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理论与俳句翻译美学

2020-09-10 07:22蒋海阳
今古文创 2020年37期
关键词:俳句补偿审美

【摘要】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俳句汉译常分为诗体与白话体两大体裁。在翻译时,译者应该跳出形式的囹圄,从更高的角度审视俳句本身,以获得更优质的翻译策略。本文尝试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手段,参考许渊冲的译诗“三美”原则,聚焦俳句的形、韵、意三个美学层面,探究美学视角下俳句汉译可行性。

【关键词】 俳句;翻译;补偿;审美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78-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942779及浙江工商大学教改项目1080XJ0517001-03研究成果。

日本的和歌起源于汉诗,而俳句又从和歌中发展而来。如果说和歌是延续贵族精神的阳春白雪,那俳句则是发扬庶民艺术的下里巴人。俳句以其轻巧的体裁独立于和歌,成为一种为日本民间所广泛接受的通俗文学形式。俳句有17音、季语、切字等三要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5.7.5的音节划分。此外,俳句中偶尔也会出现三要素淡化的现象。

一、俳句汉译现状

《俳句的魅力》指出,“俳句译介到中国,一般认为始于‘五四’时期”。国内对于俳句汉译的讨论虽然已有一定历史,但尚且属于发展阶段,不同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技巧、角度、形式等各有不同,暂无统一定论。

目前见到的俳句汉译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诗体与白话体。诗体又可分为汉诗和汉俳二者。汉语古诗拥有典雅的辞藻和工整的韵律,有时很适合作为俳句这一诗歌形式的汉译载体。汉俳其5.7.5的格式严格按照俳句原有的音节样式,也能清晰突出俳句的特征。但日语和汉语本身在语言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讲,相同音节数下,汉语所承载的意义往往比日语多,字数的拼凑会使俳句的内涵发生译者主观上的增减。同时由于俳句遣词的口语化,特别是对于现代俳句,诗体的规则过多,有时会显得牵强附会。同时,白话体汉译也数见不鲜。自由的格律使得译文的形式更加灵活,更能反映其通俗的特征,并且对于原文的意旨体现得更全面。但过于洒脱的节奏有时会使读者忽略了其作为诗歌的本质,或认为其没有固定格式。因此,译者或许应该尝试跳出形式的囹圄,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俳句本身,探寻更优质的翻译策略。

在俳句汉译过程中,无法忽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艺术、美学渊源,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美学观。”“翻译美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与翻译结缘的产物”。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而言,翻译的过程就是一次审美的过程。因此译者可以尝试从美学角度出发,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各项审美要素进行感受,以译文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二、美学视角下的俳句汉译

在审美要素的再现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审美要素时常无法在目的语中直接再现……为了减少损失,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势在必行。”俳句由于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等特点,相较小说、散文等有一定篇幅的文学形式,其更容易在审美层面发生翻译缺省。因此,笔者尝试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手段,根据许渊冲的译诗“三美”原则,聚焦俳句的形、韵、意三个美学层面,探究美学视角下俳句汉译可行性。

(一)形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俳句作为从汉诗衍生而来的文体,在译文中,我们理应还原出它的古韵。但俳句又有它的特殊性,即口语化,这和我们传统的汉诗还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如何在保证原文含义不丢失的同时,兼顾形式上的审美表达,是译者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原文:

山茶花に犬の子眠る日和かな(正岡子規)

译文:

1.山茶花正香,小狗花下入梦乡,甜甜浴斜阳。(王众一,《人民中国》,2019)

2.山茶花下狗仔眠,小阳春里晴和天。(王岩,《人民中国》,2019)

该句中有三个意象:山茶花、小狗、晴天。译文1沿用原文5、7、5的形式,并做到了句句押韵,让人一看便知这属于“诗歌”的范畴。然而,当17音扩充至17字,译文虽然表达了原文的三个意象,但不得不包含作者自身的解读。笔者认为,此处存在过度补偿。作者将花、眠、晴天三个意象补充为花香、梦甜、斜阳,前两者的延伸较为合理,但斜阳一般指代黄昏,暂不论原文没有对具体时间的表述,黄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和原文“积极的美”不相吻合,该表达反而会使读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偏差。

