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

2020-09-10 07:22王晓明
今古文创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在当代高等教育研究中意义重大。此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三方面。通过改革专业课程、组建工作坊、搭建实习基地、筹建实训中心、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可以协同提升本专业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81-02

基金项目:江西理工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项目编号XJG-2018-03)。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本科专业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成为极具价值的探讨课题。对于以传承和推广中华语言文化为使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此课题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可以深入反思进行创新尝试。

一、课程设置

(一)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程改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都要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的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独立必修课,有的将其作为《中国文化概论》必修课的主体内容与中国当代文化衔接打通教学。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教学理念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领悟体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品质,如天人合一、中庸尚和、温柔敦厚、自强不息等,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人而非知识人为最终目标。在教学法方面,在以往讲授法的基础上将启发型、翻转型、任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补充来促进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机灵活地将视频、动画、VR等技术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身临其境的进行认知感悟,降低学习难度。

(二)倡导审美引领开设《美学与中华审美文化》必修课。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推广中,审美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审美是跨国界、无功利的,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很有启发。目前各高校能够面向该专业学生开设美学相关课程的比率还不高,笔者认为应该将《美学与中华审美文化》设定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中美学部分主要涉及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包括美学的涵义、审美活动、审美领域(自然、社会、艺术、科学和技术)和审美范畴(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等)。中华审美文化部分主要介绍民族特色审美文化,包括中华审美特质、各朝代审美文化和特色审美范畴(沉郁、飘逸、空灵、荒唐)等,各朝代章节中则按照文学、书法、绘画等文艺部类之美来进行教学。

(三)融入地方人文优势开设《中国区域地方语言文化》选修课。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可以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方语言文化》选修课,对中国区域地方的方言和代表性文化进行介绍。所涵盖的方言有北方语系中的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和南方语系中的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所涉及的区域地方文化包括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关陇文化、敦煌文化、草原文化、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赣鄱文化、琼海文化、台湾文化等。高校所在的地域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为本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学校所在地的语言文化,如赣南地区的方言主要是客家方言,地域文化则主要由阳明文化、宋城文化和客家文化等构成。

二、教学实践

(一)基于《中国文学》课程组建中国经典文学研讨工作坊。中国经典文学教育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必修的内容,由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构成,有的学校并行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经典文学导读》,有的学校则只开设前者作为必修课。中国文学名家与经典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与小说都是后世应该研读的文学遗产。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本科生组建中国经典文学研讨工作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尝试。师生可以共同选定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张恨水、金庸等来进行研讨,所涉及的论题如文本解读、文化阐释、文学意象和形象解析及经典文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推广等。

(二)基于《写作概论》课程组建仙侠玄幻剧编剧工作坊。在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所组成的金字塔中,输出型的写作位于顶端。《写作概论》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开设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此课程包括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等写作实践,由于容量大和覆盖面广,有的学校则单独开设了《新闻写作》《应用文写作》等专项选修课。在基于《写作概论》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方面,可以针对其中的文学写作模块让本科生组建编剧工作坊,主要探讨中国当代仙侠玄幻剧的编剧创作,代表性剧目如《香蜜沉沉烬如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古剑奇谭》等,这些优秀的国产剧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流传广泛、大受欢迎。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编剧分析与创作,并对国产优秀仙侠玄幻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思考。

(三)基于《美学与中华审美文化》课程举办中华文艺展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推广,当前在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中华文化艺术展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研修了《美学与中华审美文化》课程并且接受了一定的中华才艺实训之后,可以在大四下学期集中举办一次面向全校的中华文艺展演,可作为毕业实践获得学分。展演内容主要围绕中华审美文化展開,充分发挥学生的文艺创新创意才能,包括编演小品、相声、话剧、民族服饰妆容秀、乐舞、戏曲、书画、茶艺等。在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华文学校等机构,中华文艺展演是必要的教学交流项目,深受重视和欢迎,对于传承推广华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在此方面多下功夫,提升理论修养,磨炼实践能力,为后续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因地制宜搭建中华传统文化实习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在传统文化认知过程中需要体验式教学,需要人文气息浓厚的实地实习,这是对课堂和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中,各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的搭建实习基地。以赣南地区为例,既有独特的人文历史遗迹,如八境台、郁孤台、阳明书院、白鹭古村,也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展示資源,如客家文化博物院、赣州历史文化博物馆、阳明文化博物馆等。鉴于此,笔者所任教的国际汉语系经过沟通努力,为本科生搭建起了以金滩古林书院和阳明文化博物馆为主体的实习基地。前者主要带领学生到书院体验传统的耕读生活,接受礼乐诗书画茶医武等传统文化教育并进行国学教育观摩,后者主要参与到阳明文化的传承推广、博物馆运营和文献整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果。

三、师资培训

(一)基于中华文化视角创新全国汉语普通话测试培训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言语技能中,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本专业学生要努力向着一级乙等水平进行提升。在当前的汉语普通话测试培训中,对于命题说话部分,可以启发学生基于中华文化视角来组织语料,从专业的角度学以致用。如第14题“谈谈服饰”的参考语料可以如下:“中国以汉族是主体。我是汉族人,汉族也叫华夏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族的传统服饰是汉服,这是文化意味深厚的服饰,其主要特点是右衽、交领、广袖。在形制上有襦裙、曲裾、深衣等不同类别。所用的面料在古代也多是棉、麻、丝、绸、绫、罗、缎等。大学期间笔者积极加入了学校的汉服协会,学习相关知识、策划主题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越发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服饰的魅力。”

(二)成立中华才艺实训中心。中华才艺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中属于专业技能,成立中华才艺实训中心旨在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中华才艺修养,并至少对其中一门有较好的实践、展示和教学能力,成为工作所需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并能够在中华文化艺术展演策划中体现创新意识。笔者建议构建系统的中华才艺实践课程体系,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四年贯通下来,包括三个主体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诗诵、民族乐器、中国歌曲和舞蹈的基本要领;第二板块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书法、绘画、茶艺的基本要领;第三板块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手工艺、戏曲、民族妆容和服饰秀的基本要领。这三个板块可以在大一到大三实施,最后大四时进行综合性的中华才艺展演。

(三)开设学科专业和专题讲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中,也需要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学科专业和专题讲座。对于前者,主要包括本学科专业发展史论动向前沿等,如《近三百年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历程勾勒与展望》,使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教育有宏观的认知并可考虑在此领域发展事业。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曾说:“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华文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承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专题讲座,主要是弥补本专业中华文化相关课程在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不足,邀请专家来拓宽视野、提升认识。

总之通过以上创新尝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必将获得显著的提升。此课题具有长久探讨价值,需要专业同仁合作努力来推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晓明.新时期华文教育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3]习近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 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4-06-07.

作者简介:

王晓明,女,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