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遗址陈列展览之特点

2020-09-10 07:22李玉颖
今古文创 2020年15期
关键词:炮台营口陈列

【摘要】 遗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览内容、布展方式、宣教手段等方面,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着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与博物馆相比较,遗址陈列展览具有展品历史背景的一致性、展陈空间的多样呼应性、展览内容的创意性和宣教手段的灵活性四个明显特点。

【关键词】 陈列展览;特点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86-03

遗址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绵延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遗址类保护单位就有一千多处。

为合理利用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更好地宣传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引导教育群众,大凡是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一般都举办有以该遗址历史文化為主要内容的陈列展览,是利用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对遗址进行研究、保护、展示,并通过教育活动让公众了解遗址的历史内涵和科学价值,认识历史发展方向,增进文化认同。

规模大的称为遗址博物馆,比如,辽宁省沈阳市新乐遗址博物馆、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规模小的称为遗址陈列展览,比如,营口市西炮台遗址陈列馆、营口市金牛山遗址陈列馆。

这些各具规模的遗址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展览内容、布展方式、宣教手段等方面,更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着博物馆展览形式与内容,大都采用“遗迹展示+展馆展示”的形式,遗址博物馆有四大优势,即空间位置的原真性(遗迹在原位展出)、展览主题的专属性(与特定遗址相关)、展品的双重性(既有可移动文物,也有不可移动文物)、内容的结构性(同一遗址内,房址等遗迹的空间位置与功能都是被古人严格定义的,考古发掘出的可移动文物,也都通过出土层位与遗迹相关联),运用多种展示方法,使观众清晰有效地理解遗址性质。

一、遗址陈列展览具有展品历史背景的一致性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展览时,会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不论规模是大是小的博物馆,其展品历史背景都不尽相同。它们或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或是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可以上下几千年,地域跨度可以纵横国内外。

而遗址陈列则不然,举办陈列展览的目的是展示和宣传该遗址的历史沿革和承载的文化信息,从展览提纲的撰写到展品的搜集、陈列设计,都为这一目的服务。所以,遗址陈列的展品历史背景有着一致性。

每件展品都是该遗址遗存的,或在该遗址内出土的,或与该遗址相关的,比如营口市西炮台遗址历史陈列馆。

营口西炮台遗址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工程遗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炮台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土炮台之一,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实物见证,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我国海防史、营口地方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炮台遗址的选址、布局、火器配置、建筑技术是北方沿海炮台建造史上的重要案例。

西炮台遗址使用三合土代替了砖石作为建造材料,且其建造方法受到西式炮台影响,是我国炮台建造史上的一大进步,对研究近代军事防御工程和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科学价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营口代替牛庄开港成为通商口岸。营口地处辽河入海口,历史上就是“渡郡通津”、关隘和海防要地。

对外开港后,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更加突出。于是,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在辽河入海口处修筑炮台。

营口西炮台于光绪七年八月二十五日(1881年10月17日)动工至光绪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86年公历8月5日)竣工,是清朝末年为加强海防修筑的诸多沿海炮台之一。

营口西炮台自建成后,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夷、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浓缩和辉煌创造力的体现。

所以,营口西炮台历史陈列馆的展览内容,无论是实物还是照片等,都紧紧围绕这一历史背景进行搜集和设计。

展览内容的时间跨度从1856年至2006年,展现营口西炮台遗址150年的历史沿革,及其所承载的建筑、军事、战争、武器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展出图片、出土的枪炮零部件、近代铁炮、修筑炮台使用的石夯铁夯、修筑炮台时的场景雕塑以及甲午中日战争西炮台保卫战场景再现、碑文拓片、油画、历史文献等展品。将反映炮台修筑背景、建筑工艺、驻军情况、火力配置、战争经历、沿革等信息,放在中国近代史和营口近代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整合,进而展现国家的“求强求变”,民族的“顽强不屈”。

通过展览,让参观者看到,西炮台遗址不仅仅是一座炮台,而是晚清在国家防御方面新思想战胜旧观念的一个结合点,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结合点,是侵略与反侵略的一个结合点。

二、遗址陈列布展空间的多样呼应性

展览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就是在展览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传播历史文化信息。

展陈的空间越大,陈列的展品越多,传递出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常态下,博物馆展览都是集中在一个建筑空间内。而遗址陈列展览可以在多空间进行并彼此呼应。

因为,一般遗址都包含有室外露天广场和室内建筑两部分场地。

比如,营口西炮台遗址占地8.5万平方米,由934延长米的夯土围墙、三座炮台、护台河、三个营门等不可移动组成一个露天的展览场地。

此外西炮台遗址还有1000多平方米仿清兵营建筑。宽阔的室外场地和一定面积的室内建筑为遗址陈列提供更多可利用空间,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进行各种形式的布展。

营口西炮台遗址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了《室外实物陈列展》《室外情景模拟展》《室内实物图片综合展》三种陈列方式,来丰富遗址展览内容。

营口西炮台遗址《室外实物陈列展》包括近代火炮展区、现代火炮展区和炮台围墙展区。

近代火炮展区展出近代铸铁炮;现代火炮展区展出高炮、榴弹炮、坦克炮等现代兵器和防御设施;炮台围墙展区展出近代铸铁炮和仿铸铁炮。

《室外情景模拟展》是利用露天场地宽阔的优势,制作仿真雕塑模型,演绎战争场景;目前西炮台遗址内设有二个室内实物图片综合展览,一是常设展览《炮台魂—营口西炮台基本陈列》,介绍西炮台历史沿革;二是《故垒雄魂—中国近代海防炮台展》,介绍的是我国近代沿海炮台的历史及重要炮台的概况。

