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写作要在精雕细琢中“画像”

2020-09-10 10:23张新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画像新闻报道

摘 要:在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人物通讯是比较难把握和驾驭的。文字多则两三千字,少则一千多字的,很难把一个多维的、立体的人客观、准确、生动、鲜活而又相对全面地表现出来。一定要下足功夫、负起责任,尽可能把采访对象写好、写准、写全面,让读者更加充分地了解这个(群)人感人至深的事迹和可爱可敬的情怀。

关键词:人物通讯;精雕细琢;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73-02

一、引言

人物通讯稿件的撰写,要在深入采访的前提下,在真情实感中,对稿件进行全方位的精雕细琢,力求稿件写成后“画像”准确、贴切、传神,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考验。

二、要在人物事件的筛选中抓要点、抓特点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人物通讯主要是通过人物的事迹来表现的。我们在前期的采访过程中,会采访到和主人公有关联的很多人,包括他(她)本人以及单位同事、乡亲鄰居、工作对象、上级领导、家人亲戚等。采访中,他们一定会谈及主人公所做过的很多事。这其中,不同的被采访对象可能提及同一件事,也可能说出不同的事迹。这就需要我们在撰写稿件时,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为稿件所用。

笔者曾采写过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树兰的事迹,并撰写通讯稿《一枝一叶总关情》,在《驻马店日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获2015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在西王楼驻村,是快要退休的吴树兰驻村的第三站。可以想象,她作为一名厅级干部,对农村、对农民有着多么深沉的感情。两天半的采访中,笔者见到了包括县、镇、村干部、帮扶对象以及她本人在内的30多人,听他们讲述吴树兰扎根村里开展帮扶的一件件事。

通过梳理规整,笔者发现很多被采访对象谈到了她克服重重困难,帮助西王楼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修路。还有,她如何俯下身子,天天吃住在村里,好久没有回过省会郑州的家。于是,笔者就把这两个方面作为稿件撰写的重点,也作为她扶贫事迹的最大特点和闪光点,去构思,去布局,去撰写。

前不久,笔者听说有一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驻村书记,工作很能干,就前往采访。采访中发现,这位名叫李志业的村干部不只抗疫工作做得扎实,而且驻村3年来一直保持着踏踏实实的作风。虽然自己和老母亲生活在一起,经济上并不宽裕,但只要哪家群众有了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甚至把自己盖的被子都送给了一名五保贫困户。村委会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两次说到“志业很踏实,踏实得让俺都感动”。采访结束后,笔者以《李志业 踏实得让人感动》为题,写了一篇人物通讯,着重写他如何踏踏实实对待工作、对待群众,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要在人物语言的转述中更贴切、更生动

新闻工作者就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

人物通讯稿件的采写,除了靠具体事件来呈现主人公外,语言描写、语言转述也需要我们多努力、下功夫。俗话说“到啥山唱啥歌”,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说出来的话肯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撰写稿件时,不能想当然地为了表达主题、表现人物而自说自话,要力求在直接引用采访对象尤其是在转述他们的话语时,既符合当时的场景又体现出真实性,既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心声又能为稿件服务,做到语言表述和事件叙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连贯顺畅、衔接自如。

笔者曾在一篇人物通讯中这样开篇:“梅书记伤得咋样,现在苏醒了吗?”“从俺家走的时候,俺留他在家吃饭,他说忙得很,就开车走了,谁知道竟然出事了。”“他这是太累了,长时间没好好休息过,为了俺们日夜不停地操劳着……”

这篇稿件写的是一个村支部书记在连续加班两天后,开车到镇里办事途中撞到树上受重伤,群众自发前去看望的事迹。笔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了朴实的村民发自内心盼着这位基层干部早点苏醒过来,早点康复出院。因此,用他们最真切、最质朴的语言,能够从一个侧面较好地表现出这位基层干部和他们的深情厚谊,以及群众对他的拥护。

