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亚兰
【摘 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要求之一。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时加强劳动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符合未来高精尖技术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所以,本文中我们就针对素质教育视域下的高专院校劳动教育展开探究,从劳动教育内涵、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理论阐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专院校 劳动教育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0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针对劳动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劳动存在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并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因为整个社会的运转需要劳动来支撑,劳动创造价值,构建社会关系,所以劳动对于我们来说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从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劳动是人作为群居动物适应社会的凭证,通过劳动,人与人之间形成联系,同时也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劳动教育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述“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学目标。换言之,学科教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在各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受到同等的重视。而从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劳动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存在,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我们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劳动教育改革,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高效且科学的教学途径。
本文中我们所探究的是高专院校的劳动教育。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行业的兴盛,尤其是国家倡导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向着“中国智造”转变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素养高的人才,更多的是综合素养高的人才,通俗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专院校是培养我国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学生未来毕业基本进入技术型企业,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技术发展领域的质量。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高专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劳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相对于普通院校的改革来说,职业院校改革起点相对较低,时间较短,所以短时间内难免会集中性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高专院校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结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各自学校的教学实际,主动探索劳动教育改革途径,并以出现的问题为着力点,从劳动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等多个方面找到最为有效的教学途径。以下我就针对高专院校勞动教育工作展开探究,从劳动教育的内涵、现状和教学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所实施的当下,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实施教学改革。全国教育大会也提出,学校教育中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尤其是注重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且崇尚劳动,最终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作为高专院校教师,要想做到劳动教育改革,我们需要先了解素质教育体制,进而了解其下所囊括的劳动教育内涵,为后期的教学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一)素质教育教学要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以来,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处于探索和前进阶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融合形成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但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更多的是涉及基础教育的层面,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直至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之后才正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工作范畴。时至今日,伴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走向稳定和成熟阶段,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成为重点,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是当前高专院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设定的目标,所以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品质、劳动素养等都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高专院校输送的是技术型、职业型人才,未来多数毕业生会服务于技术行业,尤其是生产建设一线,而这些岗位都依赖于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吃苦耐劳,所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至关重要。因此,对于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素质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成为“新宠”。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内容范围来看,劳动教育实质上隶属于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它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而从教育本质来看,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以高专学生为例,学生未来进入社会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劳动是人生存过程中衣食住行的连接,也是学生提升自我、适应社会规则的保证。由于当下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能力上的“退化”,尤其是在身体劳动方面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缺乏实践锻炼和劳动意识,进而在独立进入社会之后呈现出适应不良的情况。所以,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学校这一简化的社会大环境中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从而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高度配合。
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马克思曾说,整个社会历史都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创造的。所以教育和劳动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方法,更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方法。但是从我国当前高专院校的劳动教育现状来说,依旧存在很多的缺点。所以此部分中我就针对高专劳动教育现状展开探究,罗列几个最为普遍的问题展开具体阐述。
(一)劳动教育认知不足
高专教育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未来高专毕业生更多服务于职业技术岗位,所以更加依赖身体素质。但是高专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属于市场导向,因此,师生在未来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更加强调职业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劳动教育方面,部分教师认知不足,存在轻视心理,直接将劳动教育定義为体能训练。而从当前高专学生劳动素养调查现状来看,学生的体质不仅普遍存在亚健康情况,学生自己更缺乏劳动意识,缺乏对于劳动的正确认识,进而缺乏奋斗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
(二)劳动教育“纸上谈兵”,缺乏创新
当前的高专院校劳动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流于形式,并且缺乏教学上的创新。这一方面是因为高专教育在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教学压力,而当前高专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的结合还处在磨合阶段;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高专教育还处在单打独斗的人才培养阶段,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都是基于未来的职业设想,因此劳动教育也缺乏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高专劳动教育策略
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尤其是注重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那么素质教育体制下我们应当如何实现高专院校劳动教育上的探索和改革呢?
(一)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认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劳动教育开展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认知,实现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一方面,从教师素养的构建入手,结合国家提出的劳动教育理念,以学校为单位给教师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增强职业教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打造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以教师为媒介打造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转变劳动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树立劳动意识,增强自身体质和劳动能力。
(二)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兼顾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方面,从精神层面出发,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如利用学校宣传栏、电子屏幕、教室文化装饰等校园文化设施开展对应的劳动知识普及,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劳动实践出发,如利用公益劳动、校园建设活动等让学生“动”起来,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真正的生产建设一线参观、实习,在实践中感受劳动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主动培养自身的劳动素养和能力。
总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当前高专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在教学改革新时期,劳动教育在内容和模式的探索方面还呈现出很多不足,但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反馈一定能够形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改革策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养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忠,周敏.大学生劳动教育课实践与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0):103-105.
[2]王丽娜,史蕾.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3,000(013):103.
[3]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000(002):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