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春
摘要:“诗化”是指诗的意象化,它不仅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还延伸到诗意、浪漫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A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2013年政府改薄工程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于是我们围绕诗化理念、诗化环境、诗化课堂、诗化课程等方面在A校开展了“诗化塑造”行动研究,慢慢提升了学校的品质。
关键词:诗化塑造 环境 课堂
A校是一所1976年建校的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政府改薄工程建设了新校区,教学楼有了,教学设施先进了,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于是,我们在该校围绕诗化理念、诗化环境、诗化课堂、诗化课程等开展了“诗化塑造”行动课题实验 ,慢慢提升了学校的品质。
一、对“诗化塑造”的认识
“诗化”不仅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还可以延伸到诗意、浪漫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境界。孔子是诗化教育的倡导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其重要的教育观点。
陶行知先生一生爱诗,写下了大量反映校园生活和教育思想的诗歌,其诗教思想的本质就是将诗的情绪、诗的浪漫、诗的意境带到教育中去,实现“诗的学校”“诗的人生观”“诗的生活”的教育理想。
而翻开国外的一些教育学著作,卢梭的《爱弥儿》、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都散发着浓郁的诗化教育味道。
现代,很多学者提出重新理解和诠释诗化教育的内涵、功能和意义,通过重建和振兴诗化教育,影响和塑造人们日常生活,同时诗化教育也是反抗当下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人文教育缺失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诗化塑造”的内容
1.诗化教育理念文化
价值体系建设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教育理念文化的建立是凝聚全校师生精神,形成师生共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师生讲解诗化教育思想,并且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学校广泛开展了“你眼中的诗化校园”征文活动,让师生描绘学校诗化的美景,同时开展了校训、学校愿景征集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愿景定义为“花草溢彩、诗书成趣、幸福盈心的诗化校园”,把学校校训提炼为“诗韵成博,涵养致雅”,把学校管理原则提炼为“以仁为源,顺理而举”。诗化教育理念的建立,为校园的“诗化塑造”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
2.诗化教育环境
一所学校必须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教育的成功,关键是美好思想、美好情感的陶冶和浸润。我们要从“配套效应”中受到启发,通过诗化环境塑造,由表及里,以美塑美。
(1)融合乡域历史资源,打造路牌文化
學校结合当地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开展了主要道路路名和文化景点、广场命名征集活动。做到了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段让人缅怀的历史。让校园充满文化和人文的光辉。
(2)楼廊文化散发诗的气息
学校分楼层规划了诗经篇、楚辞汉赋篇、唐诗宋词篇、元曲篇、现代诗词篇、师生创作篇几个板块的诗文展示,这些诗文或清新或高亢,或强劲或苍凉,或长吟短叹或高哦低吟,学生往往流连忘返,在吟诵中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和厚重的诗词史。
(3)校园绿化中的诗文化
绿化最能突显诗意,我们根据楼道空间设计了花架,学生自发把自己在家喜欢的花卉拿到学校,学校不但呈现出万紫千红,学生更是有了愉悦的心情。学校教学楼后栽下了两行梧桐树,我们借机引入梧桐文化,命名为“梧桐巷”,并且设计了梧桐与琴瑟、梧桐与高洁、梧桐与秋思等六大诗词板块。学生既感受到“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的君子仪态,也增添了他们“晨观凌空枝,暮读梧桐诗”的诗意生活。
(4)诗化的教室环境
教室是师生校内生活的主要场所,思想、情感、价值观都在这里萌芽和生成,学校以“书香、梦想、青春、足迹”为元素打造诗化教室。每个教室都设计有班级名片,师生发挥集体智慧,起了如雷锋班、冰心班、求索班等各具特色的班名,教室内外开辟了展示墙,展览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师生诗意的生活。
3.建构诗化管理方式
从民主管理学校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的诗化管理方式是必然趋向。
(1)教师方面
学校着手建构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一是有意识培养教师的诗意情怀,大力开展“教师提升工程”,引领教师过有尊严、有幸福感的教学生活。如开展教师诗词笔会、教师读书沙龙、文艺沙龙、教师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的生活丰富起来、灵动起来。二是启动团队评比。学校在管理中建立了三横(三个年级组)七纵(七个教科组)10个协同式发展共同体,把教学常规、师德修养、教育质量、专业发展等分别纳入优秀发展共同体的创建评选,教师在和谐团队的创建中感受到了集体成功的快乐和集体生活的幸福。
(2)学生方面
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和学习兴趣培养。二是改变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学科作业、单元测试、品德表现等通过学生自己的“诊断”得出等级目标。由于结论是自己得出的,调动了学生自我纠正的内驱力,学生的自我感、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了。
4.诗化教育课堂
学校内涵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而课堂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力求通过诗意的课堂来提高师生的诗化素养。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学校确立了“14X”课堂工程:一个理念“诗化教育理念”,四个纬度“快乐、美趣、动态、高效”,X是指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如语文教研组,教师创建了“幽默与智慧课堂”“生本高效课堂”“以读为主,问题导引课堂”“激情课堂”“学案导学课堂”等,学科组每一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虽姿态各异,但都充满春天的芬芳,这正是诗意课堂的精髓所在。
