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的传播研究

2020-09-10 07:22思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符号网络

摘 要:当今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图像的地位已然与文字比肩,而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更是打通传播功能层次的利器。受众在社交媒体中对新闻报道的阅读特征发生了变化,导致新闻图像的选择和传播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分析社交媒体对新闻图像独特的符号系统产生的传播作用,思考对其传播进行监督和管控。

关键词:网络;新闻图像;符号;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2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互联网思维下大后方抗战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PY41

一、前言

如今,网络社交媒体在功能性、技术性、情感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升华,成为了舆情表达的最大平台,在学界对受众进行的全方位研究中,社交媒体成为了强有力的实验数据提供平台,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几乎都呈现在社交媒体中。从这个角度思考新闻图像在其中的传播问题,是当今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的关键,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使其成为新闻传播的又一阵地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闻中文字与图像的符号系统

柏拉图把感官分成优势层和次级层,视觉和听觉是距离性的感官,味觉、嗅觉、触觉是直接的感官,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能通过媒介和对象发生关系。信息传递通过媒介作用出现和发展成为3层介质:话语、文字与图像。在当今传播条件下其成为了一个整体,完美结合有形信息和无形信息,同时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可视性与准确性。

当网络打破传统传播模式的时候,“融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于一体,更能满足个性化(如便捷和交互性)信息需要的多媒体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多媒体新闻不是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广播新闻、视频新闻简单相加而成的‘拼盘’新闻,也有别于互联网上与文字、图片、图表新闻同时并立、互不相干的视频新闻。多媒体新闻是多种媒体形式的有机融合,融合、链接、交互、共享是其四大特点”。[1]这种更为复杂的新闻表达,因其可视化的特征,也称为新闻图像。

新闻图像是相较于文字新闻的一个概念,其过程都是报道新闻,都有倾向性的表达,只是技术处理方式不同,符号系统不同。

(一)图像更接近人的意识认知

在媒体中,文字与图像的传播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但是图像较文字的表达系统来说会更快地到达人的意识形态并更快形成认知。首先,图像在认知上具有直观性。文字系统缺乏形象性,人们单纯通过文字理解是一个虚幻抽象的状态,而图像在人的认知上就已经接近真实的状态。其次,图像在感知上具有生动性。对文字的感知要通过想象,感知场景和层次都无法分辨,但图像可以具象地呈现场景并对感知层次有清晰的认识。最后,图像在表达上具有简易性。图像在表达叙事上较为单一,更为明确地表达主体,因此图像较文字更接近人的意识认知。

(二)图像的“误读”现象

就目前的媒介技术传播而言,图像在网络传播中会出现“误读”问题。首先,图像不易检索,缺乏唯一性。与文字相比,图像的符号需要被解码和编码,显得不那么广泛和易懂,换句话说,受众对图像的认知不具备标准化和普遍性。新闻借助网络传播时,新闻标题是“秒懂”的浅层理解,而新闻图像需要借助文字才可被理解,即使在网络中赋予了新闻图像题目,其也缺乏唯一性。在檢索过程中单纯用关键词来检索图像,难度就更大了。一般检索新闻图像需要先选择门户网站,若在新闻门户网站上直接搜索,出现的一定先是新闻消息;若在图像性质的门户网站上搜索,其结果就是不同类型、不同时段的图像,无法确定其一。

其次,图像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在网络新闻图像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同一个图像因为时间的关系,检索途径发生了改变,无法固定在网络相对空间里,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加,每天受众都在不同媒体间徘徊、获取信息。对传统媒体而言,信息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而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惊人,在网页中看到的都是最新的信息,若想查找旧闻,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因为它是没有相对空间的。

(三)图像具有超越文字抽象想象的煽情力量

图像的种种特点,较文字而言完全契合了受众选择信息的标准,以最短的路径引起情感共鸣并带动情绪表达。首先,图像的技术化处理使得情感共鸣最大化。从前期产生新闻图像时的角度和构图到后期的处理和渲染,图像的情感呈现超越了人体视觉呈现的情感,并加快了受众情感酝酿的过程,煽动受众表达情绪。其次,新闻图像表达极端化。现代受众对视觉传达已经习以为常,网络图像传播数量大,“吸睛”成为关键,图像的选择逐渐偏向极端化,通过视觉刺激带动受众情绪的释放,煽动性更强。

因此,图像在网络传播中更好地体现了传播的快速和高效,新闻更是以时效性和精准度作为标准,读图时代带来了善用图像表达的新思路。

三、网络社交媒体对新闻图像的传播作用

社交媒体是网络中最大的信息交换、分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对信息没有明确准则,只有个体判断,那么网络社交媒体对新闻图像的传播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网络社交媒体的概念界定

