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娜
【摘要】衡阳又名雁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自古便是南北之咽喉,交通之要塞,她以妩媚之姿丰韵之魂畅游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她是耒耜文明拓荒之地,是始蚕嫘祖安眠之地,是南岳衡山屹立之地,是石鼓书院创建之地,是纸圣蔡伦诞生之地,是船山学说源起之地。她有着韫玉藏珠的山水文化,诗礼相传的书院文化,璀璨夺目的诗词文化,诗意浪漫的曲艺文化,巧夺天工的美术文化,质朴磊落的方言文化,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旨在摸清衡阳传统文化的家底,彰显衡阳文化实力。
【关键词】衡阳;山水文化;书院文化;诗词文化;曲艺文化;美术文化;方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91-03
基金项目: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关于衡阳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项目编号:2018D029)。
衡阳又名雁城,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自古便是南北之咽喉,交通之要塞,她以妩媚之姿丰韵之魂畅游于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她是耒耜文明拓荒之地,是始蚕嫘祖安眠之地,是南岳衡山屹立之地,是石鼓书院创建之地,是纸圣蔡伦诞生之地,是船山学说源起之地。秦始皇征南岭、汉武帝平南越,都曾出兵衡阳,她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东方莫斯科保卫战的英武之地,她是文人墨客流连抒怀的蓝墨水的上游,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旨在摸清衡阳传统文化的家底,彰显衡阳文化实力。
一、韫玉藏珠的山水文化
衡阳因地处衡山之阳而得名,古称“衡州”,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工商重镇、历史文化名城,才华横溢的衡阳人民创作的七律《衡州八景》生动形象地将城内的名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由雁峰烟雨、石鼓江山、 花药春溪、岳屏雪岭、朱陵仙洞、青草桥头、 东洲桃浪、西湖白莲构成的衡州八景是衡阳山水文化的亮丽篇章。
雁峰烟雨位于回雁峰下。回雁峰居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因北雁南来越冬而得名。雁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若遇雨天,烟雨池中便水雾蒸腾,宛如仙境,“雁峰烟雨实堪夸“由此而来。
石鼓江山位于蒸湘耒水汇合处,四面环水,环境清幽。初唐时已建合江亭、绿净阁,后于唐宪宗年间修筑读书庐。到了宋代,朝廷在此正式建立石鼓书院,韩愈等大批文人雅士曾流连于此,朱熹也曾在此讲学。
花药春溪位于岳屏公园内,岳屏山又名花药山,山中有一花药寺,寺前有春溪井。春天井水流溢,烟雾迷蒙,更盛传日光返照时会有张牙舞爪的龙在春溪井内出现,故有“花药春溪龙現爪”之说。
岳屏雪岭亦在岳屏公园内,岳屏山绿树成荫,群鸟飞翔。每到寒冬更是银装素裹,妖娆无限,且有百鸟觅食,喧闹嬉戏,一派热闹景象,故有“岳屏雪岭鸟喧哗”之说。
朱陵仙洞位于石鼓山东侧,相传此洞北通南岳,与朱陵洞相连,常有得道高僧借此洞往返于衡岳之间。因洞内壁上留下了杜甫等众多文人雅士的诗作使得该洞以诗名远播,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之说。
青草桥头因坐落于青草渡而得名,南宋年间始在青草渡修建木桥。每到秋天,青草桥头家家户户都忙着酿造酃酒,并竖起酒旗招揽顾客,故有“青草桥头酒百家”之说。
东洲桃浪位于东洲岛。东洲四面环水,然而不管江水如何上涨却永不淹没。王船山、彭玉麟等曾在此读书传道。每到春暖花开,岛上的桃花竞相开放,春风袭来,成片起伏的桃花宛若湘江之上的波涛。
西湖白莲位于西湖公园内,原是古西湖(现已不存)的一景,据传古湖遍生野莲,每到夏秋之际的晓夜和清晨盛开的白莲随风摇曳,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之美誉。重建的西湖公园依旧有曲折的荷塘盛放的白莲。
二、诗礼相传的书院文化
“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 衡阳的第一所书院——邺侯书院出现于唐代中期。邺侯书院是唐宰相李泌的隐居读书之所。李泌曾在南岳烟霞峰下建“端居室”并在此归隐12 年之久,“端居室”就是后来的邺侯书院。
衡阳书院的第一段黄金岁月出现在宋代,代表书院是文定书院与石鼓书院。现岳云中学“春秋楼”( 即科技楼) 所在地便是文定书院的旧址,这里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南宋初年,胡安国在文定书院讲授《春秋》之学,众多湖湘士子受其影响。其子胡宏亦以文定书院为基地培养了张栻、赵师孟等一大批杰出弟子,极大地促进了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石鼓书院创立于唐代,衡阳秀才李宽在合江亭旁所建的“寻真观”为书院之雏形。后理学大师朱熹论道石鼓,倡导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办学宗旨,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的教育目的,不仅被当世书院所效法,更对后世办学有着深远影响。