相比之下,在形美层面上,译文2更胜一筹。日本对于5、7、5的敏感程度正如中國对于绝句、律诗的敏感程度。译文2是传统的七言诗形式,在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上,译文2传达给读者一种“俳句是古典文学”的信息,即在原文的形式上做出了补偿。同时,译文2也做到了押韵,兼具打油诗的轻快感,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俳句给予读者的“不拘谨”的审美体验。此外,在各意象的表达上,译者也未过加矫饰,基本还原了原文的口语化特征,并留给读者自行发散的空间。但该句仍存在讨论空间。「山茶花」在日语中一般指茶梅,而中文的山茶花叫作「椿」,此处是由于中日文化相近而产生的误解,虽然不会使原文传达的意境产生过大偏差,但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做出相应补偿,即译为:茶梅花下狗仔眠,小阳春里晴和天。

(二)韵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韵律美也属于审美的要素之一,翻译时,其功能的损失也不在少数。如在以切字「かな」结尾的俳句中,「かな」一般表达感叹语气,与汉语“啊”的功能相似。然而,语气词“啊”的译出使译文的文言性很难得到保障。如在例一的译文中,译者为搭配译文形式,将「かな」所表达的感叹以及情绪的延伸略去,虽然在尾音的押韵上有对韵律的一定补偿,但对原文的情感基调是存在影响的。下例“春海”句意象较为单一,有利于对韵律美单方面进行讨论。

原文:

春の海終(ひね)日(もす)のたりのたりかな (与謝蕪村)

译文:

1.春之海,终日轻轻荡漾(郑民钦,《俳句的魅力》)

2.春之海,终日波动,波动哟(姜文清,《日本俳句长编》)

3.春天的大海,终日荡漾呀荡漾,荡漾呀荡漾(王吉祥,《日本俳句三百句赏析》)

该句主要描绘春日大海缓慢起伏状。译文1较为直白,没有过多修饰。就表层含义来讲,该译法简洁明了地传达了原文描绘的意象。但该句审美功能的主要表现其实蕴含在它的韵律中。作者使用了六音节的叠词「のたりのたり」而不是占音节更少的动词如「うねる」,不难看出作者极力想表现波涛的悠长感,仅以“轻轻荡漾”四字一笔带过,不免过于短促,且切字也未得到表达,对于原文绵长的基调造成了较严重的缺省。

相较于译文1,译文2对韵律上的缺省做出了较好的补偿。首先「かな」的感叹以“哟”做出对等的回应。再者两个「のたり」以前后两个“波动”译出,还原了句中的停顿感。但笔者认为,“波动”这一描述过于生硬,缺乏绵长悠扬感。与谢芜村长年漂泊,该句也传达了一贯的愁绪。将“波动”直接与生活的“波动”挂钩,略显直白,而原文表现的愁绪是不经意地流露于恬静而舒缓的海浪中的。

译文3重复两遍“荡漾呀荡漾”,在语感上最大限度再现了「のたりのたり」的悠扬,且语气词“呀”在“荡漾”间的中顿,也补偿了原文的停顿感和切字的感叹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原文的终日并不是日语中一般使用的「しゅうじつ」而是较为古朴的「ひねもす」,即不仅表现海浪在空间上的悠缓,还有时间上悠远。由此看来,两遍“荡漾呀荡漾”在韵律的长度上也达成了补偿。但笔者认为,既然原文采用了古朴的表达,译文也应对此进行补偿,即不应强行贴合5、7、5的汉俳形式,将之译为:“春之海,终日荡漾呀荡漾,荡漾呀荡漾”,或许更佳。