Web2.0开启了网络社交媒体的时代,从2007年安东尼·梅菲尔德的《什么是社会化媒体》到传播学家安德烈·开普勒,很多学者都有对社交媒体概念的界定。总结众多概念,其界定并不准确,从社交媒体的出现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形态都面临着各种具体网络环境与转变,但其中有3个要点具有普遍性:第一,社会性和社交性;第二,自发传播,不分受传者;第三,以人或人的关系为核心。正是这些使得当今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形成了人们的短期记忆,“刷”字的运用是人们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短期记忆、更新思维的最好体现。

(二)网络社交媒体对新闻图像传播的作用

目前网络社交媒体具有各种功能,活跃在受众的生活当中,就新闻图像的传播来说,主要阵地是大型的门户网站、移动终端的社交应用,这些网络社交媒体对新闻图像传播的作用呈现出新的特征。

1.实用性与娱乐性相融合。传播学认为,传播的目的是终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功能就体现为实用性和娱乐性,亦可称为工具性和消遣性。笔者认为目前的社交网络传播过程中,大多以消遣性为其表,工具性为其里。大型新闻门户网站利用自己的图像库在社交媒体中以个体形象出现,发布新闻图像,其信息准确,是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传播的“始发站”,在此基础上推送客户端,例如QQ、微信主推腾讯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主推新浪新闻客户端。其中传统新闻机构的图像库要靠其多年来在传统新闻媒介中的权威地位以及报道风格,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各自的新闻客户端,例如人民网、澎湃新闻等,来实现实用性传播功能,由此形成受众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新闻来源固定化。

2.打通传播功能的3个层次。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因传播活动的复杂,层次也较为复杂,但在传播功能上依旧体现为个人、组织及社会三大层次。受众根据自身的职业、性格、兴趣以及环境等在社交网络中形成不同的社交圈层结构,一般活跃在以个人为中心、组织及社会组成的3个圈层中。从社会地位来说,每个圈层的地位相对较为固定,过高或过低的圈层很难接触进行社交,因此即时感较强的新闻图像成为了打破圈层结构的利器。

以傅园慧为例,2016年里约奥运会,游泳运动员傅园慧成为了社交媒体传播的舆论黑马,从接受第一次采访到8月8日18点15分,较短时间内就有43113篇相关信息;微博有33534条,传播力最大,其次是微信,共6317篇文章,网页、客户端和论坛在此次传播中相关信息较少。此外微博中“傅园慧表情包”“移动表情包傅园慧”“傅园慧魔性脸”等话题多达24个,累计阅读数超过了2700万。①此次新闻图像在短时间内的霸屏现象极大地证明了新闻图像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同时也打破了受众自己形成的社交圈层结构。

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不具备个体情绪交流的作用,单纯只是信息交流,其对象既是个体又是群体,形成了上述的传播功能,同时也决定了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图像内容。

(三)新闻图像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趋势

新闻图像已经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但其过程发展快、信息数量大,针对如何满足受众需求并发挥传播功能,本文不在技术层面进行趋势判断,主要从新闻图像内容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趋势进行分析。

1.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样态,新闻事件的社会性成为首选标准。不同于门户网站或新闻客户端,针对各类受众,类型细分,报道集中,新闻图像在各自的栏目中呈现风格相似,有利于主动获取新闻的受众。然而社交媒体中单条新闻的发布更多是想吸引受众完成营销,同时在社交媒体中受众对新闻的获取量并不大,其核心功能是交换信息,个人属性极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图像在选择上满足了受众对同等层次人群的猎奇平衡心理,因此选择社会类新闻事件为多数,表达上情绪化较强,图像人伦道德。而在传播中,社会性内容的选择呈现出极端化,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负面消息的影响大于正面消息,因此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的传播在受众感知上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基于社交媒体散碎时间的阅读习惯,新闻内容的娱乐性成为了普遍标准。从受众目的来说,在社交媒体中“解闷消愁”是首要的情绪表达;从审美体验来说,“审美快乐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如情感、想象、理解),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2]而新闻图像的娱乐性在带给受众除了大部分的审美快乐之外,还有受众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娱乐化态度,把各种类型的新闻当作娱乐的对象进行消费。现实中的远距离和网络中的近距离,导致受众在了解详尽的新闻内容后保持不关乎自身生活的娱乐性态度,“吃瓜群众”是极其贴切的形容,从而促使社交媒体选择新闻图像传播时,从感官上达到审美快乐,从内容上达到可娱乐化。

