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制科学合理富有参与性的导学案,布局合理的导学结构,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趋向合情的导学起点,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注意问题递进,力求形式多样,重视生成过程。
【关键词】初中物理;编制;设计;导学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编制或使用导学案,但是却出现了不同局面。有的教师编了一阵,使用后感觉没有多大作用,导学案与完成普通的练习题并无区别,于是无疾而终。有的学校强行规定,物理教学必须自编使用导学案,于是就把之前曾有的学案或它校的学案稍改一下就印制出来,使用后感觉鸡肋。究其原因:那是因为教师缺乏设计与思考,将编制导学案、课堂孤立起来。事实上,一份科学、合理、富有参与性的导学案完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布局合理的导学结构
学案分两部分:课前预习与课中参与。整个预习作业版面约占8K的四分之一,需明确告知学生预习内容对应于书本的页码范围,预习作业时间控制15分钟以内,一般就6至7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可设计为: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惑?实际是让学生总结预习情况。
剩余的部分均可设计为课中参与部分。课堂参与的内容一般要囊括本节课知识点,原则上当堂完成。在课中参与末尾,可以设计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在实际课堂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提问的勇气、或课堂紧张导致教师未当堂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或在预习时尚未及时想起等原因。通过此设计,两次留下空间给予学生质疑机会,反思所学知识情况。教师通过学生写下的疑问,可以在上课前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或在课后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情况。若教师能及时批阅,不但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情况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而且教师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主要困惑与难点,便于针对性地、更有方向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向,从而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所以课前的备课要更充分,要有更多的教学预设,要有更强的教学机智与应变能力。
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学,受益终身。所以在编制设计导学案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斟酌语言。
在课前预习设计时,尽量以特殊疑问句的格式展现出来。而不是以简单的填空格式完成。例如在编制八年级物理下《摩擦力》一节中,可以这样设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但是笔者常见有这样的设计:摩擦力与物体所受的 与接触面的 有关。若取后者,大多学生将不在阅读文本,只是在书上去寻找相关熟悉字眼,确定位置后将相应句子中漏掉部分补充一下而已,试想这种预习是否有效?学生在阅读物理语言时,设计者不要分割语言,尽量以完整的形式出现。例如:“桌面所受的压力”与“压力”这两个词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是不同的。所以,设计预习题不要太多,更不能太深。一般来说,当学生通读一遍文本后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三、趋向合情的导学起点
1、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对课前预习的编制,应认识到学生学习新知应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可使学生更易接受。如果单刀直入,将会在预习时产生陌生感,对于自学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难以完成作业,时间久了必会产生抗拒感,甚至会放弃坚持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包括生长环境、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地选取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顺利展开。
例如:农村地区每到农忙季节,农民就要晒稻谷,这对于农村学生司空见惯,在八年级上《汽化与液化》的预习题便可以设计这样:农民晒稻谷为什么放在向阳地?为什么还要将稻谷尽量摊开?生活在“电缆城”的学生见多了电线电缆,在《物质的物理属性》或《电阻》这两节中可设计相应的问题:电线中铜丝与外层的橡胶皮有什么作用?粗电线与细电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哪个大?为什么不用铁丝代替铜丝?
2、注意知识的迁移
编制导学案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学会归纳。例如:在编写苏科版八年级上《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预习提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测量温度前,选择温度计应注意哪些问题?那么测量长度前又该如何选择刻度尺呢?学生将很自然地理解选择刻度尺的注意点。当然类似的还有:弹簧测力计的选择、天平的选择等仪器。之后学生将归纳:凡是物理仪器的选择都该考虑量程与分度值。
四、挖掘教材中的内容
物理课本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素材,是为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内容。其科学性逻辑性最具有权威性。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具有许多生动地展示生活、生产的例子,一幅幅活泼有趣的画面吸引着师生,这就为编制设计导学案提供了良好素材。
书本上印有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識信息:有“生活、物理和社会”,有“读一读”,在章节之后还有“信息库”。学生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某个物理现象、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某个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等方面入手,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饶有兴趣地通过自我阅读,初步了解知识(发现后进学生最喜欢读的区域)。在编制苏科版八年级下《摩擦力》课前预习中:筷子竟然能提起米,这是真的吗?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陆风吗?陆风是如何形成的?《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预习题中这样设计:你知道科学家“安培”吗?人们是如何惦记着这个伟人?
五、注意问题递进
在编制学案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提的问题应注意层层递进。
例如:在编制苏科版九年级《串联与并联》的课前预习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电路,便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请你用导线将电源、两个灯泡(不用开关)连接起来,能使两灯同时发光的电路图。2.在你刚刚完成的电路图上用红笔添上一只开关,组成完整的电路图。若将两题并成一个题直接出现,笔者发现次日课上反馈的效果完全不同,前者的设计将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并联、串联的概念,课上可直接按照学生的不同设计类型分组实验探究,对开关在不同的位置所起的控制作用等难点的破解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设计可以较好地实现了课堂的前移,可有效的提高课堂实效。
六、力求形式多样
初中物理学科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而物理学本身是有趣、有用,所示的现象都是那么真实、有趣,学生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注重保护、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设计编制导学案应力求形式多样,切忌设计成单一的笔头作业。
在学习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时,由于大多数学生都可能认为:光在暗室中传播时,人眼能观察到它的传播路径。而在实际课堂上缺乏这样的条件(大白天拉上窗帘室内也不是很暗),难以完成此实验。可在课前预习中这样设计:1.买一个红色激光手电,晚上在家中黑暗的房间内尝试观察,你是否能观察到红色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2.若用喷水壶射出的水雾,能否观察到红色激光的传播路径?请你在家完成实验。
设计时应考虑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活动,可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甚至包括网络,努力激发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七、重视生成过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只是追求一些问题的结果或结论,更应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探究实验的过程,这才是生成的基础与核心。
在编制导学案时应致力理解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而这些重难点大多有其探究过程。如何化解这些难点,如何将过程依托学案的引导而有序进行?
苏科版八年级下《浮力》该节重点是掌握“称重法测浮力”,难点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若单纯以结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去填写结论性的内容显然没有任何意义。笔者这样设计:1.你能用称重法测出你手边金属块浸没于水中的浮力吗?须测得物理量有哪些呢?尝试完成实验,并在下列表格记录数据。2.将金属块完全浸沒于装满水中,请测量被金属块排开的水的重量?(小组合作,记录数据并计算)3.比较1、2两次的实验数据,从中你有何发现?4.请评价你的实验过程存在哪些不足,小组内谈谈你的收获。
整个4问实际上都在导,而且清楚地表明,在导什么,怎么导,要导到什么程度。若没有任何提示引导,这个难点学生将很难突破。同时教师不必拘泥于这些问句都要由学生去写出来,直接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则更为简洁高效。
教师应该十分清晰每节课相应的学习目标,哪些是属于了解熟悉层次,哪些是掌握理解层次或达到灵活应用,设计的因此要经常研读课表。重点难点问题应适度题量多点、深一些,强调当场训练当场巩固。
当然,编制设计导学案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在此不一一详解。鉴别一个“导学案”的优劣,并不是看它是否忠实执行了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而要看它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是否重在更合理、更科学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导航,是否可依托它达到有效教学。
江苏省宜兴市范道中学 谈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