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乃平
标题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篇的点睛之笔,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提炼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和醒目性三大特点,能折射出文章的内容,体裁,甚至结构。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语篇标题来预测语篇的内容与主题,展示语篇的体裁与结构,挖掘语篇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揣测作者的态度与写作意图,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巧借标题,预测语篇的内容与主题
标题通常具有概括性和针对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巧借语篇标题的信息,在读前环节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语篇的内容和主题语境,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例如,人教版(以下例子皆来自人教版)的Book 2 Unit 4中的reading部分的语篇标题是“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该标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即可知道该语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即保护野生动物。标题中出现的how, Daisy, help, wildlife是阅读语篇的关键词。因此,教师在读前环节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帮助学生预测语篇内容。具体问题如下:1.How do you think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 2. Who was Daisy? 3. Which wildlife(animal) needs to be helped? Why? 通过问题,激活学生的已知知识,学生便可预测语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Daisy学会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并从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
巧借标题,展示语篇的体裁与结构
有些标题对语篇体裁及内容结构的理解能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读前环节可以充分利用标题所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语篇的体裁结构,促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语篇的特点。
例如,教师在教Book 2 Unit 1 Olympic Games的阅读文本 “An Interview”时,可以针对语篇标题设置如下问题:Wha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is passage? 學生一看标题中的关键词interview,便知该语篇的体裁是访谈。接着,教师可以追问:Is there anything special about this writing style?学生便很快得知访谈类语篇的结构特征是:对话形式,一问一答。那么,教师便可充分利用这种结构特征,帮助学生通过解析结构来理解语篇。文章的这种设计给学生创设了语言情境,把描述奥运会这一话题的语言内容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对话,随着问题的逐步展开,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也将越来越全面。
巧借标题,挖掘语篇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语篇承载着文化知识与思想内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依托。深层次的语篇理解包括引导学生挖掘语篇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有些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有效挖掘语篇的思想内涵及文化价值。因此,在进行语篇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标题,引导学生挖掘其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
例如在教Book4Unit 1 Using language的阅读文本“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时,教师可以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why not, her, good work来引导学生挖掘语篇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具体问题设置如下:1. Why does the author use a question as the title? 2. Who does “her” refer to in the title? 3. What’s her good work? 4. Who might be the target reader of the passage? 5. Who might be the author?通过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追问,学生逐渐从标题中读出了语篇的思想及文化内涵---明白了在林巧稚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贡献,并关注她们所面临的困难,讴歌她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女生的自信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和社会观。
巧借标题,揣测作者的态度与写作意图
语篇理解不仅要关注文本信息,还要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作息的态度和写作意图。在阅读文本后巧借标题解读语篇,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本背后的深刻意义。
例如,Book1 Unit 5的主题人物是Nelson Mandela,而阅读文本的标题是“Elias ’story”,那么教师可以针对标题设置以下问题:1. Why does the author use“Elias’ story” as the title? 2. Who is Elias? 3. Does his stor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Mandela? 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语篇并梳理Elias和Mandela的人物关系后,便能明白作者的态度和写作意图,即作者有意从Elias(即被帮助对象)的视角,侧面烘托Mandela的伟人品质。
总之,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巧妙利用标题作为语篇理解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标题深入挖掘语篇内涵,便能让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