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020-09-10 07:22杨玲
体育时空 2020年9期
关键词:开展可行性高校

杨玲

中图分类号:G89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5-005-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户外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户外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意志,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课程既符合现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高校开展该项目时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开展相应项目;简化器械设施,灵活运用,因陋就简;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认识,提高安全意识。

关键词  户外拓展训练  高校  开展  可行性

户外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体验形式,越来越受企业、高校等社会团体的青睐,面临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困境,户外拓展训练能否作为一项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在高校开展?以及如何在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值得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户外拓展训练进行语义辨析,旨在分析其进入高校的可行性及实施方式。

一、户外拓展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户外拓展训练与户外运动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因此在准确了解户外拓展之前,有必要对户外运动进行简单的辨析。

(一)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不同于传统的奥运竞技项目,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或直接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带有体验探险性质一批运动项目,如越野,攀岩,蹦极,跳水,滑雪等[1]。这类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刺激性与娱乐性,人们主张拥抱自然、挑战自我,是在现代化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为回归大自然而创造出的一类新型运动项目。

(二)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早期是一种生存手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户外体验式学习,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 Bound,它是一个航海术语,字面意思是“出海的船”,在教育领域被诠释为一艘小船在暴风雨来临之际,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未知的挑战[2]。如今,户外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教育方式,训练的课程更加多元化与全面化,常见的训练项目包括高空项目、半高空项目、水上项目以及自然环境利用的主题项目等[2],有利于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意志,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户外拓展训练将传统的场地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大自然环境中,结合人类的生存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教育方式[1]。

二、户外拓展训练进高校的可行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不仅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同时对个人的心理、意志等素质提出了硬性要求。研究表明,户外拓展训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发掘潜能,培养自信,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等[3]。另外,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也可以为高校的特色办学提供思路,从而更好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参与引进拓展训练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一)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和教育的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4]。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贴近生活、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为现代生活服务,体育生活化一直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诉求;同时,素质教育的提出摒弃了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更加主张学生实践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户外拓展訓练”就是让体育回归自然,服务生活,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5],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人的整体发展水平的目标。

(二)国外发达国家为我国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提供先进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户外拓展训练开展已经相对成熟,诸多国家已将该训练项目纳入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中,如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课程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学会在 海滩、灌木丛、高山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预防危险,并掌握搭建野外露营帐篷、在山地等复杂地形辨别方向、行进的野外生存技能和知识。欧美国家的体育课程中开设了名为“探险教育”的空中项目,比如断桥、天梯和独木桥等,同时还开设了“信任背摔”、“攀岩”等其他户外拓展训练项目;新加坡和韩国也将户外拓展训练引进到学校教育中;日本更是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并为此建立了专门的训练基地。由此可见,在高校中开展户外拓展训练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初步尝试试验,如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在此基础上开设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6],由老师带队在自然环境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动手实践动力,该课程自推出后引起广大学生极大热情和兴趣,并于2005年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三、高校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的实施方式

(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开展相应项目

户外拓展训练受场地空间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较大,目前国内范围内,户外拓展训练主要采用水上、场地和野外三种方式。国内的高校中,场地空间有限,因此可以利用校内资源,学校周围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应拓展项目;如:可将校内的公园、广场、体育场等作为拓展训练的场地,学校周围的水域、校内游泳池等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场地,依山而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山上进行野外训练。如果高校周围所具有的可利用地理资源较少,则可以开展以场地为主的低危项目训练,不仅更加利于组织,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率。

(二)简化器械设施,灵活运用,因陋就简

户外拓展训练除了受场地空间的限制外,器材设施也是一大制约因素。在高校中开展户外拓展运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自制器材,灵活利用相关设施如旧轮胎、橡胶圈、健身设施来实现户外拓展训练的开展。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校对于器材建设的建设及维修成本,同时也益于教师的临场指导,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训练体验。

(三)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认识,提高安全意识

户外拓展训练的优点已经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认可,但迄今为止尚未完全引入高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项目具有极高的危险性,该项目极具挑战性、刺激性,同时体验与风险并存,大多數户外拓展项目都是高危项目;学生作为一个好奇心旺盛且具有一定主观能动力的特殊群体,很容易因经验不足,安全意识不够引发一定的悲剧,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目的引进;同时户外拓展训练需要具备丰富野外生存经验的专业教师的指导,现阶段这方面人才主要存在于部队、军校等国家战略储备人才中,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是限制户外拓展训练又一重要因素。

四、结论

户外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教育与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塑造坚强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既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标准,国外发达国家为我国户外拓展训练进高校提供了成熟经验;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应根据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开展相应项目;简化器械设施,灵活运用,因陋就简;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师生安全教育认识,提高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秋娈,杨洋,高艳红.从户外素质拓展看特种旅游发展[J].商业时代,2007(5):96-97.

[2]厉丽玉.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张亮.户外拓展活动对大学生品格特质的影响研究——以疯行户外工作室为例[J].艺术科技,2019,032(007):77.

[4]姜丽,吴秋娟.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1):72-75.

[5]王欣.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与探索[C].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2004.

[6]王敏.高等学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开展可行性高校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基于人本理念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开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