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的关注点与应对策略

2020-09-10 07:22刘忠毅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关注点测评备考策略

刘忠毅

摘要: 文章针对2020年推出的强基计划进行了深度解读,从入围范围、测评形式、考核分数、考核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学科特长仍然是选拔关注点,仍然是强基计划选材依据,并通过分数计算与比较,指出学科特长学生在强基计划中所占优势,学生兴趣与特长、研究与创新力仍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方向,仍然需要鼓励优秀学生学科特长的发展。文章也从学习过程、强基计划报考、选拔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强基计划 关注点 测评 备考策略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的推出,是高考录取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一,解决了大学多元录取模式的需求,大学更能够根据需求招进自己需要培养的学生。第二,解决了学生兴趣爱好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选考科目和喜欢的大学、专业。第三,解决了大学自主招生探索的困境,招生决策权回归大学本身。第四,解决了国家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优秀人才能够得到重视和重点培养。基于以上特点,强基计划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并成为未来大学录取的重要支点。

一、强基计划的四大关注点

1.入围范围

强基计划目前只有36所学校入围,在公布强基计划的同时,教育部明确:“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如果想进入这些一流大学,强基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如果没有限定条件,必然导致报名人数爆棚,高校无法应付远远超出其能力的应试需求。设置门槛成为强基计划的必然。目前从各方反馈的消息来看,门槛最主要的是分数,这是保证公平的基础。强基计划录取应该与提前批录取同时。第二个可能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在学习领域展示的特长,尤其是将五大学科竞赛类成绩作为重要敲门砖,这也是国家提倡和大学需要的。精英人才在学科领域展示的特殊天赋本身就是强基计划的需求,但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类学生不会多,很可能集中在各省获得国赛一等奖的学生上。第三个可能就是高中推荐。高中推荐比较容易操作,通常是给重点高校一定数量的名额,由高中向大学推荐参加选拔人员名单。但因为各高中学校办学水平不同,各高中选拔尺度不一,标准不一致,容易出现选拔不公的现象。

2020年面临的问题是高考推迟,如果等高考成绩出来后再确定入围强基计划的分数、名单,很容易导致整个录取严重拖后。因此,2020年强基计划很可能的形式是:(1)五大联赛国赛一等奖选手入围;(2)各区县教委根据几次模拟考试成绩推荐参加强基计划选拔学生。一旦高考后,就可以进行强基计划选拔并公示,待高考成绩出来后,合并计算直接提交录取名单,不再需要公示,这样操作就不会延误高考录取时间。这是比较现实,也是比较可靠的形式。

2.测评形式

根据历年自主招生的测评形式来看,强基计划也会采取“笔试+面试”的初试、复试形式。初试为笔试,笔试海量(通常在2000人左右)选拔,确定入围复试名单。复试范围缩小到招生数1:3或1:2,进行面试。这种测评形式可以体现公平、公正,也可以实现高校择优录取的目标。因为各大学都有研究生入学测试的经验,这种测试比较可控和易实现。2020年受新冠肺炎影响,面试可能会比较困难,初试一次性完成选拔的可能性比较大。

3.考核分数

目前从各个学校发布的招考信息看,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主要是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两类,两种成绩都要变换到一百分制,再折合到同一百分制,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为85%,学校校考成绩占15%。折算办法:高考成绩÷7.5×85%+校考成绩(100分制,如果是满分200分,则需要先除2)×15%。 这样一折算,学生高考成绩之间的差距会大大变小,各高校选拔时的分数就显得比较重要。以某两位考生为例:

综合后成绩(高考成绩占85%,高校测试成绩占15%):

