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5G时代即将来临,5G技术高速率、低能耗、低时延的特点对当下迅猛发展的短视频新闻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加速了短视频新闻生产过程中视频内容质量低、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的凸显,也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撑和坚实的用户基础。5G时代,短视频新闻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媒体定位,提高短视频新闻的目标送达率,转变用户理念,构建更加合理化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新格局。
关键词:5G;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8-0010-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由此可见,短视频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2019年6月6日,5G商用牌照的发放,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5G时代。5G商用开启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5G时代短视频新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UGC内容生产为主,短视频新闻质量低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移动互联网用户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播权和话语权。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由于发布简单、制作成本低深受用户喜爱。因此,种类繁多的UGC短视频新闻内容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以抖音与今日头条为例,此类短视频平台的核心卖点在于平台的社交功能、聚合功能和算法推送功能等,并不在于内容制作方面。因此,平台上的内容发布者多为用户,网络用户基于流量变现的现实需求,内容生产多以娱乐为目的,缺少新闻价值。而短视频分发平台限于技术和经济效益等原因,缺少对UGC生产内容的筛选与管制。低俗新闻、虚假新闻充斥短视频传播平台,短视频新闻的内容质量总体偏低。
(二)传统媒体入驻,生产内容无法适应平台用户的阅读习惯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在媒介转型发展的浪潮中,传统媒体抓住时机参与其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先后入驻抖音与今日头条等短视频分发平台。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大量的资金技术支持、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以及日积月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些优势使得传统媒体的加盟为短视频平台带来了大量专业化的短视频新闻内容,为平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电视新闻的传播模式,难以适应短视频分发平台简短、竖屏的视频传播要求,也难以满足受众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三)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深度新闻报道发展受限
限于4G时代网络传播速度以及流量能耗较高等传播技术因素的制约,长视频失去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移动客户端的视频新闻呈现方式以短视频为主。这种传播方式致使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传统媒体在短视频传播平台中难以施展拳脚,深度报道逐渐沦为新闻事实真相的简单介绍。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独树一帜的深度报道越来越难以实现,同质化新闻内容大量出现,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平台的媒体转型道路举步维艰。
二、5G时代为短视频新闻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5G时代为短视频新闻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一个时代,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将为传播格局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深远影响。带宽和网速是短视频新闻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5G时代到来,网络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传输速率是4G时代的100倍,这也就意味着以往几个小时才能下载完成的视频现在只需要几分钟。移动客户端接收速度的大幅提高,使得新闻信息实时接收进一步加快,网络新闻直播不再卡顿。在此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短视频新闻的发布与接收的速度增快,时延降低,画面更加清晰,短视频新闻发布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性进一步加强,短视频新闻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5G时代为短视频新闻发展培养用户基础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用户选择某一种媒介进行信息接触的前提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PC端用户逐渐转战移动终端。而移动终端信息传播所带来的伴随性阅读和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使得以文字形式為载体的深度报道失去了优势地位,“读图时代”已然过去,“读屏时代”悄然而至。5G技术所拥有的高速带宽基础,使得用户观看视频不再卡顿,大大提高了高清视频下载的速度,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观看体验。[1]此外,5G传播低能耗的特点降低了短视频新闻的观看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观看短视频新闻信息,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培养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5G时代,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是4G的100倍,时延是4G时代的十分之一,如此巨大的变化,带来的必将是信息资源的成倍增长。[2]原有的注意力资源将被进一步的分化。短视频新闻传播者要想在信息洪流中吸引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实现流量变现,必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用创新与优势赢得用户的支持,化危机为转机,在5G时代更上一层楼。
