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政教育“微阵地”建设探索

2020-09-10 07:22张蓉
新教育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概念、一种思维和一种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创造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育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破解的难题。打造“微阵地”(微博、微信、直播平台),建设一支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相关要素、“微阵地”(微博、微信、直播平台)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微阵地”;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它使互联网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新常态,高校应正确认识并主动适应新常态,探索构建“互联网+”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一、基本概念

“+互联网”与“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互联网”中,互联网更多的是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简单、机械的叠加,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效率,增加存量。而“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其本质是“无缝对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万事万物通过互联网“化合和新生”,互联网本身不再仅仅是传输媒介,而是蕴含无限可能的有机体。

“互联网+”作为一种概念、一种思维和一种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改革与创新。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顺势而为,积极抢占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微阵地”,构建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平台。

二、“微阵地”基本特征和建设要素

把握“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根本属性,形成“互联网+”思政教育环境,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传播方式,创造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育空间,学生在平等、互动的网络环境中探讨学习、分享生活、交流观点,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全方位的。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随着4G 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就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意见领袖可以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发、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转发,都可以是价值观的引领、正能量的传递和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微博侧重于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

微信,信息丰富有温度。微信作为替代短信和彩信出现的划时代产物,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微信,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交与生活。当自媒体迅速崛起,微信公众号广泛受宠,微信圈成为人们晒心情、晒活动的社交圈。

微视频则具有直观表达、即时互动的特点。相较于微博和微信采用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手机直播则采用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零时差交流。借助于软件的弹幕功能,直播者可以和所有游客实时进行一对多互动,辅导员或教师可以开通直播房间,与同学们畅聊大学生活并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指导。由于软件的匿名性,教育客体没有直面教育主体的紧张感,双方可以真正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手机直播软件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課堂提供了条件。

三、“微阵地”资源建设重点

一是组建由任课教师、专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加强队伍使用“互联网+”相关要素、“微阵地”(微博、微信、直播平台)资源的培训。促使队伍中相关力量通过互联网进一步融合、协作,在共同目标下创新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各力量通过“微阵地”将其观点和言行直接影响大学生“围观”群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目的。

其次是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课程思政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教育者利用好“微阵地”(微博、微信、直播平台)与学生真正的“零距离”的沟通,实现人的联接、信息的联接及一切相关关联的融合,构建全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

最后是融合大学生自我教育资源。“微阵地”(微博、微信、直播平台)具有较强的群体效应,一个宿舍、一个班集体、一个社团的同学容易产生相互影响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意见领袖”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大学生阅历相似,有共同的生活环境,相互之间更容易理解、沟通、交流;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由身边的同龄人给予鼓励劝告和安慰,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心理辅导效果。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意见领袖”本身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正派、有较大感召力的学生先锋榜样,能够在现实环境与“互联网+”环境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以及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号)[EB/OL]. http://news. xinhuanet. com /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_3.htm,2015-12 -20.

[2]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3]赵扬.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4]金绪泽,魏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7年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DJSZ2017002)。

作者简介:张蓉,女,青海西宁人,本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