三种展览形式各有侧重,补充呼应。

《室外实物陈列展》让观众可以直接触摸文物,缩短了今人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

《室外情景模拟展》配以讲解说明,更能激起参观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参观兴趣。

二个室内展览让参观者从总体上对西炮台遗址有全面的了解。

这样的设计,一是有效地使用了营口西炮台遗址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使展览陈列多样呼应;二是可以充分利用遗址遗存的各类文物进行展出。

珍贵的文物可以集中在室内展出,一般的、不涉及安全隐患的文物可以放在室外展出;三是最大限度地傳播中国近代历史和营口历史知识,传播武器知识及火炮作为文化符号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政治经济信息;四是在现代火炮与清末火炮的对比展览中,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和辉煌的创造力,展示我军现代化装备水平,使遗址内涵更加丰满立体,为博物馆业务活动带来活力,为观众带来无尽的新鲜感,也给遗址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遗址陈列展览内容的创意性

任何展览都是“创意”的结果,创意在展览中无处不在,没有创意就谈不上展览。

“创意”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创造,二是创新。遗址展陈设计的创意性主要体现在“展览内容”的创新上。

其一,遗址遗存下来的建筑(房屋)相对于新建的博物馆来说面积都比较小,而按照国家《文物法》“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使一些遗址后来有复建的房屋,面积也不是很大。

这就使遗址陈列展览在室内布展空间的设计上存在局限。其二,遗址中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都是先人创造的,后人只能是更好地保护最大限度地传承和传播,不可以做任何改动。

遗址展览要想达到传承和传播的目的,则需要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所以,在遗址展览中,创意更多是体现在“展览内容”的创新上。

比如营口西炮台遗址《室外情景模拟展》,就是“展览内容”创新的体现。

营口西炮台遗址《室外情景模拟展》西区的展览是根据甲午中日战争西炮台保卫战创意的,东区的展览是根据驻守炮台的海防马步练军生活和训练内容创意的。

1894年10下旬,中日甲午战争战火烧到辽东半岛。1895年3月6日,日军进攻西炮台,镇守炮台的海防马步练军官兵奋起抵抗。

为了阻挡日军进入炮台,管带乔干臣下令将通往炮台的所有桥梁炸毁。当日军进入地雷区时,清军引爆地雷13处,使日军想一举攻占炮台的计划破灭。

3月7日凌晨2点,日军派工兵和步兵的偷袭西炮台,管带乔干臣带领官兵坚守到3月7日上午10时,被迫突围,退守田庄台,炮台被日军侵占。

这次战役虽然最终是清军战败,但却是日军入侵营口外围以来遭到的一次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历史过程如果只通过几件文物是无法展现的。

在营口西炮台遗址广场西侧用真人比例雕塑群创意《室外情景模拟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过程,使展览不仅仅是藏品的展示,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营口海防马步练军光绪九年(1883年)建制,驻防营口三十年,在民国三年(1914年)改归奉天陆军第二十七师节制。

担负“巡防海口、驻守炮台、弹压地面、缉捕盗贼”的职责与任务。

1900年8月,沙俄步兵500名、骑兵100多,携带重炮4尊,进攻驻守营口的清军,清军死守阵地,义和团一百多团民前来助阵。

俄军联合日军的兵舰、鱼雷舰二十多艘,从水陆三面围攻清军营地,清军将士和义和团团民与俄军迭战十余合,终因众寡不敌,历尽阵亡。

此次战役,海防马步练军官兵共计112人阵亡,在营口乃至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营口西炮台遗址《室外情景模拟展》东区展览,用真人比例制作仿铜群雕,再现了当年驻守营口西炮台的海防马步练军挑水、练剑、打拳等生活和训练的场景。

四、遗址宣教手段的灵活性

西炮台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肩负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与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双重重任。

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充分发挥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特性,以其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关注的科普教育活动,增加互动体验项目,从而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参观者对现代博物馆需求是:互动性、多样性、真实性、富于变化和具有个性化的体验。

由于拥有室内、室外陈列空间,所以,遗址陈列除了可以进行“直接参观式”,还可以把宣教活动打造成“文化广场式”和“参与互动式”,将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遗址的宣教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营口西炮台遗址内有2万平方米的硬覆盖广场,成为“特殊的文化广场”。

每年依托清明节与中小学校、六一儿童节与教育局、五四青年节与团市委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西炮台遗址露天展览“特殊文化广场”的作用。

营口西炮台遗址还常年为驻地武警官兵提供训练场地,在八一建军节邀请驻军部队到西炮台遗址广场进行队列演练,免费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和社区前来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国庆节之际,在广场上组织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放映《大清炮队》《甲午海战》《邓世昌》等与西炮台遗址有关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营口西炮台遗址组织各种规模的参与互动式宣教活动。

比如,举办《炮台魂》大型文艺演出,举办“炮台杯”辽南地区少儿书法大赛和“炮台杯”颂中华演讲比赛等活动。

策划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移动性带动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传播,邀请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人靳雪芬举办以西炮台火炮展品和民族英雄人物为主的剪纸作品展览,并现场教授参观者制作剪纸。

通过这样的参与互动方式,不仅传播了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对遗址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博物馆是社会公益组织,其传播的知识和文化,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陈列和展览是吸引观众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

因此,遗址类博物馆更要明确自身定位,注重契合广大民众文化需求的时效性,不断加强内容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作者简介:

李玉颖,女,汉族,辽宁营口人,营口市西炮台遗址陈列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口地方史。

猜你喜欢
炮台营口陈列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服装市场品牌 陈列现状和未来解析 陈列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