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莹 佘明 宗思雨
摘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建立在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这二者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且从教学应用范围、师资力量以及教学途径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才能促使“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为目标导向的教学改革,“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分析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的实际融合方式,打造同向育人体系,不仅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也是当前院校发挥自身以德树人职能的重要途径。
1、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交互关系
从理论角度上来看,思政课程主要指的是当前院校为了进一步实现政育人目的而开设的、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开课以及必修课。实际的内容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当前社会优秀价值体系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而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在院校落实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机结合的方式,将思政理念渗透在不同学科内,让学生在接触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逐步培养其学科认知以及学科综合素养。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是通过显性理论教学来实现知识传授,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所秉承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社会主流思想观念,而思政课程是具备较强隐性教学和融合教学的系统性教学行为,强调渗透、实践、体会等主观方式。
从课程设计和规划角度来看,思政课程主要强调利用客观的理论体系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同时需要分析理论存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挑战,而课程思政则是建立在不同学科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内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进行结合,是从一至多的发散性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观念。
综合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这两种体系来看,均是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打造以德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而在落实二者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落实课堂创新。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育人的具体策略
2.1强化课程思政的应用领域
由于课程思政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建立在不同专业学科的基础上落实针对性调整,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在一起,在专业知识讲解中渗透思政元素,由“单兵作战”升级为“抱团取暖”,让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工作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依托航空航天馆基地资源,挖掘馆内陈列的“延安二号”、“长空一号”等多种机型背后的航空历史文化,以直升机泰斗王适存教授为原型创作话剧校内公演等,将一代代航空人智慧与爱国情怀的动人故事融入到日常专业教育当中。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思政育人的目的。
2.2强化思政育人队伍优化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的落实,都需要具备一支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思政课程能够凸显我国当前所秉承的思政理论体系,也能够凸显每一所院校自身的思政理论观念,是一种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学体系,是建立在教师主观意识以及个人能力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的同向育人,重视教师能力建设至关重要。
要善于利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及育人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将散布于全校范围内各学科教师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加以聚集整合。培育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其专业特长对学生引导上的潜在影响魅力,尤其要强化新入职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培养,保护认真从事“课程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寻找校外人力资源助力“课程思政”建设。把“请进来”的工作认真做好、做实,对符合任课条件的各级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各行各业先进模范人物请进校园,聘请他们担任学校“课程思政”名誉教授。吸引具备条件的感动中国优秀人物加入到“课程思政”之中,学校可以用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能够长期运行,永续发展。
2.3实现思政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在落实的过程中均是要按照当前社会的思想政治体系发展现状进行阶段性创新,始终维持着进行时,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充分利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来实现课堂活动的优化,例如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师生的沟通互动渠道,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思政理念,并且结合当前学习的主要困难进行创新优化,因此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落实过程中,坚持互联网+教育是主要原则。
综上所述,高校落实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不仅符合当前对于教育创新的指示,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規律,因此院校需要在理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应用领域,打造多样化的思政与人课堂;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通过内部控制以及外部力量加持,提供稳定高质量的教师资源;同时要坚持将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同向育人的落实奠定稳定的基础,也可以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助力条件。
参考文献:
[1]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1-24.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