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琴
【摘 要】语文课程的学习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但是各种研究和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厚,在语文的学习上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升兴趣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132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对语文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说,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桎梏,另辟蹊径创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唤起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充分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授工作。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语文是一门以中国人的母语——汉语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一门学科,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科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于这门科目大多保持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学科来说,明明是最基础简单的语文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主要是因为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是需要长久坚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理不成熟的时期,耐性和毅力明显欠缺,自我约束能力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看不到具体的效果而动力减退,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在适当的时间给予点拨和鼓励,从而给学生一个向上的动力,让学生看到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旦不认真对待,成绩会下滑得非常快,但是语文却可能不是,学习成绩虽然提高有非常大的困难,但是短时间内即使不学习对于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努力也学不好,不努力成绩也不会下滑太多,还不如多花费点时间来学一些其他学科。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轻视的态度,在语文学习方面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语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地增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学习与传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方面来说尤其如此,不管是对于哪种学科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这样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科的学习之中,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善于转换课堂的气氛,使得课堂氛围始终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相贴合,让学生处在最自由、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首先,教师应善于营造课堂氛围。教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保持愉悦的身心,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授内容的不同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如在作文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大胆质疑、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保证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转换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的转变和学生听课的状况及时地调节课堂氛围,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处在快速成长的时期,但是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学生课堂听讲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即使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缺乏兴趣,注意力却始终集中不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授课模式,改变课堂氛围,从而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精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知识的传承,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讲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对于教育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习惯跟着教师走,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少走弯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降低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師的依赖,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好语文的基础。本文是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意愿的几点意见,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点儿帮助。我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