从上表的计算中可以看出,高考成绩均比较高的两考生,考生1高考成绩為660分,考生二高考成绩为680分,如果没有强基计划的选拔机制,考生二的录取院校要比考生1的录取院校高出一个档次。但在共同参加强基计划选拔的时候,折合到100分制的85%之后,二者所差分数变为2分,这个差距就明显变小了。假定考生1在学科专业上有比较高的特长,而考生2在学科特长领域较差,二者在大学测试环节的分数就会出现较大差异,考生1已在大学测试环节得分达到了12分,而考生2则只得了6分,二者差距达到6分,考生1就有可能通过强基计划被大学录取,而考生二虽然高考分数高,但在强基计划中则可能没有机会。这种差异,其实正是强基计划需求的,选拔学科专长学生,选拔具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特色学生,是强基计划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向。

从分析结果来看,各高校采取基础分200分的考核分数是比较合理的,既有利于拉大选拔过程中学生的差距,使真正有特长、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也能够综合、多方面地考查学生。从2020年的各校方案看,大致有笔试100分+面试100分、笔试120分+面试80分、笔试140分+面试60分三种测试办法。 并且以笔试140分+面试60分的形式最多。

4.考核内容

强基计划并不是对高校的所有专业开放,而是限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实行强基计划的多为一流大学,几乎对所有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如果没有特殊的选拔机制,一定会有很多学生凭着成绩高“撞进来”,但将来毕业后又不会从事相关专业,这就违背了强基计划的初衷。强基计划一定要重视学科专业为主的测试考评,考生报名的专业只能是某高校的某一专业,而不会允许学生多报,从入口上进行限制。要想在强基计划中胜出,除了要有较好的基础素养外,对学科的喜爱、钻研一定是非常关键的。当然,学生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数学、语文基础,乃至英语应用能力,都影响着学生的今后成就。

二、强基计划的应对策略

作为新的录取模式,高中师生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应对。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则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钻研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为成为优秀的基础建设人才做好准备。

1.学习过程中的准备

首先,要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有信仰的人才不会丧失信念。要用远大理想支撑自己的发展,要树立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有为国家的强大奉献自己毕生精力、能力的理想。祖国的繁荣强大需要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国学大师的支撑,需要一大批肯为国家发展奉献终身的人。钱学森、屠呦呦、钟南山、袁隆平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其次,要改变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的观念,使其明白兴趣爱好发展才是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对自己喜欢的学科进行钻研、探索,不断地创新。学校要借助“英才计划”“科技俱乐部”等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提供的机会深入大学、研究所的实验室,走到科学家的身边,走到企业的研发部门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学校要安排“双师型”教师成为学生特长发展的导师,给予师生特长发展大力的支持,在评优评先、绩效奖励上给予倾斜。

2.報考中的注意事项

强基计划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会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专门培养计划,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会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这样重视与培养,必然是期望能为国家培养一批扎扎实实工作的拔尖人才。

3.选拔中的应对策略

强基计划的笔试可能更侧重主观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答题的过程中,要重视回答的逻辑性,要注重论证的前后关联性,而不是单纯地解题。从以往自主招生试题中可以发现,很多试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更趋向开放式。但是,也一定要注意逻辑的紧密型和思维的严谨性。

面试环节则更是考查的关键。通常采用“多对一”面试或小组合作面试。“多对一”面试时要注意自信心的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回答的逻辑性。专家提出问题时,学生可简单记忆,然后有10秒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条理清楚,一是什么、二是什么,让专家能够顺着表达的思路进行思考。作为评审专家的大学教授对思维的逻辑性非常重视。小组合作面试则要注意个人能力(思维力、领导力)的展示与合作意识的体现。个人的领导力、思维能力是专家比较关注的,这样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出成果。而小组合作意识反映的是情商,高情商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也是专家关注的重点。“倾听、深思、条理、有礼”是面试需要关注的八字方针。

总之,强基计划是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引导高中教学、学生学习发生变化的重要导引。正如陶行知先生指出的:“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课表排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强基计划就是践行这一教育思想的最有力推动者。

参考文献

[1]江苏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孙大宏.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及现实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关注点测评备考策略
冬奥关注点
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四个关注点
新考纲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关注点
测评一款LED成像灯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度测评研究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