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际高中的课程建设

2020-09-10 13:24程彩玲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国际化高中

程彩玲

摘要:文章从课程要求的多层次化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两个维度来探索高中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问题,即注重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體育艺术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自主性、快乐、兴趣、爱好、理想、意志力、问题意识、探究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育的培养重心,从而优化国际高中的课程建设,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中 国际化 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全国各地的不断兴起,如何提高国际高中(班)的教育教学效益、实现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裴娣娜教授指出,课程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改革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30多年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个性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近,我国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教育改革文件,也意味着对教育需要重新定位,立体多维度的开放是必然的。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像医院,而应该像教堂;学校不应该像工厂,而应该像“工坊”;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灌“一桶水”而应该点燃“一把火”;互联网、云技术会扑面而来,教育也会因云而变。

国际高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用核心基本素养打底,培养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良好情绪的人,具体概括为:明事理、有个性、会学习、能创新、善沟通、懂合作。

一、国际高中课程建设与整合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是,教育课程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他们适应生活、社会、大学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两年前,我校商定了国际高中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如图1中的小中美项目课程设置概况。

国际高中课程类型设计从横向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纵向看,分为外方核心课程、中方核心课程和中方辅助课程;从类型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方面,我校将现有的基础型、拓展型课程进行重整,将外方课程和中方课程进行科学整合。在理想教育和心理教育课程方面,我校以学生基本规范和人格自我完善为切入口,夯实学生终身发展基础。我校把理想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开设幸福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开设学生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科学管理自己的成长。在活动课程方面,我校有学军、学农、学工、学生社团、社会调查、“校园主题文化节”等课程。在校本教材研发方面,由于国际高中学生所学的课程要兼顾中方课程和外方课程,能够直接拿来试用的现成教材很少。我校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国际课程校本化的途径,先后选择了体育、中国文化、英语、德语、数学、物理、化学、会计、烹饪、礼仪共十个学科,组织学科教师率先编写学科课程纲要。学科课程纲要编写涉及六个维度: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校本教材的编制注重了适切性、辅助性、综合性。从2006年到2018年,我校的校本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内容涵盖中国语文、会计、数学、物理、化学、礼仪、烹饪、英语、德语等。

二、国际高中课程特点

1.课程要求多层次

(1)坚持教育三个“面向”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用教育家陈鹤琴的话来表达,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同时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世界的眼光”。所以,我校在课程教学上坚持了三个面向。

(2)归还学生的选择权

在开设课程时,我们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原则:“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和要求每一个学生。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我们开设了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减少了必修课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选修课的门类,许多课程采取了走班上课的形式。

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进度、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中美班的数学微积分分为微积分基础、AP微积分AB、AP微积分BC;中澳班的数学分为Mathematical Method、Further Mathematics、Special Mathematics,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情况及将来大学学习的方向自主选择他们想学、能学的课程。对于语言类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学雅思课程、托福课程,等等。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我们开设以补缺和矫正为目的的补修课程。例如,GAC项目晚上小课制度,学生自愿申请,学部安排教师帮扶,小班上课(每个班有3至5个学生)。

(3)拓宽活动课程范围

教育家顾明远认为,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现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对自己负责、与同伴的交往等能力。我校借鉴国外高中教学课程安排的特点,并结合国际高中的实际,除了为学生安排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在每周二、三、四下午分别安排了两节活动课程(选修课),有“国高戏剧社”“国高大乐团”“中国书法与素描”“模拟联合国”“商业模拟社团”“3D打印”“雕塑”“微电影欣赏与制作”“初级韩国语”等50多门活动课程供学生选择。

参与每学期活动课程(选修课)教学的,有中方教师、外方教师,有外聘的中、外方教师,有学生志愿者,还有家长志愿者。我校对活动课程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各门活动课程教学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教案、有评价方案、有规范的评价结果。学生的活动课程成绩与必修课成绩一样,占一定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4)重视体育健身课程

我校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大体育”观念与措施已经在我校推行了两年多。学生每周要上三课时(40分钟/节课)的体育课,其中有两课时是在周三下午的活动课程期间。星期三下午为学生开设了十几门中、外方体育健身类选修课程。如中华武术、街舞、啦啦操、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竞技类篮球、非竞技类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网球、Power Fit、小鹿定向越野、散打与防身、长跑俱乐部、瑜伽等。

(5)增设研讨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我校努力践行陶先生的思想,成立了专门的生活课程备课组,研究如何发挥生活课程在学生成长中重要作用。目前,我校已经成功构建了“生活课程框架体系”,“生活课程课程纲要”也已初步编制成功。我校的生活课程由“生活管理”“生命安全”“烹饪与美食节”“生活品质”四部分构成。为学生开设的生活课程有幸福课程、国际礼仪、烹饪、生命安全课、手工编织、手工创意、插花、剪纸等,力图使生活教育成为学生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2.课堂形式多样

我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课堂效益逐步得到了提高。设计不同时间模块,分为长课程、短课程,学生可根据选课规则,按不同模块组合自己的课程。涵盖不同空间模块,如在剧场组织各种讲座,在圖书馆开设英语与语文阅读研修课,在视听室开设英语听力课等;在电脑房开设媒体研修课。开设不同内容模块,如选修课、校园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等。制定不同目标模块,在范围和程度上是不同的,如VCE语文与中美、UFS的语文教学要求不同。开展不同学科大融合,加强跨学科学习,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提升。兼顾不同课型,常态课和微课同时存在于课程安排中,如常态外方文学科、历史课、物理课,中方体育课、文化课等;还有7分钟科学微课程,学生当老师的微课堂等。打造不同学习范式,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弹性自主的学习,进行自助餐式的学习。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除常规课,还开展“德语教师课堂与舞台剧”,“语文课的脸谱与剪纸作品”等教学,融合文化与艺术于一体。

另外,我校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评价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仅仅是他们学年成长评价中的一部分。就学科成绩而言,我校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案,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具体方案见表1。

多元化评价方案的设计是以话题(专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搜索和选择数字化的资源,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的交流方式,多样的练习与反馈方式,多元的输出与评价方式。

“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外教师在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操作方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进行中外合作教育,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我校通过组织“中外方教师公开课的观课与议课”“中外方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外方教师教学沙龙”“中外方教师青蓝工程”“中外方教师教育小组”等活动,交流教学思想,探讨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创建和谐而优秀的中外方教师团队。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指出“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我校力图探索国际高中独特的课程框架和体系,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能自主学习。改革需要反思,反思让改革者更加理性更加成熟,让改革更深入更持久。我校将努力探索出一套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建构的有效方法,优化课程建设,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中国基础教改革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1(2).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杨东平.人本主义教育宣言[EB/OL].http://blog. sina.com.cn/yangdongping , 2015-08-24.

[5]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J].课程·教材·教法,2015(3):12.

[6]顾泠沅.课堂视野中的教师及其指导者[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8.

[7]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2):21.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国际化高中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