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婧
【摘要】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之所以鲜活,不仅是由于他身上带有浓重的社会和历史色彩,更是由于他是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一部分处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缩影。针对《阿Q正传》的阅读与赏析,重点在于对于阿Q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总结和体会当时社会存在的社会矛盾,并且呈现在病态的社会背景下生活着的人的悲惨和痛苦。针对作品的分析需要从阿Q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入手,从而进一步了解他所坚持的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在阅读中体会并勾勒出具体的人物形象,最终延伸到社会背景层面对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阿Q;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17-02
一、引言
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无法冲破社会阶层等级束缚的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形象,精神上的慰藉似乎成了他维持个人生活和尊严的唯一寄托。他的精神胜利法成为他无法冲破地位等级限制,但求得一丁点自我心理安慰的唯一途径。这样一个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艰难生存的小人物,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环境宏观上的复杂和病态。
二、《阿Q正传》创作背景
本作品是鲁迅先生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21年底。作品中的核心人物阿Q是个无家无业的流浪人,每日靠给人做短工维持生计,只要挣了几文钱,就开始喝酒赌博,看起来对这种居无定所,没有着落的日子非常满意,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于对精神胜利法的批判。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从更宏观的角度上来说,作者的创作意在突出阿Q参加革命的某种必然性,最终将创作的落脚点放在了对辛亥革命 地评价上。
三、艺术特色层面的阅读鉴赏
艺术特色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整个作品的结构和风格进行分析,从阅读鉴赏的角度上来讲,这个角度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品本身的组织结构逻辑和特色,为进一步的人物形象分析和鉴赏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创作手法典型化
所谓的典型化创作,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典型化的手法就体现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并没有单一从一个角度入手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将多个不同人物身上的特征集中在阿Q一人身上进行创作。这种形象创作方法既能够维持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效果上的复杂性,又能够确保人物塑造的新颖性。这也是实现提升人物形象代表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次,典型化是指创作所用的文学手法比较典型,运用了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方法,阿Q从本质上来说更加接近于一种人物形象的符号,而并不单一是指他个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体现在他的生活环境和命运变化状态上。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千千万万像阿Q一样的小人物形象,他的存在并不是个例。
(二)文章内容结构叙述性强
从阅读体验地上来说,《阿Q正传》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个读故事的过程,不同的章节中包含了不同主题和侧重点的具体故事内容,但从形式上来讲,各个不同的故事在内容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前后内容并不存在明显的联系,直到故事发展到与革命相关的章节后,才开始依托一个具体的时流程展开故事的叙述,这种形式是对传统小说创作形式和内容结构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阿Q正传》所特有的特点。
(三)幽默和讽刺的文风
小说主要通过议论部分的内容达到批判和讽刺的效果。从文章结构上来讲,文章中的议论是贯穿在文章各个章节的各个部分的内容中的。议论的开展无论从语言表达方式上还是从情节流动上,都体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而且,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上来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是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的重要手段。关于幽默讽刺效果的达成,具体来说主要是依托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相应的效果的,例如一些典型的反语以及口语化、讽刺性的词汇的应用,都是体现这种文风的主要途径。如“儿子打老子”,就是典型的讽刺性语言。
四、阿Q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的核心目标和理解作品的重要切入点就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而言,从作品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整个作品的核心就是阿Q。因此,针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阅读鉴赏的重点内容。
(一)阿Q人物形象
小说主人公阿Q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受尽压榨和剥削的农村雇佣工形象。而阿Q与其他农民最大的差异,也是使它成为相对特殊的人物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信奉的“精神胜利法”。虽然是底层人民,但阿Q身上充满了自尊与自大的气息。例如,当他有了几文钱在酒馆吃喝时,对于店小二的呼来喝去就是自大的典型表现。就算是对有钱人的代表中赵太爷,他也并不放在眼里。说出了“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得多”的话。但同时,他对自己又有自轻自贱的一面,自己贬低自己的行为也是非常多见的。尤其是在被人欺负,把他的辫子拽着撞墙的时候,他频频求饶。最后,自欺欺人是阿Q精神胜利法最为典型的体现。他通过精神胜利法,把一切受欺负、受压榨的状态都利用精神胜利法进行了转变,使得个人的心理上得到满足。
(二)精神胜利法
精神勝利法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真正的现实并不敢正视。在面对这方面问题时,阿Q总是一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的方法达到自我麻醉的效果。在伪装中为自己求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②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分析。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一种宏观上的社会思潮。是我国二十世纪初落后国民的弱点,是长期处在封建统治状态下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势力入侵对我国农村社会的负面影响和矛盾的激发,二是主人公阿Q自身的经历。小说正是从微观的人物性格分析入手,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进行反映。具体到阿Q其人的角度上来说,他一直保持着“圣经贤传”传达给他的传统思想,也同时守着小生产者心胸狭窄,因循守旧的原则。并且也非常封建的重视着“男女之大防”的维护。而如果将阿Q这一形象放在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他作为下层的农民,虽然不具备任何资格和资产,但同样用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反映着革命需求。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作为一个以认识一个茴香豆的“茴”字而洋洋自得的阿Q,他自己并不理解什么是革命。他的革命,在这个阶段更像是一种盲从。但也是他坚持的“精神胜利法”的一种典型体现。
(三)阿Q的现实诉求分析
在真正面临性命攸关的时刻时,他果断地放弃了精神胜利法,而将自己的需求重点放在了改善生活现状上。这时,他从最初那个认为革命就是“造反”的阿Q转变成了一个为了温饱发表了造反宣言的人。从宏觀的角度上来看,这种现实需求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说是他从虚无的追求精神胜利到意识初步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思想上的变化。但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境遇的角度上分析,又不难分析出,这种要求转变的思想,也带有一定的报复性心理。是底层农民内心最真实但也最为狭隘的报复行为的外衣。如果这样的革命获得成功,那么可悲的是,他的目标是从曾经被压迫的阶级转变成压迫别人的上层阶级。而对于革命真正的意义,不仅是阿Q,整个未庄的农民都是没有一个清晰认知的,对于革命本身,都存在一种麻木的心理状态。
(四)阿Q的结局分析
在小说的末尾,阿Q终于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虽然他在生命的最后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点点出于现实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也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消失了。阿Q的死虽然使小说画上了句号。但他对当时的中国人,却像一面明镜,照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从作者的创作角度上来说,虽然在形象塑造上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但激发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才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从这一悲惨的结局中找到激发人们反省和自我认知的意识,才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小说的结局似乎有一定的追求圆满的意味。作者十分肯定的表示,只要中国发生了革命,阿Q必然会参加,这是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决定的。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了革命的教训,才有了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
五、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在《阿Q正传》的小说情节中,描写的虽然是主人公阿Q悲惨的一生,但其实也是对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历史背景下人们生活的一种反映和折射。精神胜利法是作为过去劳动人民愚昧无知的典型代表,既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但作品的现实意义也是非常伟大而深刻的,是激发人民群众思想深处意识重要启蒙。
参考文献:
[1]郑璐,罗黎筱.从《阿Q正传》看鲁迅作品的方言运用[J].小品文选刊(下),2017,000(004):50.
[2]虞知乐.在报章小说与新文学小说之间——论鲁迅《阿Q正传》的叙事艺术[J].上海鲁迅研究,2019, 000(003):105-113.
[3]谢俊.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000(001):34-47.
[4]魏巍.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