动,全面实现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机治理。

四、结论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经历了从管制到收容再到救助的转变过程,而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特点也从强制转变为自愿[3]。制度背后的变化也展现了我国社会救助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体制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虽然相对完善,但是仍旧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随着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社关系、政企关系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也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契机。通过研究Y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发现多主体参与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的协同关系和实践的可能,并以此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过程,实现人权保障与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郑莉平:《提高临时救助整体效能和精准化水平》,湄洲日报,2019年第2期。

[2]祝闯:《走心的救助服务让兜底保障更有温度》,中国社会报,2019年第2期。

[3]陈成文,陈建平:《社会救助供给模式与新时代“弱有所扶”》,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指导老师:李庆钧,扬州大学;廖善光,扬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扬州大学科创基金项目(编号:X2019084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救助社会治理
老龄化背景下保定市老年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的有效性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社会救助多元化助力精准扶贫浅议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