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影《你给的仇恨》是一部聚焦美国种族歧视和警察暴行的好莱坞影片,在其首映后便斩获无数好评。它从青少年角度再次探讨美国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与冲突,但在种族冲突这一大社会背景下,影片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人的本性,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基于种族冲突主题下的人性展露,该影片最终给出了自己的诠释,即用爱和包容来解决日益剧烈的种族问题。
【关键词】 《你给的仇恨》;种族歧视;警察暴行;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32-03
电影《你给的仇恨》是由小乔治·提尔曼指导,根据安吉·托马斯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影片。该影片从16岁黑人少女斯塔尔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为黑人好友遭受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寻求公正审判的故事。自2018年在美国上映以来,赢得了全球众多影评人的好评。
本片以黑人父亲对黑人幼女斯塔尔及其兄弟的严肃训话开始,父亲对围坐在桌子边的三个孩子说道:“总有一天你们要跟我一起出门,我们肯定会被警察经常拦下来,你们会看到我的双手在汽车仪表盘上,跟我学,你们一定记得手不要乱动,因为这样会让警察变得紧张。否则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一定记得把手放在他们能看到的地方,清楚了吗?” [1]寥寥数语,就将美国黑人生活的悲哀和不幸传达得淋漓尽致。
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差异巨大的大熔炉国家,有色人种在社会生活以及法律面前都会被区别对待,而这种区别对待在本片中的直观表现就是种族歧视。
一、根深蒂固的种族冲突
纵观美国移民历史,不难发现其黑人是唯一一群带着锁链来到美国大陆的种族[2]48。早在17世纪伊始,大批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掳掠买卖到北美殖民地充当奴隶,他们在那时仅被看作“会说话的牲口”。虽然美国黑人在历史上发动了一系列的民权运动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种族因素仍然是他们追求“美国梦”的最大绊脚石。
在当今美国社会,种族偏见和歧视在白人内心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电影《你给的仇恨》便是对种族歧视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缩影。
影片以白人警察射杀黑人男孩为故事主线而展开。开头的一幕便是黑人少女斯塔尔的发小卡尼尔在开车送自己回家的路上,被白人警察拦下且被迫下车,在卡尼尔将脑袋探入车内拿驾驶座上梳子的时候引发警察的误解随即被射杀。
案发后,斯塔尔的警察舅舅对斯塔尔的一席话让电影的主题浮出水面,“如果是白种人坐在车里面,警察会让他们举起手来,而不是直接开枪”。不难看出,肤色决定了警察的执法策略。似乎只要你具有黑皮肤,警察就会给你贴上不守规矩甚至是暴徒的标签,从而在自己执法过程中高度警惕。
盡管斯塔尔不顾一切地为好友讨回清白,但各大媒体和公众并不关心卡尼尔的死是否是无辜的,却都把焦点聚集在卡尼尔是否是“毒贩”或“不法少年”的身份上。甚至有电视媒体同情白人警察饱受舆论攻击的处境,最终引发了美国黑人的游行抗议活动。
在美国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在美国社会上都引起了抗议或骚乱等轩然大波。由此可见,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冲突是美国社会的一大顽疾,它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并且置美国黑人于苦难、悲愤和饱受欺凌的境地。
整部影片在种族冲突的主题下从侧面描述了非裔种族群体内部的帮派斗争,黑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贫穷的黑人青年为养家糊口的挣扎。正如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所言,人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影片中所呈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是对人性的一种表述方式。
