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佳艺 邱代武
【摘要】“担经挑”是流传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地区的一种原生态巫舞,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宗教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种舞蹈随着历史的演变,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将从“担经挑”舞蹈的动律、形态、队形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价值与发展潜力。
【关键词】担经挑;舞蹈;发展;传播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45-02
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流传着一种极为原始的民间舞蹈—— “担经挑”,其舞蹈主要以祭祀人类的祖先、三皇中的两位——伏羲、女娲为主。是根据传说逐渐形成的一种祭祀活动,是淮阳县庙会上独有的一种舞蹈,现在的“担经挑”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舞蹈形式,更成为了当地人民对祖先表示敬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淮阳地处周口市中心地区,历史悠久,人祖伏羲建立中国第一个都城便是在此。作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淮阳流传、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每年二月初二太昊陵的庙会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庙会上最具特色的,便是具有极其深厚历史根基的舞蹈——“担经挑”。
一、“担经挑”形成的历史背景及表演形式
(一)历史背景
在淮阳地区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是担经挑起源的一个传说。相传,女娲炼化五彩石补天,抟土造人,因此惹怒了上天,被玉皇大帝变成了黑狗丢进恶狗庄,饱受折磨和羞辱。她的女儿宓妃因为思念母亲日夜抄写佛经,其孝心感动了上天,便派人告诉她母亲还活着,于是宓妃便将孝敬母亲的佛经放在自制的花篮里,用竹扁担挑着去寻找母亲。她走进恶狗庄,担着花篮边舞边唱,突然发现一只黑色的狗一直蹲在那里盯着她,见到宓妃手里的“担经挑”眼里竟然泪水盈盈,宓妃眼明心细,于是便把黑狗放进花篮,担着黑狗逃出了恶狗庄。刚走出不远,黑狗口吐人言,它告诉宓妃围着它倒转64圈,宓妃照做后黑狗便化为了原形,母女俩抱头痛哭。她们一起回到了宛丘(今淮阳),后来女娲变成了神仙,女儿宓妃淹死洛水中变成了水神。后人们为纪念宓妃的孝心和女娲造人的功绩,便也学着宓妃担着花篮,里面放上经文,目的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
(二)表演形式
“担经挑”又称担花篮,他是太昊陵最原始的巫舞,也是以“巫”的形式祭祖的远古遗风。每逢二月初二,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从那一天起到三月初三,每天会有大量的人去向太昊陵朝圣,因此便形成了庙会。在庙会上会看到一群用扁担担着龙凤花篮,手里敲打着竹板,满面春风边舞边唱的舞蹈团体,她们就是“担经挑”的传承者。舞团每班四个老斋公,三人表演,一人打竹制经板,在经声中以说明形式为表演者伴奏。唱词内容多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祖歌功颂德,二是劝人为善。最近几年有新增添了歌颂党的功绩、建设和谐社会及男女之间爱情的话题。三幅精挑中六中花篮制作精巧,一端为龙花篮,一端为凤花篮,也有狮子、老虎等式样。最初的“担经挑”的演员多为农村女性,她们没有美丽精致的服装,没有浓妆艳抹的妆容,没有经过刻意斟酌的舞姿,她们所展现的,就是最原始,最淳朴的原生态舞蹈的艺术魅力,真切的表达出了演员对祖先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和虔诚祈福的心态,毫无造作之势。
“担经挑”的队形也是极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祭祀性舞蹈“巫”的特性。这种巫的性质具体体现在队形转变上。“擔经挑”的队形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以十字路线为舞蹈的中心,对面穿插两人随后穿插而过,走成“剪子股”路线,一人在前,两人随后穿插而过时,必须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纱相互交合,象征伏羲女娲交尾状,也象征着人民对生殖繁衍的精神寄托;二是“铁锁链”,又称“拧麻花”或“八字形”,一人走这条路线,两人走另外一条路线时像拧麻花似的多次重叠在一起,两条路线呈“8”字形;三是“履迹步”,又称“蛇蜕皮”,一人在前,三人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节奏慢时,步履像蛇在蠕动,节奏快时,又像蛟龙在盘旋,相互追逐,表现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这些队形都有特定的意义与象征,多为老百姓对女娲伏羲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神明护佑的渴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融合了其他舞蹈的步伐,增加了一字步、回字步、八卦步、十字步等。
二、“担经挑”的动作动律及风格特点成因
“担经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态祭祀舞蹈,并没有太多的炫技,更偏向于表现。在表演形式上,配合唱词所展现出来的舞姿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平缓轻柔。步伐主要有两种:一是从脚后跟到脚的外缘再到脚掌的形式,类似于中国古典舞当中的“圆场”,行走时如同圆场一般半步半步前进;另外一种则是以前脚掌着地,脚下在行走时略微划圆,类似安徽花鼓灯中的双环步,行走时腰胯如同柳树迎风左右摇摆,这与过去的女人缠足的习俗有关,因此形成其独特的体态特征。
过去的演员多为年纪偏大的女性,故当时的诵经“老斋公”动作多平缓,大多数情况下均是边走动边唱念经词。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担经挑”表演团队年纪已经倾向年轻化,诵经的老斋公这一角色也开始融入舞蹈,边唱边跳,舞蹈难度系数也开始增加,如剧目《陈楚和韵》,不仅仅有队形的变换,还有了点翻身这样的技术技巧,这些与之前的老一代的担经挑虽略有不同,将担经挑更加艺术化,但从根本上讲它的基本形式和固定的特有的队形变换是没有变的。
