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中考是莘莘学子在相对漫长的考试之路上一个重大而关键的节点,统筹兼顾学与考方能顺利闯关. 下面为同学们献上中考数学的备考建议,以帮助同学们决胜中考.
一、织好三张“网”
中考是初中阶段的收官之战,是对各个知识点、各种题型和各个考点的“大阅兵”. 因此,中考备考务必要仔细梳理、认真排查.
(一)织好知识体系的“网”
切莫单纯地“铺陈”知识点,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来呈现相应的知识点,即以题带点.
(二)织好常见题型的“网”
收集并将三年来本地中考卷中曾经出现过的题型分类归纳一下,然后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认真而完整的限时作答,并进行题目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形成自己的题型网.
(三)织好历年考点的“网”
综合性数学题往往蕴含着多个知识点,这就需要对其“解构”,从中拆分出具体的考点,如此操作有利于找到高频考点,从而引领自己聚焦中考重点、难点、考点.
二、做好两件“事”
中考试题“易多难少”,能否处理好易答题目和难题直接决定了中考的成绩.
(一)做好基础题目“零失误”的“易事”
中考数学试卷70%以上的题目难度并不高,这类题目务必做到“零失误”. 中考备考阶段应结合审题性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和心理性错误,不断“对症施治”,从而利于“知己之短”,并及时改正.
错题是宝贵的资源,必须及时纠正以免重蹈覆辙. 面对自己的作业或试卷,应该及时完成“错解呈现——错因分析——改正措施——变式测错”这一完整过程.
避免实数运算“栽跟头”
例1 (1)错解呈现:[83] = 16[2].
(2)错因分析:这类错误不能简单地归因为“马虎”或是“看错了”. 完整的错解过程应该是“[83] = ([8])3 = 16[2]”,错因是把“[83]”当成了“([8])3”. 为何“看错了”呢?“病因”是以“sin2 A”为认知背景,混淆了乘方指数与根指数.
(3)改正措施:要正确区分三角函数的乘方与常见代数式的乘方.
(4)变式测错:查找包含类似“[273]”和“sin2 45°”的混合运算题目进行自测,且应隔3至5天再测,以期彻底夯实基础知识.
(二)做好拔高题目“多得分”的“难事”
毕竟中考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的任务,所以部分试题还是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的. 日常解题往往会出现“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出来的”或是“烧脑,真的不会”的情况,这就需要用专业的解题流程(读题→知识点识别→解题策略分析→解题方法选择→解题实施→答案验证)来引领我们规范解题思维过程,以确保解题思维有条不紊地依序展开,实现将偶然的成功提升为保证稳定发挥的“必然会解”,或者即便无法完整作答,也能尽可能多地得分.
压轴题的“小与大”
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 = ax2 + bx + 4交y轴于点C,交x轴于A,B两点,A(-2,0),a + b = [12],点M是抛物線上的动点,点M在顶点和B点之间运动(不包括顶点和B点). ME[⫽]y轴,交直线BC于点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线段ME的最大值;
(3)若点F在直线BC上,EF = [924],∠EFM = ∠ACO,求点F的坐标.
分析:中考最后一题虽然一般难度最大,但往往其最后一问才是整个试卷的“杀手锏”,此前各问虽小,但分值很高;最后一问虽然难度极大,但分值相对较低.
下面我们按照正常的解题流程,边读题边进行知识点识别:
例如从“抛物线y = ax2 + bx + 4交y轴于点C”中识别出“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为(0,c)”,从而得到C(0,4);从“交x轴于点A(-2,0)”中识别出“函数图象上的点满足函数关系式”,从而得到“0 = (-2)2a + (-2)b + 4”等.
本题的难点是问题(3). 从“EF = [924]”中识别出“带有[2]的线段长度往往对应45°”,从而审视直线BC与坐标轴夹角为45°,并结合“点F在直线BC上,∠EFM = ∠ACO”得到“tan∠EFM = tan∠ACO = [12]”,进而确定“分类讨论”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解题策略,然后绘制草图增强直观性.
结合∠ACO和∠MEF所对应的特殊边角关系容易想到作MP⊥BC于P,从而得到包含已知角的直角三角形,再结合问题(2)中ME的长度可以解出点E的横坐标,进而点F的坐标也迎刃而解.
反思本题,对特殊角度的解题敏感性至关重要,而借助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行图形分割是破解这类题目的诀窍.
当然,如果是听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讲明白的,一定要仔细揣摩“这是怎么想到的”?正所谓“起点比终点更重要,追溯思路源头”,从而积极进行解题思维的“反视”,力争尽快最大限度地将外力经验转换为自己的“内功”能力,再逐步分析“思路节点”得到解题的标志性步骤,最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归纳,形成自己的经验.
综上,中考备考织好网、做对事,沿着正确的方向必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