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红楼梦》中,男性角色里贾政的地位仅次于贾宝玉。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在《红楼梦》中以封建家庭大家长的姿态行事,苦苦支撑贾府这座将倾之大厦,可谓煞费苦心。红学界对贾政的评价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从“腐儒”形象到封建主义卫道士的代表,再由封建主义代言人到一个正面的忠臣孝子、父亲的形象,学者们对贾政的认识也有着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分析,来看由时间流逝导致贾政年龄增长而给其带来心态上的变化,结合中国古代宿命论、天命观,来阐释贾政心态转变的合理性。
【关键词】 贾政;年龄;宿命论;天命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09-02
一、前言
红学研究对贾政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早期评点派感悟式的评价“贾政性本愚暗”;到建国以后,大陆红学界用阶级分析法将他贴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标签;到了特殊时期,更是把贾政当做“顽固的封建主义卫道士”;到了新时期的红学研究,学者们开始认识到贾政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贾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因此,读者们不该继续抱持对贾政的偏见,误解他对贾府后辈的态度以及方式,尤其是他与下一代继承人宝玉之间的关系。读者不能以现代的小家庭亲子关系来看待贾政与宝玉的父子感情,而是应该回到传统的时代脉络来理解当时贵族家庭的伦理关系,以及贾政和宝玉这一对父子在整个贾府的关键位置来加以考虑。贾政并不迂腐,他是一个具有强烈家族责任感的人,他对宝玉的严格教育也是在尽自己的责任,在《红楼梦》七十八回中提到的:“(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1]1238
贾政的辛酸在于他为家族放弃诗酒放诞的生活,努力想要将子侄们规以正路,然而家族中兴的希望宝玉却厌恶经济仕途,这成为贾政揪心的遗憾。《红楼梦》中有几处提到贾政从心里意识到自己年龄的衰败,分别在二十三回:“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1]362;七十一回:“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1]1103;七十八回:“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1]1238。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12孔子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角度出发,说明人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态。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政的年纪在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正是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故本文拟从贾政年龄增长这一生理变化导致其心理变化的角度,来论析贾政这一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二、贾政的宿命论:对贾府运终数尽的预感
早在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贾政就开始有一种宿命论的心情:“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盤,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 看来皆非福寿之辈。’”[4]350宿命论这一哲学理念认为,世间所有的事件都是由一种人类无法掌控、无法预测的力量所控制的。北周无名氏《步虚辞》:“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即是说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命运的限制,正如宁、荣二公所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1]89(第五回)这里所说的“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即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命数。宿命论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影响十分深远,以古人的思维来看,人一生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都被冥冥之中难以言传的一种力量所掌握,即命运是也。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弟子子夏就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123孔子则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2]68(《论语·述而》)孔子也认为,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209(《论语·尧曰》)贾政在此一回猜解各位金钗所作之灯谜时,心里已然感觉到金钗们“皆非福禄之辈”,也隐隐预感到贾家未来因随代降等且后继无人而来的衰败。及至二十五回,贾宝玉、王熙凤中了马道婆的邪术命悬一线时,贾政也是用“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当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1]398这种命定不可逆转的说辞来安慰家人。更至后面贾政被点为学差外出后归家,写贾政对宝玉教育心态之变化时也直接提到:“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1]1238(七十八回)“此亦贾门之数”是贾政非常清楚明确地意识到贾家虽百年望族,但终究气数将尽,此时的贾政较之四十来岁的贾政有着更加明显的悲观宿命论色彩。
三、贾政的天命观:通人事知天命
贾政到了五十岁,心态也与之前有所变化,而产生此一变化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年景渐老”,也在于这么多年的官场经历所带来的改变。人的性格很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贾政的心态发生变化并不突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接近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而什么是天命,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处境不同,是以“天命”也各不相同。这句话本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所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进步过程,他以时间为线索,概括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具有怎样的觉悟,说明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
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岁之后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正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境界。
因为人到五十岁左右,是人生的巨大转折阶段,不仅身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明显衰老。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社会责任,必然促成其对人生历程的反思和探求。可见人从五十岁开始要学会修身养性。且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由于生理上的突变,加之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人生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必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贾政的性格与心态自然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随着他日渐年迈,以及多年来在宦海沉浮,且久在外地与家人分离,经历了五十多年人生的风风雨雨,心态上看开了。他因年龄增长这一生理变化而导致了较之以前更为慈祥、宽柔的心理变化。
《红楼梦》中有几处提到贾政自觉意识到自己年龄的衰败,在二十三回:“(贾政)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 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1]362贾政出场时即已是中年,而“胡须将已苍白”是生理特征告知贾政其身体已经开始衰老的信号,这也激发了贾政前期为数不多的对妻儿的爱怜之心;而随着《红楼梦》中叙事时间的推移,贾政身体的老迈程度、心中因年龄增长而随之而来的凄凉感也只会逐渐加深。到赴外任回来之后,其衰老的特征不仅仅体现在生理上,更体现在心理上,在七十一回:“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1]1103,及七十八回:“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1]1238贾政身体上“年迈”、心理上“名利大灰”,因此“五十而知天命”的贾政由“理”入“情”,回归家庭,不愿意再因此破坏家庭和谐,从第九回宝玉上学堂时贾政的叮嘱:“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1]58到七十八回作姽婳詞时提到贾政的心理状态:“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1]1238贾政的心态变化十分明显,他放弃了对宝玉举业之路的期待,开始积极发展宝玉的“歪才情”,经常叫宝玉作诗。这些都体现出贾政作为一个父亲,因年龄的增长而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后,在心态上不再苦苦执著于为维系家族繁荣而培养继承人,而是顺应宝玉的天赋对他进行培养。贾政此时已到垂暮之年,仕宦无成,不得不相信天命。放下年轻时的执著,与儿子和解了,也就是跟自己和解了。贾政心情的落寞与无奈,可见一斑。
四、结语
贾政从年轻时的“诗酒放诞”到后来为承担起支撑贾府这一百年旺族的责任,给子侄辈做榜样而改变诗酒放诞的生活,他是经过教育斧正,被贾府的祖宗们所“归引入正”的。贾政个人的命运难以脱离贾府的宿命,尽管他努力地将子侄们也“归引入正”,然而在经历了种种努力和人生的风雨之后,贾政不得不面对现实,认清贾府的宿命以及自己的天命,放下望子成龙的期盼,退而求其次,认可并欣赏儿子的“歪才情”,不再以举业相逼。贾政的心态是随着家境的衰颓而变化的,虽然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子侄辈的培养,但他苦苦维护这一大家族的苦心在某种程度上宣告失败了,这也是贾政作为家长的无奈辛酸之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冯其庸等校注.红楼梦校注[M].台湾:里仁书局,2003.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
张悦(1995—),女,汉族,湖北咸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