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烨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鼓励他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了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质量,才有利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本文具体分析与研究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其他教师不断补充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困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
引言: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选择的是灌输指导办法,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教学工作,不仅忽视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还影响着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新形势下,针对弊端现状的有效改善,积极探索全新的、特色的学困生转化教育途径显得至关重要,数学课堂以生为本,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鼓励他们自信学习数学知识,建立乐观的学习情感,学困生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科成绩自然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1、帮助学困生建立信心
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学困生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困难,容易受到老师忽视的孩子。一般而言,学困生的心理十分脆弱,自卑现象比较明显,他们不够期待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参与活动兴趣不足,学习成绩不尽人意。针对学困生的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工作时,应该投入充分的耐心、加倍的关怀,积极引导学困生们建立学习的自信,产生突破自我的意识。通过有趣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他们从“不敢学”“不想学”的状态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的状态,数学课堂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实施才有意义[1]。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将赞赏的目光投向优等生,而要在课堂教程中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并进行适时的鼓励与肯定,满足学困生需要肯定的心理需求,消除其自卑心理。
2、培养学困生积极情感
不少教师会把学困生归为思品问题,对他们采用严厉批评、反复惩罚的策略。可越是这样,学生越不愿意学——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小学学困生基本没有思品问题——他们不好好学,其实是另一个“怪圈”:因为学不会,所以被批评→因为被批评,所以不愿意学→因为不愿学,所以学不会。由此可见,小学生数学的“学困”起源是“学困”,找到这一症结进行妥善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个怪圈——引导学生愿意学,建立积极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走入另一个良性循环[2]。在这方面,教师可对学困生做两方面工作。第一是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小学生的思想很简单,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为某某而学”,而不是为“远大理想”而学。所以,我们教师尽量不要批评学生,能表扬的要表扬,不能表扬的要温和指导。不要总是板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脸。教师要尽量做到:让学生一见到自己就高兴、就愿意亲近。这样,学生们就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第二是让数学变得有趣——大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游戏法或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困生来说,除了这些普适性的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致的个体工作,主要是让学困生体验到数学的收获感。如学“确定起跑线”的时候,不妨在操场上验证不同起跑线的合理性……这样,学困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收获价值感,进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取向。
3、引导学困生养成习惯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困难,感到学习吃力是因为学习没有方法,总是在做无用功。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数学思维,并且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当学困生具备了核心素养中所要求的数学知识素养、数学思维等知识能力就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成绩。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困生一步一步提升,从完成数学知识素养的掌握和巩固到实现数学思维的形成,循序渐进,帮助学困生到优秀生的转变。教师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学困生的转化也不能够只停留在一时成绩的提升上,而是要实现思想和能力的真正转化,这就需要教师耐心为学生重塑数学基础,通过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展开提高学困生的多项能力。如我的班级内有一名学生,他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很好,无论是上课听讲情况还是平时的作业都显示出他的努力,但是一直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中无法形成思维链,虽然基础知识掌握尚可,但是一到解决数学问题时就感到混乱。为此,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额外作业,整理每一课时的思维导图,当遇到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时,也要在作业本上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画出来,通过对学生思维导图的分析引导他形成思维链,清晰思路,坚持一段时间后果然有成效。
4、给予学困生成就体验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求数学教师有意识地改变课堂主导地位,成为学困生学习的引导者或合作者[3]。此外,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给予学困生成就的体验,有效完成转化教育。如学习“平均分”时,为了能让学困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教师可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的游戏——分卡片。首先,在盒子里放一些卡片,让学生从盒子里取出一些,并将其平均分配。由学困生提出应该如何平均分,并由中等生負责记录。若学生能将卡片平均分为3份、4份或者5份,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在此过程中,学困生认真听优等生的意见进行操作,这样学困生也就会特别注意“要怎么分、还有哪几种分法”等问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体会到动手操作的成就感,无形之中也有利于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结束语
总之,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关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有效转化,可以切实提升学生们的自律能力,优化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培养更多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响应了我国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呼吁,是对教育体制改革措施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参考文献:
[1]蔡文明.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9(25)349-350.
[2]郝胜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2018(12)100-101.
[3]王雪娇.略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相关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