(四)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的用户体验

基于碎片式的阅读模式,在网络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目的从“使用和满足”上来说存在偏重和层次的重新认知。

首先,受众使用时间增加,但分散。社交媒体的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必须,其社交功能和信息获取使受众在连贯的时间上“見缝插针”。生活在图像世界的受众,体验着网络带来的虚拟感受,“时间的连续性被一个个展开的事件和场景所瓦解。断裂的时间和即兴的感受,让观众忽略真实的时间状态以及时间的价值。无数的‘现在时’使得人们不再珍惜一生一世只有一次的真实的属于自己的‘现在’”。[3]社交媒体占据了受众大部分的散碎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受众的行动力,新闻图像用复制现实的手法利用真实时间来满足受众的虚拟体验。

其次,受众满足感减弱且较为感性。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大多体现“解闷消愁”和“人际关系”的目的,但由于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的传播,其“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的目的也相对突出。[4]网络环境宽松、随意,受众对信息不会有过多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点击全凭主观感性的选择。“既然是感性审美,那么在审美过程中就无所谓主客体、真与假、现象与本质,更没有什么审美价值而言,一切都是‘跟着感觉走’。网络先进的技术将图像艺术作品推向了感性审美的新顶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审美的平面化和娱乐化。”[5]复制现实的图像使受众丧失了与真实世界的接触动力,削弱了受众对外界社会的情绪感受,对事物感知麻木、觉得无关紧要,因此不愿意或者说没有任何动力去深入思考和反省,理解的浅表性、选择的娱乐化成为了社交媒体较为普遍的阅读特征。

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传播的同时,其真实性似乎并不在受众的思考范围内,再加上新闻图像在视觉感官上的“真实”以及传播模式和内容的频次,使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些问题成为了对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传播的又一思考重点。

四、新闻图像在社交媒体中的监督与管控

网络的出现颠覆了社会整体认知,很多行业规律性的东西相应也有所调整,而恰恰网络传播规律没有较为有效的规范,目前只能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控制。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比起个体用户的信息交流,新闻图像的传播力更具有规范的必要。

(一)新闻图像的议程设置

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传播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设置议题,接受者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没有办法避开不愿看到的信息,从而心生厌烦。新闻图像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突显了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新闻图像是以强加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接触的新闻议题较为多样化,因此,受众在图像传送的“真实”中感受到了复杂又“事不关己”的多种情绪,无意识地认同“别人”对新闻事件得出的观点,自我意识逐渐丧失,判断力逐渐减退。其次,从受众对社交媒体的阅读习惯可以看出,受众零碎时间的消遣方式就是阅读信息,其原因就是新闻图像在议题选择上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现实世界,将受众的视线从实景体验中拉到虚拟图像中,受众在静态中被虚拟的世界俘获,就没有更大的动力去实践行动,图像事件满足了受众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从而消解了行动力。

(二)新闻图像的把关问题

“传播学把在信息传播途径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都称为把关人,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及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了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6]在网络传播中,原本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并且在新闻图像的把关中忽略了图像传播效果与文字比肩的现实,依然保持传统的把关思维,认为新闻图像在选择处理上素材并不丰富,也不如文字新闻灵活、准确,因此把关中心依旧是文字新闻表述。恰恰是这种把关思维,忽视了视觉感官使受众产生的思维片段,正是这些图像片段形成了网民的短暂记忆。网络社交媒体中和大型新闻门户网站中,受众的主观能动以及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把关人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更应该突显其作用。

人们在网络中的虚拟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人们不了解虚拟与真实的体验的区别,所以才会对虚拟世界如此依赖。我们在对受众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规范新闻图像发布,在不偏离网络社交媒体的主体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五、结语

之所以要对网络社交媒体中新闻图像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赖以支撑生活的技术应用似乎偏离了最初的服务宗旨,出现与用户意愿相背离的状况,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以及其中新闻图像的传播现状等都只关注浅层次的视觉吸引。人们运用图像来复制现实,又运用复制的现实来俘获别人,这种现象值得我們思考。

注释:①数据资源来自清博大数据。

参考文献:

[1] 朱学芳,常艳丽,宋璞.新闻图像传播的研究[J].中国信息导报,2006(03):48-51.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87.

[3] 李志飞.新闻图像对审美主体实践行动的侵蚀[J].新闻传播,2013(02):130.

[4]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3-50.

[5] 思扬.网络图像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2:25.

[6]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9.

作者简介:思扬(1986—),女,陕西杨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符号网络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