模范人物、先进人物等,也是普普通通的有着喜怒哀乐的真实的人,因此我们在撰写人物通讯稿件的语言转述中,一定要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亲、真实可信,不能说些不切实际的空话口号。前不久,笔者采访一位抗击疫情一线医生的事迹时,她的一位同事说起她照镜子看到脸上长时间被护目镜挤压的道痕,就给她说心疼的话。而这位医生风趣地说“没关系的,看这形状多像一枚勋章啊”。于是,笔者在稿件中这样写道:“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原本皮肤光泽的她变得满脸压痕,看着让人心痛不已。但她却风趣地说,留下的痕迹是送给自己最美的‘勋章’。”笔者认为,这样忠于主人公的原话原意,能够表现出医务工作者面对疫情、面对危险、面对苦累时乐观积极的心态,更能充分表现他们舍生忘我、勇往直前的医者仁心。

“‘小女婿在部队也是在卡点值班,大女儿跟我一样在社区工作,也是一线。我跟人开玩笑说,我家可以成立个临时党支部了!’苏秋枝的声音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这是笔者采写的一位社区老大妈带着脑溢血后遗症老伴儿,义务在疫情防控卡点值勤的人物通讯稿中的一段。为了帮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同时又能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儿,这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带着老伴儿去义务值勤。她的这番话看似是随口说出来的,但从一个家庭有3名共产党员守护在抗疫一线的实际,体现出在应对疫情时广大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冲在前面的磅礴力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引领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应对疫情。

四、要在稿件标题的制作中更用心、更精美

新闻宣传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2]

我们常说,好的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的确,一篇文章的标题对整篇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题拟得好,就能够在准确、简洁、生动中体现主题;标题拟得不好,平淡或者是虚空,就会离题千里或者让人乏味。人物通讯的标题制作起来更难,因为都是写人物的,或者说大部分是写人物先进事迹的,要想用几个字或者十来个字高度凝练地表达主人公,确实不容易。

笔者在日常写作中,比较喜欢把主人公的名字嵌入标题中。当然,这种嵌入不能生“嵌”硬“拼”,最终要和主人公的事迹结合起来。

曾经有个大学毕业的女孩,名字叫华村。她的家庭条件殷实,爸妈想让她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而这名年轻的大学生一心想着到偏远的农村去支教,就到了一个村小学教书。支教期满后,她毅然选择继续在农村教书,和村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她的事迹,受到了當地社会各界的赞扬。

在撰写稿件时,笔者想到她的名字叫华村,又一心扎根乡村,就拟了《青春年华献乡村》这个题目,被报社评为当月好标题。

有一位村支部书记,名字叫吴爱清,对群众关心操心,自身清正廉洁,深受村民拥护。笔者给她的人物通讯稿拟的题目是《心存大爱人自清》,稿件刊发后,读者尤其是当地群众都说很贴切。

其实,我们写人物通讯就好像给人物画像。我们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物通讯稿给主人公画像画得准不准,就需要在标题这双“眼睛”上下功夫。

笔者采访过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是全省优秀教师。他对于枯燥的数学课,采用自己钻研的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采访中,包括他班级的学生、他的同事等都提起他在课堂上喜欢给孩子们唱歌,以此来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理解、接受授课内容。于是,笔者就拟了《喜欢唱歌的数学教师》这个通讯标题。

五、结语

人物通讯稿件,除了主标题要用心琢磨、力求精美外,文中的小标题也要多费心思、多下功夫。各个小标题,要在体现稿件内容清晰层次的同时,尽量做到对仗工整、字数相同,让人读起来赏心悦目,也会为整篇文章添色增辉。

参考文献:

[1] 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 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作者简介:张新义(1973—),男,河南确山人,本科,编辑职称,研究方向:人物通讯采写。

猜你喜欢
画像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星星的画像
新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发展策略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画像
画像
故事细节语言
莫尼卡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