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思维习惯的策略,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培养学生凭依据解决问题的习惯是能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学科素养;解决问题;思维习惯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教师结合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16光年,他们能一年相会一次吗?利用这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转化为相应的物理量再进行求解,通过计算以光速飞行至少要8年才能相遇。又例如让学生解释奇人奇技和魔术表演。这此表演是非常令学生着迷的,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真相“,虽然教师不是魔术师和具有特异功能,或许不能即时表演,但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关的视频,并与学生共同寻找其中的“真相”。
这些问题情景不但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物理问题,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发现了身边的物理问题就会认真思考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
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题时应细心地、慢慢地,读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画出題目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然后找出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接给出,但有些问题却不是直接给出,这时就要更全面的理解题意,确切地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要对题意全面理解,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要解决问题和给出相关的物理条件。
例:如图1所示,灯泡L1比L2亮,电压表V2示数为6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1示数为6V
B.V1示数大于6V
C.V示数小于6V
D.V示数大于6V
在解答时,部分学生就选了B,就是被“灯泡L1比L2亮”这个条件所误导。题目文字部分的关键词是灯泡L1比L2“亮”,学生应有意识地对自己提问“亮度”反映了两灯是什么不同呢?自己回答自己是同种灯的亮度由电功率决定,“V2示数为6V”是一个直接的条件。观察图1时应观察“电路有哪些元件和各元件各有什么作用”,还观察到“电路两灯是并联”,这是应有意识地自己问自己“并联电路中有什么特点”。题目提出的问题是“哪个选项正确”,再看四个选项就是要判断各电压表的大小。因此,在全面阅读题目后理顺一下解题思路:需解决的问题是电路各元件电压大小,再回归题目的已知条件可知找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已知条件,“亮度”跟电压没关,“电路两灯是并联的”这个关键的条件就能得出关于“并电压的特点”,因此应该是从电路结构特点作为解题的依据得出结论,这样就不会容易被题目的某些已知条件误导了。
三、培养学生凭依据解决问题的习惯是能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等物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考查学生思考问题是否能回归基础,以基本物理原理、公式为依据解决物理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真实情景为原型,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转变。具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是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向更高水平飞跃的保证。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求学生尽量写出解题的依据。写依据不但能知道学生解题思路,也是让学生意识到作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解决问题的得到正确结论的保证。此外,教师设计的题目可以在同一情景,把条件稍作改变,而答案就会不同,又例如以下两道题目:
例:在空气中,从高处静止下落的小球,它的机械能 ________;
例:忽略空气阻力,从高处静止下落的小球,它的机械能 _______ ;
以上两道题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答案就不同的,通过做这两道题让学生意识到审题、写解解题依据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长时间对学生作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就能形成良好的审题、解题思维习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提高学生的初中物理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体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
[2]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
[3]广州物理中考年报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南站附属学校 广东省 广州市 梁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