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庆梅
摘要:音乐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实学生的人,丰盈学生的灵魂。而实践证明,通过情境教学法可以有利地促进学生热爱音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
关键词:高中;音乐;情境教学
音乐是高中的必修科目,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平台。新课改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在过去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是比较落后的,要么教学生学习唱歌,要么就机械地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感知音乐的美。情境教学法的出现,可以让音乐鉴赏课更具有活力,可以让学生更喜欢音乐鉴赏课。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自幼年时期就开始听故事,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与故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音乐作品就包含着一些情绪和故事,比如著名钢琴家朗朗曾说:音乐当中蕴含着绝美的故事。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故事导入法的运用,并适当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例如,在学习“广陵散”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讲授了嵇康的故事,这首神奇绝伦的《广陵散》是嵇康在洛西游玩之时,由一个古人所赠,并且这个古人告诉嵇康此曲不得教人。嵇康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弹得一首好琴,可是嵇康的性格却是比较耿直,不屈从于司马家族,最终被皇帝下令处死,在临死之际,嵇康当着三千太学生的面演奏了这首曲子,听着不无为之动容。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听得也很入神,这样进行导入就会水到渠成。
二、创设文化情境,加深学生音乐理解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并与其他文化形式有着深刻的关联。任何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做支撑的,比如贝多芬写的《英雄交响曲》最初就是为拿破仑所写,但是后来拿破仑称帝,贝多芬就将此曲进行改编。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文化导入法,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
例如,在学习“京剧”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介绍了京剧的发展历史,京剧的诞生历史虽不如其他的戏曲时间长,但是已经发展成了我国的国粹。京剧是由徽班进京形成的,并融合了其他戏曲的一些特点。笔者还给学生提出了一些关于京剧文化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出京剧的一些著名大师?京剧当中可以分为哪一些行当?有哪些著名的京剧作品?这样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学生对京剧文化的了解。
三、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世界进步的源泉是矛盾,正是因为对事物的思考与质疑,才能不断推翻、创新,建立新的事物和新的体系。从建构主义来分析,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问题情境是最常用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张弛有度,既要生动、有趣,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孟姜女哭长城”内容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切入主题,而是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这首民歌是出自什么地方?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它又表达了什么内涵?由于学生已经预習了部分东西,因此知道是河北民歌,但是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学生不了解,但是学生又急于知道,那么笔者给学生介绍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四、利用角色扮演,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音乐不仅我们要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还要能够对音乐艺术进行创造和加工。音乐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表达了某种特定的情绪,讲述了一个故事,这在古代戏剧音乐当中是十分常见的,比如京剧,就会一边表演,一边演唱,这样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音乐也会更加动听和感人。因此,教师也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感受音乐的情绪与色彩。
例如,在学习“看大王在帐中合衣睡稳”内容时,笔者就利用角色扮演这种形式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笔者在班级当中挑选了几个人,并且和学生一起来设计场景和对白,有的学生扮演众将士,有的学生扮演虞姬,还有的学生扮演睡觉的项羽,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旁白来负责来讲述内容。悲凉的音乐一开始,学生就开始了表演,在表演当中学生就更直观地理解了这一京剧片段所表达的情绪。音乐与表演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表演才可以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
总而言之,在高中音乐课中进行情境创设是十分符合形势的,也实实在在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不断钻研和创新,创设更多生动、有趣、科学的情境模式,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李永林.创新形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J].江西教育,2019(33):40-41.
[2]李学舫.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9(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