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卓纯
摘要:构建名师为首席专家的教师发展体系,整合“教务科研处—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三位一体和“个备→集评→异构→联研→重构”五步研训的闭环体系,深研教材资源内涵并使之外延呈现,重构课堂,深度进行基于学科本源知识的主题课堂教学拓展,着力培养杰出教师团队,实现教师个体从优秀走向卓越,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大提升。
关键词:名师工作坊同课重构教师发展教研活动
在教师教育培训项目中的互动机制有利于促进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同层级的教师从中达到最优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近四年来,我校在实施广西教育厅“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项目中,以“同课重构”为主旨,构建名师工作坊研修行动机制和教学、教研、信息整合共享机制,领衔的特级教师和名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组织者,他们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组建了共学、导教、引研的学习共同体。在有益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名师引领、个体努力、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整合提升实现优课的再建重构,最终促进全校教学质量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已经有5年时间了,新课改以其全新的理念催生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教学要求的巨大变化。重建课堂结构,重塑师生课堂形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师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协作沟通,共同理解任务、交流观念,共享问题解决方案,实现由当前目标状态到预期目标状态转变的探究活动。
1.教研活动中难以实现高效备课
经过调研,虽然各高中都有学科组、备课组,但普遍存在着教师发展难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的学校规模小、教师少,难以开展教材整合的校本教研;二是教师理论素养缺乏系统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上课效果欠佳;三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引领辐射面受影响;四是教研组引导创新整合教材的作用低弱,教辅难支撑教学个性化;五是校际间合力不够,多以自我备课为主,无法组织集体备课。
2.同课重构是“教学做合一”研究的表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仍可以指导解决当今教师发展的问题,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樣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教学即研究,在教学处理和教学呈现方面,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重新发现、重新组合不同形态的知识,让其在自主地建构和完善中实现学习能力的自我增长,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教师间同课重构有着对比性、竞争性,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引导整合教材本源性知识,在拓展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方式,在生命与发展理想课堂中培育教师的事业心,进而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转变,在教学艺术追求中呈现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输出正能量的课堂价值观。
二、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与操作
陶行知先生在关于教育法演进的论述中认为教育法演进有四个阶段,首先“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再次“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最后“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1.从同课异构走向重构
同课重构与同课异构均对同一教学课题开展教研活动,但区别较大。同课异构仅以教师为中心,偏向教师个体的理解和独自备课后上课,课的结构、风格和教学方法及策略迥异,表征为知识课堂;而同课重构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指向师生互动、平等、和谐下思维的激活、理论的批判、内容的重建,重构认知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实践形态。
2.在课堂重构中实现教师发展
叶澜教授提出:“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名师领衔的学习共同体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通过共享价值观念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胡先锦认为: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一种伴随终身的学习能力,构建指向问题解决的化学课堂,是在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这样描述学习型组织:“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在这种组织中,大家都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彼此信任、取长补短,培养全新、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三、实践与效果
我校名师工作坊的“同课重构与教师发展”主题活动,围绕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教学的深广度,“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制定基本、弹性和发展性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加强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教学的认知,在任务驱动中建立教师的发展自信。
1.构建了“三位一体·五步研训”闭环教师发展体系
以我校高中化学同课重构教研活动为例,发挥特级教师模范作用,构建了以“教务科研处—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三位一体,“个备→集评→异构→联研→重构”五步研训的闭环教师发展体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教师应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高中化学课程目标、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对学段、模块或主题、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做中学,教师自主钻研教材,独立备课;评后思,指向核心素养为本,带着理论观点集体评述设计优缺点,理顺上课思路;悟而优,基于多名同伴的异构课堂展示,精心再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研至精,培养教师“知识本源”意识而开展教学联研;重在构,挖掘课堂教材资源,顺应学生认知、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地。
2.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同课重构研修活动
就2019年10月举行的一次区域性普通高中校际同课重构化学科活动来说,授课主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师们同台竞课,彰显各校的教学特色。名师与上课教师在“对话、分享”教学联研下,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重构过程列表如下:
本次研修共有120多名教师参与,各校学科骨干从不同视域多维度地进行客观评课,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就教材整合做专题研讨。由《乙醇》三课型展示:生活中它常见的表现在哪里,是中国的“酒文化”,还是酒在厨房化学的调味品、良好的溶剂功能,借此挖掘“乙醇”本源知识,确定激趣主题,乙醇从哪里来?研究它的意义何在?它作为工业原料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带着问题解决的思路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由乙醇做代表物衍生横向的知识理解——醇类性质及其转化,纵向的拓展应用——酒尾液的醋由来,探究人的酒量——有关乙醛在体内的转化。这些生动的交互教研,拓展了学科视野,促进了教学能力提高,达到师生共同发展。学生也在“素养为本”的重构课堂中表现踊跃,观点新颖,同时领悟了独特的高中化学學习方法,能力得到提升。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与学同做要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要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随着本校化学名师工作坊同课重构研修活动深度进行,近年来,本校化学教师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获一二等奖有10人,有2人遴选为省级名师培养对象,三项省级资助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出版了
《创新与效率——高中新课程实用同步导学(化学必修1、2)》等课题系列成果。本校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在研修活动的辐射下也得以彰显:每周的科组集体备课在当地得到推广;各学科区域教研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数十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教师发展以崭新的姿态适切专业理想,拓展与深化专业知识,以新的自我“重构”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周正.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发展机制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5):66-70.
[3]张紫屏.论协作式问题解决[J].教育发展研究,2016(2):28-34.
[4]陆军.“教学即研究”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7):29-31.
[5]胡先锦.学生立场:课堂重构的出发地和归宿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化学课堂[J].化学教学,201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