通过分析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下所表现出来的冲动,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实际上借用了种族冲突的主题去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性问题。
二、种族冲突下的人性展露
所谓的人性,就是指“现实性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2。人性并不是人所固有的抽象存在,相反,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人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本质[4]29。
在影片《你给的仇恨》中,导演围绕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展露出各种环境下人的心绪和冲动,当我们把这些人物当成社会关系中的人来看待时,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和学校其他同龄人相比,主人公斯塔尔骨子里带有明显的自卑情结。为了得到白人同学圈的认可,她在威廉姆森白人学校里用白人文化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拒绝使用俚语,事事迁就自己的白人闺蜜海莉。片中的这些描写直接体现出她对自己黑人身份的不自信和否定,她宁愿将白人礼仪规范视作神明,也不愿接受自己黑人的身份[5]72。
斯塔尔的这些行为是毫无缘由的吗?影片最开始所呈现的斯塔尔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可能会说明一些问题。斯塔尔居住的花园高地社区充满毒品和暴力犯罪,这与威廉姆森学校文明高贵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无疑都促成斯塔尔极度自卑的情结。
随着剧情的进展,斯塔尔从自卑逐渐变得充满仇恨和愤怒。事实上,人性的自卑到仇恨之间的转化与其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尽管斯塔尔选择缄默,但在卡尼尔悼念仪式当天及以后的数天里不断有民众在高地花园举行“还卡尼尔公正”的抗议活动。
当斯塔尔返回自己的学校,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白人同学把参加示威游行作为华丽丽的借口去逃课嬉闹,斯塔尔被彻底激怒了,她愤恨于所有白人同学的无知和冷漠,他们竟无视卡尼尔的死,还拿如此严肃的种族歧视问题当作儿戏。透过屏幕,我们看到的是种族歧视外衣下关于人性的事实。偏见和歧视的社会环境使斯塔尔的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比起刚开始的自卑,这时的斯塔尔决定为卡尼尔发声。她出庭陪审团为卡尼尔指证,可最终的结果却是陪审团免予起诉白人警官;她参加了黑人民众组织的为卡尼尔伸张正义的抗议活动,并拿着扩音器喊话道,“我们都是不公正的目击证人,我们不会停止抗议,我们要让全世界也看到”,可换来的却是催泪弹和武装警察。斯塔尔的这些经历,足以解释为什么斯塔尔在用扩音器喊话完后竟然拾起地上的催泪弹扔向警察队伍进行反击。
斯塔尔的做法是对内心愤恨的宣泄,是在社会如此冷漠无情时人的本能反应。看似简单的种族冲突,实则各种社会环境下的人性的展露。
不只是斯塔尔,其他黑人也同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又有谁敢说内心没有丝毫恨意。影片中,花园高地社区的黑人毒枭金对斯塔尔一家的恨是导演展露人性的另一条主线。由于斯塔尔在媒体面前不小心暴露出卡尼尔因生活所迫有贩毒的经历,以至金屡次对斯塔尔一家进行致命威胁。金的这些做法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所致。
金其实是大多数黑人的缩影,整个社会对黑色人种的隔离导致他们没有就业机会[6]58;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去养家糊口。如果不是为了谋生,金也不至于走上贩毒的这条不归路,更不至于对一个16岁小姑娘斯塔尔开展多次报复。
可见,社区毒枭的复仇行为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复杂社会关系下人性的事实。
斯塔尔和社会毒枭金内心的仇恨之火与黑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从情感或者动机方面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白人警察布莱恩误杀卡尼尔的真正诱因着实引人深思。布莱恩在拦下卡尼尔的车后,就怀疑卡尼尔是毒贩,当卡尼尔把脑袋伸进车厢内拿梳子时,布莱恩立马开枪射倒他并慌忙质问卡尼尔的武器在哪里。
片中的这一场景留给人们很多思考:布莱恩因何而判断出卡尼尔是毒贩?为什么会在毫无口头警告的前提下突然射击?布莱恩又为什么如此慌张的寻找卡尼尔的枪在哪里?