三、5G时代短视频新闻发展的传播策略
(一)增强用户的具身体验:由事实披露到感知渗透
与离身性概念相对,具身性是指人的知觉基础在于其身体。人类的思维并不仅仅发生在人的头脑之中,大部分的知觉、思维和行动都涉及身体以及与身体所处环境之间连续而丰富的交互作用。[3]4G网络时代VR与AR技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传输速度较低以及操作技术较为复杂等原因,VR技术并未在短视频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以及万物互联的特点,为VR与AR技术在短视频新闻领域的融合使用提供了支撑。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用户与新闻场景连接在一起,使用户享受到缺席的在场感,打通了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感,为用户提供了强烈的沉浸式体验。相较于二维空间的屏幕视频新闻,虚拟现实的短视频新闻更进一步的延伸了用户的感知器官,新闻报道不再是单纯的事实真相的披露,而是用户身临其境的自主选择与感知。新华网在2019年两会期间推出的全息化、富媒化短视频新闻《全息交互看报告》,为网友带去沉浸式的体验。[4]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新闻报道的形式从理性抽离到介入连接,从静态呈现到场景沉浸,增强了短视频新闻用户的具身体验。
(二)找准媒体的功能定位:短视频发挥好导视作用
4G时代短视频新闻短小、轻薄的传播模式符合移动互聯网时代用户移动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并且受限于带宽与网速的制约,用户选择以短视频的方式接受新闻信息。5G传播技术大带宽、低延时以及低耗能的特点,致使中长视频的传播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短视频新闻的红利期已然过去。短视频要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转变传播理念,由传播内容本位转变为深度报道导播,发挥类似杂志内容摘要以及电影预告片的导读作用。[5]用户浏览短视频获取新闻信息概况,对于其中非重要的事件获得大致了解。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重要新闻,用户可以点开相关超链接,观看此事件的完整视频,进行深入了解。
目前,央视新闻以及人民日报等已经入驻抖音类短视频传播平台,但是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呈现方式还是沿袭传统媒介的形式结构,并不符合手机用户的阅读习惯。因此,5G时代来临,短视频新闻生产者应该进行传播形式的完善,使得内容呈现方式更加适合手机竖屏、碎片化的传播特点。
(三)引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短视频新闻的目标送达率
5G技术大带宽,低时延的传播特点必然会导致信息资源的成倍出现,信息爆炸现象愈加明显,用户在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所需要的时间成本随之增长。因此,提高相关内容的目标送达率,降低短视频新闻用户的时间成本变得尤为重要。在短视频新闻平台内容分发方面,应当加强算法技术的革新,引入神经网络算法技术。通过深度学习,不断加强系统自主优化升级,使得短视频新闻能够更加精准的推送给特定用户,提高信息的目标送达率。
(四)转变用户理念: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
交互性是社交媒体平台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短视频传播平台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评论与点赞。然而,用户在短视频新闻下方所发表的评论很少得到传播者的相关回应,这种现象在主流媒体发布的短视频新闻中更加明显。主流媒体入驻短视频传播平台,依然以单向的信息传播为主,缺少与用户的互动与交流。对于用户的问题以及建议回应甚少,评论区域形同虚设。这与主流媒体长期从事电视媒介传播的经历有关。传统媒体内部并未设有相关部门来对用户的疑问进行回复。用户的疑问得不到回应,必将影响用户在平台中的积极性,降低用户黏性,丧失大量短视频用户的注意力资源,限制短视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团队应该重视对用户评论的收集与回应,设立专门的用户回复部门进行评论回复。加强用户的参与感,形成稳定的粉丝团体。除此之外,还应建设用户意见数据库,聘请专业的舆情监测专家对其进行监测,获取评论用户的数据信息,收集其中的有用意见,对自己的生产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正与完善。在用户主动性与参与欲望越来越强烈的5G时代,要想获得用户的注意力资源就必须满足用户的信息接收需求。
四、结语
5G时代,移动互联网速度的大幅提升与传播成本的不断下降,将会为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5G时代的潮流中,短视频新闻是否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短视频新闻生产者是否能够结合当下的媒介环境与先进技术进行相应的传播策略调整。只有准确感知媒介环境的变化,合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短视频新闻才能在5G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曾洁.5G时代短视频的内容逻辑与媒体转型新思路[J].出版广角,2019(9):67-69.
[2]董向慧,吴阿娟,陈杰.5G时代媒体融合的路径探析[J].中国记者,2019(6):52-54.
[3]陈相光.具身:语义的身体发生逻辑及其意涵——基于身体的现象界说与阐释[J].广东社会科学,2019(5):61-67.
[4]何慧媛.5G条件下短视频的内容创新方向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9(7):14-16.
[5]喻国明.5G时代的传播发展:拐点、挑战、机遇与使命[J].传媒观察,2019(7):5-7.