衡阳书院的第二段黄金岁月是在明代。明代初叶“心学”崛起,其代表人物湛若水对南岳衡山和石鼓书院情有独钟,曾先后五次到石鼓书院讲学。湛若水还曾在南岳建白沙书院纪念恩师,建甘泉书院讲学其间。石鼓书院作为当时的学术中心,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邹守益就曾在南岳办了东廓书院。当时石鼓、白沙、甘泉、东廓等书院,吸引了无数学术大师,一时名动天下。
衡阳书院的第三段黄金岁月是在明末清初。雍正以后,衡州府大力恢复和兴办书院,最著名的当属船山书院。同治年间,曾国藩力倡船山学,不遗余力使之成为风行显学。光绪十年,衡阳士绅集资创建船山书院,后时任兵部尚书的彭玉麟买地改建于东洲岛并亲笔题写“船山书院”四字,海内传经问学者接踵而至,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
三、璀璨夺目的诗词文化
我泱泱华夏是诗词大国,衡阳也是一座诗歌文化相当发达的城市。歌咏衡阳、赞美衡山的诗句最早出自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而以唐朝为盛。李隆基曾有诗云“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词中之龙辛弃疾也对衡阳念念不忘。衡阳诗词从创作题材来看,有山水诗、题壁诗、赠答诗,从创作主体来看,有僧道的酬唱赠答、有隐者的参禅悟道、有旅者的感怀吟咏,叙事状物,抒怀蕴情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谭岳生主编的《南岳衡山古今诗词集成》收集了咏岳诗词24000 多首,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出自于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一时期托大雁赞衡阳的诗人数不胜数,其中不乏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大家。北宋王安石也有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出自明代衡阳诗人陈宗契的《咏南岳诗》。张元干也曾在《菩萨蛮·微云红衬余霞绮》中留下了“雁行离塞晚。不道衡阳远”的词句。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这句赞颂石鼓书院的诗句出自元朝的陈淞年,事实上早在唐朝,石鼓书院便因與韩愈等名家的历史渊源而声名远播。“合江亭外雨丝丝,地胜难逢似有期”,明代张弼将其雨中游石鼓书院的经历创作成了一首七言律诗。
“回雁峰前一棹孤,平波如镜浸菰蒲”,这是元代诗人陈孚随在衡阳回雁峰留下的诗句,“万壑千峰次第开,祝融最上势崔嵬”,这是元人傅若金出使安南途经衡山时留下的《望岳》,衡阳的羁旅文化也无限灿烂。
“忆昨与故人, 湘江岸头别”出自于刘禹锡的《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出自于温庭筠的《赠僧云栖》。“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出自于杜甫的《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出自张祜的《赠僧云栖》。王昌龄也曾在《寄穆侍御出幽州》中留下了“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的感怀。赠别诗也是衡阳诗词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诗意浪漫的曲艺文化
古城衡阳有着极为浓重的曲艺文化积淀。南宋时期,古衡州的百戏歌舞已然盛行。文天祥的《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过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的盛况。明嘉靖年间,衡州一带已有戏曲活动。
迄今,衡阳尚有1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分别为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花鼓戏剧团,衡阳市、祁东县祁剧团,衡阳市、常宁市歌舞剧团,耒阳市艺术团和衡阳市湘剧团。
衡阳湘剧于2004 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名为“湘剧”实与湖南的“湘剧”并无太多渊源,因为其精髓是“昆曲”。
明天启年间,昆曲吴音随着桂端王朱瀛就藩衡州来到湖湘大地,并衍生成“衡阳湘剧”。衡阳湘剧团至今仍保留了《桂宝劝农》等昆曲最原始剧目。祁剧也于2008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剧以发源地祁阳县的祁字命名,因起源早而被喻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且曾有过“祁阳弟子遍天下”的辉煌,郭沫若先生曾言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衡州花鼓戏是唯一以地域“衡州”命名的地方小剧种,也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衡州花鼓戏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其表演细腻真实且贴近生活,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歌风味。