5.诗化活动课程
围绕诗化教育办学理念,立足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积极构建全面、多元、立体的诗化生命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让生命健全起来——诗化生命课程;让生命高尚起来——诗化德育教育课程;让生命睿智起来——诗化智育课程;让生命灵动起来——诗化美育课程;让生命卓越起来——诗化卓越课程。诗化课程提高了学生感受、欣赏、内化美的能力,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
三、取得的显著成效
1.师生诗词背诵量、读书量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实验前后比较发现,两年的时间学生主动背诵诗文的比例从24.9%提升到了75.6%;整本书阅读参与者从32%提升到96%;教师的读书量也有了极大提升,全年读整本书6~10本的教师从原来的5.6%提升到了38.9%,而读书的种类从读休闲杂志、期刊为主转向读教育类专著、经典文学。学校开始呈现出书香校园的氛围。
2.唤醒学生的“诗心”
诗化教育的研究目的不是培养一批诗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一颗诗心。这颗诗心里有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有对生命和道德定律的敬畏,有人文的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教室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氛围已非常浓厚,学生尝试到了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包括后进生都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地位和尊严。实验过程中,学生变得语言文雅了、行为儒雅了,情趣高雅了。据统计有600(占全校的3/4)余名學生,分别参加了学校的各类社团;学生写出了600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学校的报刊、文化墙诗意地展示着学生的礼赞、思想和情怀;午餐时间,学生恪守“静雅”理念,800多名学生的餐厅,没有一丝喧哗,耳边回荡的只有轻柔的钢琴曲的旋律,这也是诗化德育的功效。
3.教师教学思想得到解放和升华
从最初的5名教师参与课题实验到全校整体推开,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目前,全校所有教师在诗化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架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升了专业发展的幸福指数,迈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步。
四、“诗化塑造”行动的反思
1.明确诗化教育的实质
有诗才有远方。中国梦,是中共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我们落实诗化教育,在于厚重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修养,熏染学生灵魂,帮助学生厚植理想信念,追逐梦想和远方。
我们要将诗化教育思想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课程实施、科研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环境熏陶” 工作机制,引导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从而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和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诗化塑造”是一个向美的培养过程,教师的素质和审美素养非常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首先进行美育特色教育理论培训。明确美育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育教育。引导全体教师重修艺术,提高美育素养,增强美育责任,为全员美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全体教师以自己美好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打造美妙的课堂,要用知识的严密美、结构美、深邃美来感染和陶冶学生。
二要制定学科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各学科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科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借助故事、图像、朗读、乐曲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触发学生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3.注意科学精神和诗化教育的协调统一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求实的探索求证精神,尊重原理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团队环境中的竞争协作精神,而诗化教育则人文精神浓厚一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把科学精神和诗情意境两相结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科学精神和诗化思想是不相悖的,我们在实践中要力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把科学精神元素融入诗化教育元素之中,让诗化教育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国办发〔2015〕71号,2015-9-15.
[2]李映山.诗化的阐释诗意地栖居——易健教授的美学研究之路[J].美与时代,2011(2) .
[3]李均.重建诗化教育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1).
[4]熊华生.“诗化教育学”的性质与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02).
[5]杨冰,周洪生.寓诗于教 诗化民众——略论陶行知的诗教思想[J].教学与管理,2014(09).
[6]易健.美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