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成率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7-070-02
摘 要 为继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文章认为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建议的改革对策为: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重視学生的主体地位;甄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培养。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 普通高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又一次改革与优化。新教材、新理念和新精神对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新形式下,为提高实效性,则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学习,迅速领悟新课程精神,并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为提升高中生的体适能健康夯实基础。为此,为尽快地落实新一轮体育新课改精神,将体育学科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笔者浅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如下。
一、制约因素分析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走访调查发现,个别体育教师虽然做到了精心备课,教学过程井然有序,但教学理念却传统守旧,依然为传统体育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为中心。笔者认为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体健康第一为目标,让学生快乐起来,在运动过程体验快乐、成功,身心能得到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为此,体育教学理念一定要与时俱进。
(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据高中生反映,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存有体育教师擅长什么就多教些什么的情况,而且还出现体育教师为教材内容而教的样态,忽略了高中生的心理感受,高中生多是被动参与,导致了课堂教学收效不理想。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不灵活
据部分高中生反映,他们的体育教师课堂上多采用“讲解-示范-分组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用教学方法也长期固定不变,高中生兴致不高,参与动机也不是很强,其结果不仅高中生锻炼效果不佳,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教学评价方案不够合理
通过与部分高中生进行访谈得知,体育教师在期末体育考核中为简便操作,多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统一尺度之下,由于同一教学班学生的运动基础不同,部分同学尽管非常努力了,但与不够努力的体育优等生相比分值还是不理想。结果对考评的方案不满意,体育积极性受挫,同时也不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二、 对策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围绕学生成长与成才目标,高中体育课不在提倡以竞技体育为主,而是要围绕“健康第一”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课堂上培养体育兴趣、并设法引导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日常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依据学情,按照新课改精神来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与运动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组织与引导高中生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体育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体育诉求,尝试个性化教学,以此推动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学不仅要教育学生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还要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为此,学校在组织与开展体育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个主要的参与主体。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开展的一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就充分考虑学生因素。笔者建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应将体育课上成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课,而不能上成一个单纯的竞技体育训练课;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要关注学生的体育所需,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去所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爱好;三是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仅是体质、运动基础等方面的,还有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要考虑运动负荷量的合理安排,又要实施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安排,例如不能让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天天打篮球,要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和谐、全面发展。
(三)甄选教学内容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更为科学,更为全面。其不仅包含传统的竞技运动部分,还包括健身、体育休闲、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集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于一体,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为此,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为上好体育课,充分发挥出体育课在学生思维健康观中的重要作用,要甄选教学内容,将那些健身价值高的、学生比较喜欢的、有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运动项目甄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一方面继承部分传统运动项目,例如中华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等需要传承进一步去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将体育舞蹈类、例如广场舞、健美操、瑜伽、小球类多增加点课时,此类运动项目健身价值高,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还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三是引入哪些学生比较喜爱,在学校有开展条件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例如轮滑、体育拓展项目等,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之,认真甄选出学生喜欢、实用又方便开展的体育教学内容,既落实了体育教学改革精神、才又达到了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课上的好不好,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动机?这与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为此,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秉承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大胆运用与借鉴外校体育界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并与本校学情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可运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很多,但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用,有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课堂进程中的动态生成,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为此,体育教师要活学活用,在教学实践中要因人施策、因势利导,设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到全面发展的实现、到最求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总之,要以健康第一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所运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新颖、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有“效”与有 “笑”的和谐统一。
(五)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培养
实践已证实过去那种“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因为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为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就应坚持以生为本,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认真在新课改精神引领下備好课,更要研究学情,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评价方案选用等方面,都要改进与优化,不断激发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减少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压力,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技能、运动特点、兴趣取向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引导,避免一刀切的倾向,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依据高中生到体育兴趣与爱好,分别进行专项指导,最大化地挖掘高中生的体育潜能,实现“一专多能”的育人方式,真正落实体育课改精神,即要个性发展又要全面发展,还要向学生渗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顽强拼搏等体育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自信并在个人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实现学以致用,然后养成锻炼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关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更要关注他们道德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更应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功用。在新课改精神的引领之下,固本革新、扬长避短、锐意进取,树立教学新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为高中生的体适能健康水平的提升发挥出重要作用,为高中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得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清福.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8(79).
[2]李后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4).
[3]孙华.新课标下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6):4-5.
[4]王崇.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今天,2020(6).
[5]曹科.浅谈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