(三)意美层面的缺省与补偿

从前文的两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还原原文大意的基础上,译文形式和韵律的选择都会影响读者对俳句意境的感受。此外,译者应该坚持读者本位,从读者的社会文化出发,以还原相似的审美体验。俳句作为日本特有的文学形式,它的意境建立在日本“侘寂”的文化基调上,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尤其是对日本文化了解不深的大众读者,译者应对文化性审美功能的缺省给予补偿。

原文:

人恋し灯ともしころをさくらちる(加舎白雄)

译文:

1.相思最销魂,昏灯初上掩重门。落樱更伤春。(郑民钦,《俳句的魅力》)

“相思最销魂,昏灯初上掩重门”有浓郁的汉诗风格,对中国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但“落樱”这一意象有待斟酌。在日本,“樱花”体现了欢乐与寂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境界,其中所蕴含的「物哀れ」也是日本文化所独有的。而在中国,樱花作为初春微凉时的物象,其绚烂和耐寒的特质多使得它被当作不畏严寒、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象征。从纯中文读者的角度看来,“落樱”这一意象不如“落英”直观,“落英”于中国文化更贴近原文中「物哀れ」的审美体验,且“落英”也属于在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与前半句的结合度更高,如此替代可以更好再现原文的意境。

原文:

人来たら蛙となれよ冷やし瓜(小林一茶)

译文:

1.甜瓜呀,若为鬼食,且为蛙。(姜文清,《日本俳句长编》)

2.凉凉冰甜瓜,如若人来食,快快变青蛙!(笔者试译)

加舍白雄句古色古韵的译法十分贴近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与之相反,小林一茶句的译文1采取了增益的手段,并且添加了注释,属于传达原文意旨的作者本位观。然而,即便是在结合注释的情况下,中国读者也很难将“鬼”和“甜瓜”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不知所云的混乱状态,审美体验严重丢失,不过对了解汉语的日本读者来说倒是很好的译法。此外,小林一茶一生坎坷,但对天地万物的喜爱,让他的俳句多表现以轻快明朗的情感基调。这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忽略的。笔者以轻松的笔调,做出译文2的改译,并对甜瓜和青蛙的联想加以注释,对原文的场景描绘和意境表达进行补偿,优化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共情以及对意境的审美体验。

三、结语

经上述讨论,笔者认为,美学视角下的俳句汉译是可行的,“三美”原则对俳句的汉译有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下述问题。

“三美”是在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背景下被提出的,在俳句汉译过程中,译文所采用的诗体、形式会直接对韵律产生相应的影响。相应的,为了还原原文的某种音韵上的审美体验,译者能选用的译文形式也会受限。因此,笔者认为形式美和韵律美不应割裂开来,而是作为“结构美”一个整体来对待。当译者较完整地还原结构上的审美体验时,形式和韵律上的审美体验也能相应还原。

文学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语言。原文中所塑造的意境是传递作者情感的一个途径,即译者的最终目的并非还原意境的审美体验,而是还原作者意图传递的情感。纯粹为还原意境、意象可能会导致情感审美上的偏差。因此,笔者认为将“意境美”提升为“情感美”更为准确。作为美学表象要素的“结构美”和非美学表象要素的“情感美”两者相辅相成,里外呼应,能较为完整地还原有原文特色的美学要素。

综上,对俳句的汉译,笔者有以下策略。俳句的汉译是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俳句)的审美活动。翻译目的是使译出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类似的审美体验。翻译手段是在字、词、句、段落层面对俳句的审美损失进行补偿,以还原“结构美”“情感美”表里两面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3.

[2]陶振孝.对俳句的理解与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1):32.

[3]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240.

[4]郑民钦.俳句的魅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王平.文学翻译审美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岸川慎一郎,久保輝幸,田中孝幸.古典籍資料から読み取れるツバキの品種分化[J].日本ツバキ協會会誌,2015,(1):83-92.

作者简介:

蒋海阳,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俳句补偿审美
俳句生活
吃柿子后,菅义伟吟诗一首
俳句生活
PWM的死区补偿技术
俳句里的物之哀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无功补偿装置在10kV馈线中的应用与研究
农村土地征收删除补偿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