“担经挑”舞蹈动作极具指向性,几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队形都有特定的意义。如演员背靠背相互交叉行走,头上的飘带必须互相缠绕,这就是有特定含义的。据记载,汉代出土的石像和砖画像里,均有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出现,这便是上述动作的来源。此时为舞者伴唱的歌词也大多是颂扬二人造人的功绩的。类似的动作还有很多,正是由于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的心意经久不衰,才形成了充满“巫”性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今天的“担经挑”。
三、“担经挑”的舞蹈文化价值及传承意义
“担经挑”传女不传男,这是远古“龙花会”流传至今的规定,但是到了今天,“担经挑”也逐渐加入了男性,人数也逐渐开始增加,这证明“担经挑”正在被更广大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现如今,淮阳下属的各个乡镇几乎都有专业的“担经挑”表演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负责人,服装道具一应俱全。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形式很好的继承并保护了“担经挑”这一文化遗产,这也是让其更为长久的流传下去的方式之一。
艺术都是有二律背反规律的,一门艺术如果想经久不衰,必须从内部发生变革,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担经挑”亦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地守着老一套东西,想要长久并广泛的使其发展,让其登上更广阔的一片发展空间,单纯依靠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是远远不够的,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自己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现在很多年輕的专业舞者不喜欢不理解原生态舞蹈,这种情况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民间舞蹈逐步走向衰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年轻舞者对于原生态舞蹈所带有的厚重历史价值的认识,让他们自身愿意接纳,学习,并且可以把这种舞蹈发扬光大。由此,我们可以开设专门的教研小组,系统的整理加工民间的“担经挑”,使其成为一门课程,让舞者在课堂之中学习、接受这一表演形式,并在课堂之中引进民间“担经挑”艺人,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学习“担经挑”的形态特征及动态动势,以此来学习并理解“担经挑”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
另外,由于“担经挑”这一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研究此舞蹈对个人来讲并无太大利益,故在舞蹈界基本无人问津。个人认为可以由政府出面,对“担经挑”舞蹈研究者做一定程度上的补贴,开设专项小组,这样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关注这项艺术,并在某些晚会、演出中加入担经挑节目的元素,这样会使更多的人了解“担经挑”,使我们流传千百年的舞蹈不至于失传。
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要有优秀作品的问世,由于“担经挑”的“巫”的特殊性过于浓厚,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对之关注甚少。周口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鲁恩雄教授曾经创作出了新一代的“担经挑”舞蹈—《陈楚和韵》,他一改“担经挑”的传统表演形式,将演员换为年轻俊俏的姑娘,服装也进行了改良,颜色变成了炫目的红黑搭配,身上担的花篮也变成了粉色红色相交的绣球。这种变革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全国各地研究伏羲文化的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受到许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在周口地区火热一时。正如这种变革一般,“担经挑”确实需要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
“担经挑”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吸收新的事物,不断创新、改良,与时俱进,同时又不能完全抛弃它的历史形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地“扬弃”中把祖先的遗产发扬光大。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一项祭神活动,更是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对祖先的崇敬之意与美好的祈福心愿,它应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接纳,将对祖先的敬意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身体力行的将“担经挑”推向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鲁恩雄.论原生态民间巫舞“担经挑”的传承和发展[J].前沿,2012,(6).
[3]赵腊梅.论淮阳民间艺术“担经挑”[J].民俗文艺,2009,(2).
作者简介:
支佳艺,女,河南周口人,回族,硕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研究。
邱代武,男,四川攀枝花人,汉族,学士,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舞表演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