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国家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48-03
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成为全民话题,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在为受众解答文物奥秘的同时,也让受众更加了解每一件文物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理念,唤起大众对文物的重视,对历史的敬畏,引导大众树立文化自信。《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全国大中小学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事件教育区全过程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全流程各领域。[1]由此可见《国家宝藏》的成功之处:寓传统文化于节目之中,立价值观念于节目之上。因此,深入研究《国家宝藏》节目,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宝藏》节目特色
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该节目一经播出便成为全民话题,至今已播出两季,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自上线以来,《国家宝藏》两季共集结了17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54件国宝文物,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让“文物活了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大众化年轻化粉丝化的受众定位
首先,文博类节目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核心受众仅限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属于小众节目。而文化类综艺节目则被人们盖上“高冷”的标签。《国家宝藏》这档节目将受众定位于大众,属于大众化节目,对于大众而言则是一次文物科普。
其次,《国家宝藏》节目受众总体偏年轻化。《国家宝藏》虽是文博类节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节目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积极创新,将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受众,使节目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接地气的风格,从而吸引了大批的年轻受众。
最后,一档电视节目依托频道品牌使其自身具有稳定的受众群。拥有忠实受众群的电视频道能够帮助节目获取频道维度的稳定受众群。中央电视台本身拥有大量的固定受众,《国家宝藏》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本身就吸引了大量受众。另外,《国家宝藏》巧妙地运用明星资源开发潜在受众。该节目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李晨、王凯、陈晓等知名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依托明星资源为节目带来了明星背后的粉丝受众群。
(二)“记录式综艺”的形式定位
《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符合年轻人审美。《国家宝藏》在节目形式上有明显的创新,既有在演播室录制的环节,又有拍摄的文物纪录片,还有演员们演绎的小剧场,多维度地讲述每件国宝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宝藏》中,每件国宝设有“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个环节。而每件国宝的“前世传奇”由国宝守护人所演绎,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演绎了国宝的渊源。节目邀请一些当红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道出了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再引出当代与国宝息息相关之人,讲述“今生故事”。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角色不同,有些是文物的专家,有些只是普通的素人。例如,由梁家辉守护的石鼓,它的今生故事是由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梁金生展开的,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今生故事”是由20世纪知名考古学家陈振裕教授以及武汉公安局的青年民警讲述的。专家的存在讲述了各个文物的专业知识,彰显中华文明,增强观众的文化自豪感。而素人的讲解则是让节目更有真实感、亲切感。节目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开创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物活了起来”,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科普性与娱乐性的巧妙结合
科普类电视节目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大众素养的功能,却往往因为专业化的内容难以吸引受众的视线,所以大多数节目组往往更倾向于娱乐综艺节目,但是这种节目最终仅限于娱乐受众,产生的社会效益微乎其微。近些年来,央视着力发展文化科普类节目,大量文化类科普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国家宝藏》以其“文化的内壳、综艺的外壳、纪录式语态”的全新模式,使节目把科普性与娱乐性融合为一体。大众传播时代,互联网正在逐渐弥合由“知沟”带来的精英与大众对立的裂隙。《国家宝藏》以大众化的方式解读“国之重器”,承载的“文化基因”,让以往的精英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语言风格上,采用当下流行的、接地气的、幽默的语言风格拉进了文物与年轻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既见识了中国传统器物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让观众深受感动,浓郁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
二、《国家宝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2]纵观《国家宝藏》节目的定位、形态与传播载体,我们认为《国家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来的,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国家宝藏》节目的播出,让受众通过“国宝”来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通过文物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智慧,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展示的“越王勾践剑”被当代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剑”。在“前世传奇”环节中,国宝守护人段奕宏化身“剑灵”,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将两千多年前勾践赠剑女儿联姻情节展示在受众面前,道出了“越王勾践剑”的历史渊源,之后请来了湖北省博物馆文保中心的“科技读剑人”作为嘉宾讲述其“今生故事”。节目不仅讲述了该剑的历史渊源,还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带领受众全方位的了解此剑的高超技艺,让受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天下第一剑”的奥秘,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大大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自信。