五、巧夺天工的美术文化
民间美术凝聚了当地人的智慧,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艺术之根”。衡阳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其中南岳木雕、衡州窑瓷和传统民居颇具代表性。
南岳木雕根植于南岳衡山,这里风景秀丽,林木繁多,儒、释、道各家文化在这里和谐发展。南岳木雕颇具文化意境,纳福求吉、避邪趋瑞是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因此南岳木雕善用谐音、象征、比拟等手法,且图必寓意,意必吉祥。南岳木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吉祥的文化寓意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瑰宝。
衡州窑遗址大部分沿江而建,交通便利规模宏大。衡州窑是中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以青瓷为主,胎质紧密、简朴素面、器型精巧、釉质优美、品种丰富,远超同时代其他瓷窑的青瓷,主要有茶器,也有酒器和文房用品。衡州窑瓷釉色均匀釉质莹润,工艺水平已达唐宋时期最高水平,粉上多彩高温瓷器是我国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瑰宝,为衡山窑首创。
衡阳传统民居尚存的主要有明、清以来的村落民居,驱车前往衡山县萱洲古镇、衡东县吴集古镇、常宁市庙前古镇等均能一览衡阳传统民居的风采。萱洲古镇依江而建,因盛产萱草而得名。萱洲古河街由石板街组成,明清古建筑错落其中,古色古香,极具江南水乡特色。易家院子、慈善堂、刘锦公祠、欧阳方家庙、金莲禅寺遗址、蔡候殿遗址、杨泗水府庙等无不体现了衡阳人民的纯情质朴。吴集古镇位于洣水河畔的杨山脚下,相传因吴三桂曾在此集兵而得名。清幽狭长的古石板道,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无不承载着久远年代商埠的印记。古镇的杨山祠相传为纪念随炎帝治理洣水而殉职的大臣杨山而建。庙前古镇始建于明永乐二年,于清代中期渐成规模,古镇的建筑群坐南朝北、整齐划一、雕刻精美、气势恢宏,院落间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六、质朴磊落的方言文化
方言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和集体记忆,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衡阳方言的发音系统里19个声母、39个韵母和6个调值,降调居多,语速很快,主要有湘语和赣语,除耒阳话、常宁话属赣语外,其他均属湘语。衡阳方言虽五里不同音,但却十分平实。衡阳人民也特别钟爱衡阳方言,有打油诗为证:“有一种衡阳话,说起来就是有味。有一种劣质产品叫播箩货,有一种得便宜叫捡娄席,有一种不顺眼叫不当相,有一种漂亮叫有麦子,有一种停车叫踩一脚,有一种高兴叫笑蜜哒,有一种休息叫困俺米。”
衡阳人民在辛勤耕作之余也创造了丰富的生产谚语,如“刺树开花下薯种,桐子开花浸谷种”“家养一塘鱼,吃用还有余”。还有创造了与艺术有关的谚语,如“出马门而戏,进马门而息”“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尽是山水”。与饮食有关的谚语,如“人在世上走,为了身和口”“雄鱼头,草鱼尾,鲢鱼肚皮鲤鱼嘴”。与世情有关的谚语,如“大风光吹高山竹”“人怕三句硬话,鬼怕三副竖卦”。
衡阳方言广泛地表达了衡阳人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是十分珍贵的文化产物。最好的往往是最质朴的,衡阳方言如是,衡阳传统文化亦如是,因此也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深入研究、精心呵护、倾力传承。
参考文献:
[1]尹小平,蒋花.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区域文化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160-162.
[2]杨小明.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衡阳市戏剧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艺海,2015(01):5-15.
[3]赵露荷.衡阳方言在特色旅游产品中的创意运用[J].大众文艺,2017(19):235-236.
[4]郭爱丽.古建筑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关系探讨[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文集11[C].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6:9.
[5]刘定安.衡阳历史文化特色及价值[J].衡阳通讯,2017(0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