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盟
摘要:作为小学生而言,他们都非常好玩,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具备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是教学宗旨和教育目标,体育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文章论述了小学体育趣味教学的意义,阐述了趣味教学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游戏;应用;注意
引言
当前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影响之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来讲,务必积极地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没有健康的体质、强硬的身体素质做基础和后盾,德、智、美、劳等的发展会成为空中楼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推进,随着“素质教育”的唱响,“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理念,为体育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在中小型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体育游戏,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策略
(一)通过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总力求创造渴求知識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深刻说明了趣味教学的意义,也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指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构建趣味课堂,为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乐学氛围,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将体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务必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东西。玩更是孩子们的天性,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玩乐中而得到的。体育锻炼也如此,应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注重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运动的欲望,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积极的情感,感受到体育给身心带来的愉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教师能够选用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像是传统意义上的“贴膏药”“跳房子”等。教师需要结合年级、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不同,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进而能保证有效的开展体育游戏的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有着趣味性特点。可以发挥出教育功能,针对小学生而言,有非常强的吸引力。需要知道的是,选择体育游戏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应当密切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总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但需要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发挥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的身体获得锻炼,实现体育素质的提高。
(二)结合教材与课堂结构选用体育游戏
在通常情况下,小学体育课的组成部分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部分组成。为了使整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能够立足于这几个部分,选择适宜的游戏形式和内容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基本教材教学达到相应程度的情况下,实施不同体育游戏的教学策略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并且,在课前、课中,或者是在相同教学知识的训练中,还是在教材的部分和部分之间应用游戏加以调节也是非常关键。
(三)注重体育游戏的启发式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懂得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像是在“搬运游戏”这种激发合作意识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设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获得协同合作的感受,增强学生的协作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问学生:“同学们,下面我要求大家两人配合将球运送到终点,不可以用手,也不可以使球落地,你们都有什么好方法吗?”学生回答“两个人用腰夹、用脚抬等等”教师划分学生为四个小组来尝试,这样有的学生一前一后夹着、有的背靠背卡住,在这样的体育游戏活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训与经验,从而探究最为理想的搬运方法,然后再加以尝试。上述的方法并非单独开展的,而是要求灵活应用与相互合作。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结合教学知识与教学目标选用体育游戏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为此,将体育游戏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时候务必密切联系教材知识,有效地统一教材知识与体育游戏,进而让学生学会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最终实现显著的教学效果。并且在选用游戏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把握游戏的特性有目的实施教学。而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技能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少地应用体育游戏,务必在学生学会一些技术动作后再通过体育游戏实现巩固教学的目的,也只有如此,才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注重选用适宜的体育游戏内容,且进行合理地组织
体育游戏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务必涵盖相应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等而选择适当的游戏,难度系数应适中。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的游戏应情节简单、难度系数尽可能小,因为6岁~10岁的儿童骨骼发育不完全,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肢体协调能力弱,游戏的要求不容易真正把握和领会,游戏的规则很难遵从,往往“我行我素”。例如,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取得胜利,不但自身注重拼搏,而且非常关注其他同学加油、呐喊、助威,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科学地组织学生,像是在布局场地上,需要思考队形的分布,尽可能地不让学生排列成纵队,而是结合具体的弧形队列与方形横队,与便于教师的指挥与组织,保证在游戏教学场面活泼生动的过程中,确保教学组织的井然有序。因此,游戏除了简单易行外,教师的示范和参与也是必要的。常用的游戏有击鼓、赶鸭子、梅花斗艳、割麦子、信鸽放飞、欢乐的小矿工、追兔、跟踪追击等,都可以选择使用。中高年级段的体育游戏难度系数可以适当增大,除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外,游戏的真正目的以考验肢体平衡能力为主。“适用才是最好的”。因此,小学体育游戏的选择务必注重适用性。
(三)重视学生的运动负荷与安全性
小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游戏中,容易“忘形”、“忘我”,如果不注意安全,随时就会有一些安全隐患发生。体育游戏的安全应关注以下两点:(1)活动前,排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环境的安全。(2)游戏中,关注学生的动态,游戏规则、游戏方式应详细审核。体育游戏旨在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但如果不能保证游戏的安全系数,趣味教学就会意义全无。
(四)实时地进行课后概括与讲评
在体育游戏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结合游戏的要求以及规则,实时地加以概括与讲评,进而实现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针对不同种类的游戏,教师应当进行准确与公平地讲评。像是针对一部分热爱集体、关爱同学、遵守纪律、顽强勇敢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激励与赞赏;针对在体育游戏中取得胜利的学生教师应当告诫学生虚心,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力争取得更大进步。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应用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进行教学,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体育知識与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实现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并且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三、趣味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1)观念落后。体育课上,教师们为了“关注”学生的“安全”,将学生要么关在教室里自习,要么给孩子们讲讲笑话、说说故事,要么带到操场上跑两圈而散放羊在操场上三五成群打闹嬉戏、三三两两坐在一起闲聊,体育课成为真正的“放松课”、“解放课”、“自由课”。体育教师们认为体育课在小学是一门小科、副科,上不上无所谓等观念的左右,致使小学体育教学的缺失。
(2)方法滞后。部分教师不注重体育游戏的开展,喜欢“单刀直入”,训练什么项目,就绝不“混淆庞杂”。如训练50米跑,就从预备、到起跑、到加速、到冲线等各个环节介绍得细致入微,简直就是专业理论课。然后,反复跑、反复训练,再测成绩等,学生的训练除了疲劳外,谈不上身心的愉悦,与新课改的愉快训练失之千里。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强化注重体育的思想意识,掌握教学前沿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以趣味教学为导向,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实现三维目标,让游戏、趣味与体育课不分手。
(二)合理设计游戏,构建趣味体育课堂。50米快速跑是小学体育水平二的主要训练项目之一,50米跑是枯燥、单调、乏味的体育项目,因此,在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游戏,使枯燥变有味,让学生乐此不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掌握50米跑的动作要领,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1)“踩尾巴”游戏。准备活动就是“热身”运动。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圆形慢跑,既热身,又与教材的快速跑相呼应。然后做关节操活动,在鲜明、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由静到动,逐步热身。之后,采用“踩尾巴”游戏而导入50米跑的学习训练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2)“跳绳”游戏。在基本部分,首先让学生“前脚掌跑”,与之相适应的是“跳绳”游戏,让学生用掌声作为跳绳的节奏,这个游戏,既激发了活动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前脚掌跑的作用,达到提高前脚掌跑的游戏效果。(3)“石头、剪刀、布”游戏。快速跑是50米跑的核心和关键。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引进课堂,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为课堂增添了生活化的色彩,更兼具趣味化。总之,小学体育教学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有序开展趣味课堂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释放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寓教于乐,让操场成为孩子们神往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杨洪霞;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06)
[2]阮安生.发挥小学体育的特色优势,激发小学生的运动热情——浅析小学体育学科的趣味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4(18).
[3]周伟华.寓教于乐,开展阳光体育——谈小学体育学科的趣味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7).
[4]徐张恒.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趣味性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