( 二) 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宝藏》第一季前四期节目表达的主题广泛而又集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如第一期的守护绿水青山、守护国之瑰宝、守护中华文脉;第二期的守护中华剑魂、守护律法初心、守护华夏正音;第三期的守护华夏英姿、守护华夏初音、守护强国制造;第四期的守护丝路芬芳、守护安国之信、守护盛世威仪。这些主题的价值取向分明,每一件国宝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涉及绿色发展、文化自信、依法治国、不忘初心、一带一路、大国制造等话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环相扣,通过一件件国宝,让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有了进一步加深,唤起了受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念认同,价值观念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价值取向,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国家宝藏》中通过对一件件具体的文物的前世今生的叙述,向受众传递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例如,在大克鼎今生故事的讲述中,其今生守护人潘大禹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文物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在抗战胜利后将其捐献给国家,充分体现了在伟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爱国情怀,唤起受众对抗日战争年代的集体记忆,激发受众产生共情。在《洛神赋图》的前世传奇中,讲述了曹植与洛神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向受众传递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国家宝藏》不断向受众传递时代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受众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力量。
( 三) 孕育审美教育,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格调
《国家宝藏》向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审美文化,让受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使受众理解了“何以美之为美”。《国家宝藏》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它以综艺的形式构建了传统与现代融会贯通的审美符号,主要表现在:
一是具体文物所呈现的审美。《国家宝藏》节目里所呈现的国宝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又代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意向。无论是云纹铜禁所呈现的中国传统花纹雕刻,还是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抑或是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巅峰等等。
二是中国式旋律所呈现的审美。《国家宝藏》节目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旋律,在每一期节目中以气势恢宏的开场音乐和丰富的背景音乐直击受众内心。《风入松》《清平乐》《满庭芳》《少年游》等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旋律的曲谱,为受众在听觉上建立起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向。
三是舞美及服装道化所呈现的审美。舞美的设计和使用是为了迎合舞台上的内容,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舞台所营造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舞台上的内容。《国家宝藏》中每期节目开头的灯光秀都给受众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再配合舞台剧的演绎,给受众带来最大程度的“沉浸式”体验。而在前世传奇的演绎中,《国家宝藏》对历史上的不同朝代高度还原,其中的服装道化几乎与史料中的画像是一比一的复刻,体现着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审美艺术。舞台与服装道化让受众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古人在不同朝代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改变了过去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成不变的展现形式,在各种雷同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透过《国家宝藏》节目,也给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有了一定的启发。
(一)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等等。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对人们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全过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对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增强国家软实力都有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仍停留在表面,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挑战。所以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的融合,将其发展为适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网络平台“意见
領袖”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平台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态,走出目前的“失语”困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宝藏》节目的广泛传播,不仅仅只是利用传统大众传媒工具——电视进行传播,更多的是利用网络平台,将节目广泛放置于网络平台,使其能够更快速、及时地传播。因此,应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构建不同网络平台中的专业型和稳定型意见领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趋深入,我国人民深受外来网络信息、报刊节目的影响,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想泛滥,严重侵蚀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舆论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权威的网络平台“意见领袖”,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凝聚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统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性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教育资源,采取比较含蓄、内敛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潜移默化地达成教育目标。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化的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综艺节目这一样式,潜移默化的发挥了隐性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部分都属于显性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显性教育形式,持之以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的显性作用。
显性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绝不意味着可以轻视甚至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旗帜鲜明地进行公开、直接的理论灌输,同时也要正视和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善于挖掘社会日常生活、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通过一些旗帜鲜明的理论宣传等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开辟网络和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阵地,开发蕴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教育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21-24.
[4]习近平.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作者简介:
杜芳慧,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