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霞
摘要:目的:研究B-Lynch缝合术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剖宫产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开展临床研究,随机划分为两组后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研究组31例患者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方案,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无子宫切除,较对照组患者更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子宫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应用B-Lynch缝合术治疗产后乏力性子宫出血止血效果好,可有效降低子宫切除风险。
关键词:剖宫产术;乏力性产后出血;B-Lynch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719.8;R714.46+1
文献标志码:A
产后出血特指在胎儿娩出后的24h之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失血量超过1000ml后,产妇风险增加。研究发现剖宫产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对于产妇损伤大,是引发产妇临床死亡危险因素。子宫背带缝合术(B-Lynch)应用于剖宫产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其止血效果快,产妇接受治疗后的恢复时间较短。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应用于剖宫产子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择选62例剖宫产子宫乏力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内容整理后详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择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剖宫产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选人标准:患者临床确诊为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患者无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病变;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排除标准:患者与家属未签署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ICF)知情文件,患者临床资料缺失。研究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34岁,年龄最小者为21岁,平均年龄为(27.4±1.2)岁,初产妇:经产妇=20:11,孕周为(36~42)周,平均孕周为(39.1±0.5)周;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35岁,年龄最小者为23岁,平均年龄为(27.8±1.1)岁,初产妇:经产妇=19:12,孕周为(37~42)周,平均孕周为(39.2±0.7)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使用基线比较法后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同期研究。本次研究已通过临床审核,符合临床研究伦理准则。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术中主治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子宫局部按摩,以促使患者宫缩恢复,在患者宫体以及静脉注射缩宫素(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59),经肌肉注射卡前列氨丁三醇(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83),静脉注射止血药物。找到患者出血部位之后使用“8”字缝合法进行缝合,也可对动脉进行结扎治疗,使用纱布填充患者官腔进行止血,当患者治疗无效时,需立即更换治疗方案,采用子宫切除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方案,常规止血法使用后5~10min患者出血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子宫背带式缝合法进行治疗。将患者子宫托出腹腔之后,主治医生需要适当挤压患者子宫,通过目测判断患者子宫出血状况,当患者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则表明进行手术治疗成功可能性较高。完成以上操作之后,选定患者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作手术操作切口,选择可吸收线采取垂直进针法,完全贯穿患者子宫下段之后,从對应的切口出针,向患者子宫底部位置进行缝线。从患者子宫至骶骨韧带位置以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进针操作,操作过程中贯穿子宫从左侧水平位出针,选定患者子宫自左向右部位缝合操作,最后在官腔切口下段与左侧进针处同一水平出针穿出。缝合出血位置之后,需要观察一刻钟时间,当子宫表明色泽与硬度恢复之后,同时阴道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生命体征已经完全处于平稳状态之后,可进行关腹处理。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均需要持续使用抗生素药物以预防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上报主治医生。
1.3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显效率加上治疗有效率之和。治疗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阴道流血量低于30mL,尿量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子宫收缩完全恢复正常,生命体征稳定;治疗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阴道流血量低于50mL,尿量正常,子宫收缩趋于正常;治疗无效:阴道流血量超过50mL,子宫收缩不正常,生命体征不稳定。(2)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产后出血量,组间比较。(3)记录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一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中集中处理,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子宫切除率)采用百分数(%),行卡方(x2)检测,计量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使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测,当检测后的值P<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下文表1数据可知,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可知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患者高出13%,两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组手术时间为(49.2±9.7)min,产后出血量为(651.7±153.2)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8.4±12.9)min,产后出血量为(874.2±183.5)mL。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0146,P<0.05;t=9.2973,P<0.05),具体见表2。
2.3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接受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率为3%;对照组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接受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率为16%。研究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652,P<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产科临床诊疗中,不能对产后出血進行预测,临床治疗产后出血措施并不具有针对性,产后出血已成为产妇临床死亡主要因素。临床治疗产后出血,通常是找到出血点之后使用灭菌纱条填充官腔,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且该种治疗方案对于操作者水平有一定要求,当医生使用该种治疗方案填充纱条不均匀时,显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后,极有可能遗漏隐匿性出血,患者极易存在迟发性出血风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也会被迫延长。临床上针对产后出血使用盆腔血管结扎操作难度非常高,这种治疗方案对于医疗设备的要求标准较高,操作不慎的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发生二次出血。
本研究中,针对剖宫产子宫乏力产后出血患者使用子B-Lynch缝合法,发现患者出血得到有效控制,且手术时间缩短,可有效保留患者子宫,表明该种治疗方案对于剖宫产子宫乏力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价值较高。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属于外科手术,该种手术方案起源于法国,与传统手术治疗方案比较操作简便,医生可快速掌握该种治疗方案。接受剖宫产手术术后因子宫收缩无力出血的患者可采取该种治疗方案,能够有效保留患者子宫进而降低子宫切除率。因该种治疗方案减少子宫切除率,患者生育功能得以保留,因此患者对该种治疗方案接受程度也更高。
产妇分娩之后子宫体积将会有显著缩小,子宫肌纤维收缩强度也会增强,子宫纤维间血管将会受到压迫,从而实现止血效果,受到某些原因该种止血平衡被打破,将会引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B-Lynch缝合术可降低患者盆腔动脉压,从而增加子宫平滑肌受到的机械性压力,当血流得到有效控制之后,相应地子宫肌层会出现缺血现象,刺激子宫收缩,血窦受压迫而关闭,最终达到有效止血的临床疗效。应用B-Lynch缝合术,子宫前后进出针的位置需要保持在相同的水平面之上,确保后续拉线时子宫受力均匀。打结拉线时需要注意用力均匀,确保满足子宫正常供血需求,需要特别注意产程异常、巨大儿等高危患者,加强临床观察。
B-Lynch缝合术应用剖宫产子宫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止血,患者子宫切除风险大幅降低,临床治疗安全系数较高,在基层医院产科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