仔细品味案发现场的细节,我们会发现布莱恩的射杀卡尼尔的诱因是他自己内心的紧张与恐惧,这种恐慌也应该归咎于他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
在美国社会,黑人都被贴上了毒品、黑帮和犯罪的标签,身为白人的布莱恩警官一定受到了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再加之在花园高地所经历的多发暴力和毒品案件,结果就是他本能的对黑人存在刻板印象。卡尼尔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布莱恩的偏激猜测和高度怀疑,所以一旦发现有不好苗头便毫不犹豫地扳动手枪。
布莱恩对卡尼尔的暴力执法都是种族关系下的人性表达,在白人自己可能遭受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先牺牲黑人的性命。
虽然本片的主题是种族歧视,但是该片所有的情结都与人性息息相关。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社会关系下所体现出的各类情感是对人性的真实展露。
与其说此片是一部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还不如说此片是一部关于人性探索的影片。种族冲突下的人性是复杂的,导演通过对各类人物情感和冲动的呈现,试图告诉我们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性,才是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隔阂的根本原因。
三、人性的闪光
影片中所有的冲突最终得以平息,都归功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包容。影片中斯塔尔父亲对三个孩子的爱让观众为之动容。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黑人父亲麦弗里克在斯塔尔九岁的时候便告诫三个孩子顺从警察的指令。斯塔尔父亲非常清楚在这样的社会无视或者挑战警察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卡尼尔因无视白人警察而被射杀致死便是对斯塔尔父亲生存法则最好的反面解释。所以,斯塔尔父亲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孩子们的性命。
和斯塔尔父亲相比,斯塔尔母亲雷吉娜对孩子们的爱显得更加情感化,她散发着人性善的光芒,并用爱感染到斯塔尔,当斯塔尔与白人闺蜜海莉在种族问题上三观不合时,雷吉娜提醒她先掂量一下自己对海莉的爱是否能胜过海莉所犯的错误。雷吉娜的点醒驱散了斯塔尔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得斯塔尔慢慢接纳自己的民族身份,并学会善待爱自己的每一个人。
可见,当人类爱和包容的光芒出现时,人们内心的自卑、恐惧甚至仇恨都会瞬间得以消融。
片中最让观众泪目的是电影最后一幕。斯塔尔的弟弟瑟卡尼竟然双手握枪警告金不要伤害父亲麦弗里克,此时警察也刚好赶到并拿起枪对准小小年纪的瑟卡尼并命令他放下武器。斯塔尔对眼前这一幕感到震惊,此时的瑟卡尼不正像极了当时无视警察指令的卡尼尔吗?斯塔尔慌忙举起双手并勇敢地用身体挡住年幼的弟弟。
是谁给了弟弟仇恨?电影片名给出了答案,是“你”给的仇恨。这里的“你”有多重涉及,包括白人对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黑人自身为摆脱贫困而走向犯罪甚至引发黑人内部的争端,以及部分黑人为了逃避白人冲击而宁愿用白人主流文化来伪装自己黑色皮肤等社会因素。当斯塔尔用身体挡住拿着手枪的弟弟时,导演也正在告诉观众,受感化于父母的爱和包容,斯塔尔人性之光芒足以浇灭弟弟内心的仇恨。当社会给下一代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未来必定会结出无数仇恨,只有人性善的光芒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片子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观众关于卡尼尔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也许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种族主义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仍将无休无止。至于如何去化解这些冲突,影片告诉了我们最有效的途径:即彼此的理解、包容和爱。只有人类携手用人性的善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不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满怀仇恨地去对待这个世界,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看到国家和世界美好未来的希望。
四、结语
电影《你给的仇恨》 中,卡尼尔的遭遇竟然与2020年5月46岁黑人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足以说明美国种族问题的顽固性:种族主义的阴影仍旧笼罩着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6]61。
种族之间的隔离和冲突中所蕴含的是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性问题。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压迫既有个人问题也有历史渊源,这种社会关系会催生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冲动,以致激化种族之间的矛盾,甚至让人类越陷越深。
然而这种矛盾并非无法化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的爱和包容,人类应该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彼此的过错并且用真情去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才会得以消融。虽然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和歧视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就像导演所诠释的那樣,人性的光芒必定会消融人与人之间的芥蒂,人类一定能在不久的未来重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且自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爱奇艺·电影.你给的仇恨[EB/OL].https://www.iqiyi.com/v_19rqycvf9c.html,2018-11-08/2020-08-25.
[2]邓蜀生.美国黑人的历史地位和现状[J].史学集刊,1990,(04):48-56.
[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蒋怀柳,彭光灿.马克思人性观的飞跃——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及其对传统人性论的超越[J].理论月刊,2014,(06):29-32.
[5]余薇.论《黑暗中的星光》中的不可靠叙述[J].新余学院学报,2020,(02):69-73.
[6]姬虹.种族主义阴影下的美国黑人现状[J].国际观察,2002,(02):57-61.
作者简介:
张巧,女,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