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遗文化多维融创发展策略研究

2020-09-10 07:22肖慧
今古文创 2020年4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融创湖南

【摘要】 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湖南非遗文化的场域一方面在固源,一方面也在拓延,其衍生发展脉络不断呈现为双螺旋甚至多螺旋的融创态势,融创发展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多维融合创新与传播,扩大湖南非遗文化的扎根力度、宣传广度和纵向深度,正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时代性研究课题。

【关键词】 湖南;非遗文化;融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52-03

基金項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0YBC1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湖南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文化强省的优沃环境,而湖湘文化中最浓郁的底色,又莫过于博大精深的湖南非遗文化,湖南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湖南省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非遗文化立法传承和归档保护,目前,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18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24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7人,这些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湖南“非遗画卷”。

在2019年9月12日的外交部湖南省全球推介活动中,湘戏、湘绣、湘磁、湘饰、湘茶等非遗文化项目集中亮相,精彩绽放,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多元精彩,开放崛起的湖南形象。湖南非遗文化已作为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

随着互联网+以及5G时代到来,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面临多种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多维融合创新发展与传播正成为一项时代性课题。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与湖南优秀的非遗文化“亲密接触”,感知湖湘风范,坚定文化自信,沐浴人文之光,传承并传播湖南非遗宝库中的文化生命力。这将直接带动和促进湖南非遗文化生态发展,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湖南非遗文化多维融创理念内涵

如今的中国不仅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而且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湖南非遗文化需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持续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坚持文化创新,在实现抢救性保护与再生式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对非遗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并通过“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文科融合”等视阈,构建“文化传承”“地域特色”“产业经济”“科技转化”的四维融创发展矩阵,以及在“湖南非遗文化+N”等交叉领域学科进行大胆探索,把不同专业的视野和方法带入文化研究之中,用跨学科的方法对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拓宽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把湖南非遗“挖出来”“带起来”与“推出去”,在传承基础上求新、求变,追求“1+1=∞”的效应,创造出更多的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实践,进而推动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输出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掌握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动权。

二、湖南非遗文化融创发展多维矩阵

湖南非遗文化是本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最强有力的基石之一,如何让湖南非遗文化遗产魅力多彩的“活起来”,就必须从四维价值空间着手,多维矩阵,跨界融合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湖南非遗文化。

(一)文化传承价值矩阵——激活城市底蕴文化活力

非遗文化受地方语言、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性。而这种地域的文化差异视角恰恰能突出地域特色,因此湖南非遗文化应深度挖掘承载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文化遗产见证城市生命历程,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通过探索湖南城市历史性文化建设,结合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特色、非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时代意义,保留人文底色,凸显城市魅力,进一步激活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实力、城市现代服务业、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4个方面“凝心聚力”。逐步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进一步扩大湖南城市性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地域特色价值矩阵——开发民族特色非遗文创产品

用跨文化视角地域,把湖南非遗文化同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相结合,可以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价值,开发有地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和展演进景区等文化服务来不断激发湖南非遗文化产业新业态,既实现了对湖南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传播,又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多维融创发展,进一步扩大湖南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产业经济价值矩阵——提升非遗文化综合效益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把湖南非遗文化与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将赋能湖南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通旅游区老建筑、老居民、老故事等文化历史资源与当下文明经济、文旅融合、游客喜好等新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挖掘、阐释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构筑文化遗产场景,开发一系列凸显传统性、激发人们情感的地域代表性非遗文旅产品,打造“非遗活态文化区”如历史文化街区、遗址公园等。

选取湖南湘绣、彩扎、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蓝印花布印染等多个具备较强市场创新能力的项目,建立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湖南非遗文化互动交流馆,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更深层次地感知到湖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湖南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认知。同时,让湖南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湖南文旅业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四)科技转化价值矩阵——助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

顺应全媒体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将湖南非遗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依托高校学术资源、人才优势与高科技研发企业的新媒体展示技术,开展大量实践性研究,能开拓我省“非遗”传承的新阵地,构建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让湖南非遗“活”起来。

深入挖掘湖南优秀非遗文化价值内涵,用VR、AR等技术展示湖南各地非遗文化的历史及发展。挖掘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风貌、新成果、新经验,进一步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湖南非遗不仅仅是停留在玻璃柜中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与水墨画电子屏、变幻光束、虚拟情境等科技手段相融合,为参观者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观展视听感受,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想象和体验,使文化遗产内含的精神和文化深入人心,不断触发着持续开发的非遗高科技项目的新思路、新创意。

