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豪
摘 要:《少年的你》是一部高质量剧情电影,上映后蝉联数日票房冠军,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电影中的主要人物陈念、刘北山及其个性特色十分符合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本文将通过荣格的理论解读这两个典型人物。
关键词:《少年的你》;卡尔·荣格;原型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8-0057-02
电影《少年的你》改编自网络小说,讲述了高中生陈念常遭受校园欺凌,又因欺凌意外与“小混混”刘北山相遇,兩人产生爱情,当陈念失手杀死了欺凌者时刘北山为陈念顶罪,但最终两人面对现实,共同承担责任服刑的故事。片中的形象陈念、刘北山等十分鲜明,其心理契合荣格的原型理论,且能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情况。分析这部电影的角色有利于了解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情况和问题。
另外,荣格年少的经历与本片有相似点:他少年时孤僻内向,曾受到类似的校园欺凌。在荣格自传中提到过两个事例:一是十五岁时七八个学生堵截他,将其按在地上,他奋起抗争,击退了欺凌者,最终却得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全班学生的排挤。①二是他用心写了作文,但老师却坚持声称他是抄来的,他辩论无果,反而被全班嘲笑成骗子,荣格受到巨大的屈辱,情绪接近崩溃。②荣格的经历使他对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心理有着一定的感同身受,虽然跨越百年时间和国别,但其中依然有着人性深处的共同性,因此他的学说有分析这部电影的可行性。
一、基于原型学说对主要电影角色的解读
(一)陈念:电影的女主角,最复杂的一个角色
高三复读生,平时常表现为一个自卑的“乖学生”,一心只想好好高考。表面形象是内向、安静、孤独,属于荣格心理类型中的内倾思维型人格特质。电影的事件发端是胡小蝶跳楼事件,陈念由此卷入剧情。在众人都在远观的时候,陈念走了过去,用外套盖住了跳楼者的尸首。
可见,陈念内心并非表面那样安静、懦弱,她的潜意识有着勇敢、反叛成分。当被警察带去询问时,陈念表现得冷漠,她说:“胡小蝶不是我的朋友,在这里不需要交朋友。”根据后续剧情可知,陈念并非本性无情,笔者认为她的掩饰更多来自于好友自杀、高考压力、警察问话的三重压力下自我保护形成的强大人格面具。
按照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魏莱一伙对于胡小蝶的欺凌可以说是一种力比多(心理能)的负面投射,当胡小蝶死去后,这些欺凌快感的心理能因无处投放而处于游离态,因此在惯性期待下寻找另外的欺凌目标,以完成心理能与快感的投射。陈念的行为使孤立无助的她暴露在欺凌者的视野中,因此自然而然地被当成了下一个欺凌对象。
陈念忍受了被打、被绊倒、排球课被砸等欺凌。外部刺激物的反复出现加剧了她人格阴影的压抑。这种压抑并非胡小蝶式的放弃抵抗。陈念潜意识里的反抗因子很强,例如,凳子被洒墨水后沉默站立,被绊倒后眼神愤怒,被排球砸了数次后猛然回击,在反复遭到欺凌后报警供出魏莱一伙等。但是,这些并非复仇,而是阴影被强大人格面具过度压抑后泄露出来的狰狞。她内心的阴影十分强大,且在这种压抑下愈发成长。何种人格面具如此强大,甚至可以让她在被反复欺凌后还能继续压抑自己内心的阴影?最重要的原因是高考。“高考”这一“情结”对陈念人格面具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剧情引出施暴者魏莱一伙。
陈念反复提到一句话:“不想影响高考”。在当今教育制度下,高考被高三学生们认为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高考成功,人生就会完全不同。虽然这种思维在成人眼中有失偏颇,但对于认知尚浅、经验较少的高中生来说却是有着存在土壤的。在社会各方的渲染下,高考对于学生心理能的占据更是膨胀到一个难以想象的体量。
笔者认为,这种“高考情结”既源于高三学生内心的认知和外部环境的渲染,也来自于学生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经千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考试体验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千百年的考试成败体验、最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让高考无论在学生心中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更大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容易造成学生阴影的压抑、自我效能感低下等。
高考构成了陈念内心最强大的人格面具,因此,与之相对的阴影一次次被强压,最终在达到极限值时猛然爆发,使她杀掉了反复欺凌她的魏莱。根据人格中阴影的理论,杀人时她的内心处于被阴影所占据的非理性状态,虽然意识中不想杀人,但强大的潜意识欲望已经操纵着她使出了杀人的力气。 荣格自传中讲述过一个病例:一个女人年轻时想嫁给某有钱公子,但最终另嫁他人。后来有人告诉她,那名公子听说她嫁人后非常伤心,一蹶不振。女人十分痛苦,在女儿吮吸脏水的时候也不加以阻止,导致女儿因喝脏水死去,而她也陷入重度抑郁症,找到荣格治疗。荣格告诉她,正是因为潜意识阴影渴望回到过去嫁给有钱公子,使她杀死了孩子。她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所为,直到在接受了荣格的说法后才得到了心理释放,抑郁症不治而愈。
这个例子与陈念具有相似性:她由于阴影心理杀人后始终不敢面对自我,因而接受了刘北山顶罪。但是这使得陈念更加痛苦,直到自首后,她才“此刻终于感觉放下了”,实现心理救赎,从压抑中走出来。
“情结”理论指出,情结就是指被压抑或者被忽略的情绪性的意念,它平时存在于潜意识境界,一旦表现出来,多带有反常性。过度的高考情结补偿了尊严需求,使陈念忽视内心真正的需求(如尊重需求),而刻意转移到她认为的需求上。陈念杀死魏莱后,女警官询问陈念为何被欺凌后不报警,而陈念回答不想影响高考可以证明。她被拍照剪发那一晚回到刘北山的小屋里,默默蹲在角落,用胶带粘被撕毁笔记的画面更是让这种“高考情结”的呼之欲出。
(二)刘北山:刘北山是身份和陈念截然不同的一个“混混”
他被母亲抛弃,父亲死亡,被迫辍学混社会生存。他外形强悍、玩世不恭、充满男子汉气概。
然而,他数次十分敏感地觉得陈念看不起他,甚至在陈念说出“教养”一词的时候突然发作:“我就是个小混混,没必要装什么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