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可持续指导机制的构建方法

2020-09-10 07:22王洪成张俐楠吴立群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

王洪成 张俐楠 吴立群

摘要:挑战杯是目前大学生最重要的学科竞赛之一,创新和创业并重。本文从研究生扩招和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参与挑战杯比赛的必要性,在深入分析挑战杯比赛特点的基础上,从自主创新选题、组建梯度的学生团队、鼓励学生自主申请科研经费和培育实验室竞赛文化等几个方面提出构建可持续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指导机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

1引言

2020年,国家为了积极应对疫情全国研究生招生首次突破百万大关,约111.4万人[1],全国现有研究生导师44万左右,师生比可达1:2.53。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3年计算,平均每个导师需同时指导近8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年限更长,平均每位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更大。另一方面,课题组是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最小单元,通常由几位老师组成,按照3位老师计算,平均每位课题组约24位硕士研究生。因此,导师很难完全合理地给每位学生安排适当工作量的科研任务。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导师的研究方向比较深入,硕士研究生大概率地会从事与自身知识储备和兴趣不协调的基础研究课题。而对于学生而言,因为培养时间短,他们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积累能够直接用于工作实践的课题,但是通常都事与愿违。因此,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挑战杯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平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等联合主办,各省级和市级共青团和科协协办的大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型赛事。它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构成目前国内大学生最主流的赛事,他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在高校教师评职称和考核的机制中。那么如何建立教学和科研统一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好“挑战杯”等大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显得非常重要[2]。

2新形势下“挑战杯”比赛特点分析

“挑战杯”的比赛制度与国家近年来倡导的创新创业思路一脉相承,既要求参赛项目具备一定的技术方面原始创新,也要求项目具有非常广阔的预期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1側重科技的原始创新

新形势下,挑战杯竞赛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思维[3]的训练和要求。创新是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是项目的根本竞争力。因此,挑战杯要求参赛学生在选题前对所开展的课题开展广泛的调研,不仅要对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还要对国外最新报道的研究现状进行追踪,确保自己的项目在创新性上没有问题。因此,以项目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专利和科技查新报告是在项目评审时考察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在选题时,还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比如说近年来服务机器人是对工业机器人的补充,发展越来越迅速,而且社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值得说明的是,2019年的挑战杯要求所有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的署名要求全部发明人或者作者为学生,不能出现指导教师的姓名。该要求释放出挑战杯比赛的一个重要信号,一定不能拿老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参赛项目,非常强调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参与度为百分之百。除此之外,省级单位的科技查新报告是项目具有原始创新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通常能够进入国赛的项目基本在创新性上没有任何问题。

2.2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项目的灵魂和意义所在,如果没有任何应用前景的技术将会被束之高阁,既浪费了资源又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在挑战杯评审过程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论文和专利,还需要学生提供项目和企业的合作证明和用户使用报告,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企业以营利为运行的基本动机,被企业看中的企业一定会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同时,挑战杯通常也会需要专家推荐信,为了表示项目既有原始创新又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家通常包括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资深人士。这样便可形成比较完整地附件材料整合。

3构建可持续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指导机制

3.1提出兼顾创新和学生兴趣激发的选题

首先,选题应来源于教师自身的专业领域。挑战杯的比赛具有非常鲜明的技术创新特点,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帮助学生选择本专业领域熟知的项目和创新点。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科研经历,选择合适大学生的题目,最好是具有学生动手能力锻炼的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完成课题后的成就感;当然,选题的来源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对生产生活的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指导教师负责把握选题的创新性。

其次,正确的选题是建立在对相关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如果选题不够新颖,项目完成后将会在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申请和科技查新等环节层层受阻。在选题上应在专业技术上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所擅长的学科背景,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在学科竞赛开展过程中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选题还要贴近生活,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把作品做得更符合他的应用场合和使用背景。

最后,选题在研究手段上要更接近于机械专业的就业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提前进入实习状态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将来工作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就业技能。通过学科竞赛建立自己大学理论学习成果和生产时间的联系,培养解决符合生产实际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挑战杯的积极性。

3.2建立梯度型的学生团队

学科竞赛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创新创业的热情。然而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而言,能够真正投入科研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上手比较慢,而作为指导教师迫于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自培养低年级本科生。梯度型的团队是指学科竞赛团队中学生的人员构成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经验的差异。如果指导教师是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由一到两名硕士研究生牵头,带领几个年级分布均匀的本科生参与项目。作为硕士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的同时,自己的项目研究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作为本科生,如果团队内有比自己项目经验更丰富的研究生参与,在信心和学术高度都会充满自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密切协作,坚信自己所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同时,建立一定奖惩制度和末尾淘汰制度,大学生通常对公平性的敏感程度较高,因此,需要将项目成员的工作分配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以机械一体化类型的项目为例,整个项目可以分为机械组、控制组、实验组、文本组和答辩组等。其中,机械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属于技术类型,每组可以由多名学生构成,其中一名学生作为分组负责人。学科竞赛团队只有分工明确才能配合默契,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3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和管理项目经费

通常情况下,挑战杯的项目大部分是以实物研发为主。事实证明,研发的实物更直观也更具体,相对容易获奖。因此,既然需要提供实物,那么学科竞赛项目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尤其是机电一体化项目。值得庆幸的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教学环节的重视,国家增加了对学科评估的重视程度,提出基于OBE的教学模式[4],即成果导向教育,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更加重视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学科竞赛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比重。因此,近年来,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或者研究生院都会出台一些研究生或本科生为项目负责人的科研项目,这些经费都需

要学生积极去争取。当学院或者学校看成学生团队做出成果后,将会继续进行滚动资助,以培训出更大的国家级成果或者创业类奖项。

3.4培养课题组学科竞赛文化

对于导师来说要通过挑战杯的两三轮比赛逐步建立时间参与学科竞赛的实验室文化。所谓文化是指,无论进入实验室的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研究生,都要让他们感受到参与挑战杯的激情。在学长或者师兄师姐的培训下基本熟悉挑战杯比赛的流程和基本要求,让他们在入学时就做好开展挑战杯比赛的准备。逐步建立“传帮带”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的模式。

4结语

以挑戰杯为代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在大到国家、小到高校和教师个人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要。既要求参赛项目具备一定的技术方面原始创新,也要求项目具有非常广阔的预期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为做好挑战杯,对指导教师个人而言,首先需要提出兼顾创新和学生兴趣激发的选题,然后建立梯度型的学生团队,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申请和管理项目经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R].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3/content_5514034.htm

[2]张英,王守民,王沁.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0):278-279.

[3]张睿,张伟.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41-44.

[4]潘艳民.基于OBE教学模式的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7):42-43.

项目资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XGG2020ZD00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JG201919)。

作者简介:王洪成(1985.02-),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系统和机器人技术。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