三、湖南非遗文化多维融创发展策略

(一)加强品牌打造,推进湖南非遗文化品牌进入电商领域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文化“品牌”。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湖南非遗文化多维融创发展就需要提升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影响力,加强湖南非遗产业品牌打造。全面进入电商领域,打造“湖湘非遗展示之窗”,促进湖南非遗文化和产品在传承和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拉动消费,助力经济全面复苏。

首先,需要积极发挥传统技艺的独特作用,把湖南非遗传统技艺与数字经济、科技革命等创新驱动碰撞交辉,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特色,积极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遺产中诸多“老字号”“百年老店”等老品牌的同时,不断研发,紧抓“文化精神”根本,挖掘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元素,创建更多具有湖湘特色、湖湘风格的非物质文化产业新品牌,扩大湖湘非遗品牌效应。

其次,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湖南非遗馆,邀请有非遗研究项目的高校、湖南非遗工坊、非遗企业、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研讨,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平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化研究,制定研培计划,打造湖南非遗品牌,不断提升湖南非遗产品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让湖南非遗工坊、非遗企业进驻电商平台,经常举办“传统文化日、自然遗产日”等非遗产品推广活动,邀请网络达人直播代言,搭建湖南非遗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湖南非遗时尚化、品牌化、IP化,将交流活动从线下同步转移到线上,开辟湖南非遗品牌专场,将湖南非遗文化进行常态展示,并对优秀的非遗品牌组织开展个性化需求对接。以新的方式打破地域界限,形成一条真正的发展文化带,让湖南非遗文化内涵借助电商创意的翅膀跃入寻常百姓家。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湖南非物质文化产业只有不断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在大数据、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影视技术等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湖南非物质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把高新科学技术元素融入非物质文化产品设计,促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推动湖南非遗文化产业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通过GIS、SOA等现代电子技术建立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归类、整理、记录、编辑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管理和再现,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动态化保护传承,实现湖湘传统文化资源的跨国界、跨平台、跨学科合作与共享,并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探索湖南非遗资源与交易市场的供需匹配渠道,转化湖南非遗资源为现代文化产业。

运用影视技术、3D动画技术、AR技术、VR技术等为湖南非遗文化产业注入新鲜感和活力,用看、听、闻、触、尝等多感官体验,充分展示文科融合的业态创新实践;运用大数据、网络信息技术拓展非遗产品的传播途径,让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魅力,提升非物质文化产品价值。

其次是利用现代科技提高湖南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别于湖南传统非物质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等问题,运用高科技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湖南非遗文化产业逐步从手工技艺制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化,在保证其核心内涵和形式不变的前提下以产业化的方式进行运营,扩大湖南非遗产业规模,提高湖南非遗产业生产效率,拓展湖南非遗产业发展渠道,加强湖南非遗与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渗透,创新设计湖南非物质文化产业跨行业衍生品,健全湖南非物质文化产品开发创新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激发湖南非遗文化产业新活力

缺乏资金是阻碍我省非物质文化产业化产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首先要加大湖南省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根据省里不同地域差异、文化差别制定出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将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赞助、补贴、奖金等方式,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文化项目,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和创新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产业生态圈”,推动湖南非遗融入当代社会及当代生活,助力湖南成为非遗文化产业示范区,引领“湖湘非遗文化”蝶变。

其次,通过策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湖南非遗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借助外部资源“输血”,建立湖南多元化非遗文化产业支援体系,让湖南非遗在经营管理、工艺改革、创意出新、市场推广等方面重新绽放生命活力,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推动湖南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中国社会已深度转型为一个文化多维、价值多样、观念多元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文化空间高速拓展,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湖南非遗文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推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和以开拓创造为核心的创新精神的大发展、大传播、大融合、大创造,才能立足于文化自信,凝聚起磅礴伟力,走出一条新的生存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2]叶伟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价值[J].文艺生活,2018.

[3]吉琳玄,马知遥,刘益曦.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20.

[4]潘鲁生.保护·传承·创新·衍生——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

[5]覃京燕,贾冉.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景泰蓝为例[J].包装工程,2020.

[6]罗微,张勍倩.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J].中国艺术时空,2019,(04).

作者简介:

肖慧,女,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专职教师,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融创湖南
打造“融创”新引擎 为机关党建工作注入新活力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无锡融创文旅城开业
融创高负债扩张两年并购耗资1500亿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湖南童谣
在湖南
unit 15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